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与质量保障研究

2023-07-24 08:46张云霞,王祝萍,任倩
高教学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新时代

张云霞,王祝萍,任倩

摘  要: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本科教学轻研究生教学”的现象,使研究生课程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该研究通过对同济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调研,剖析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对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提出课程体系建设和质量保障的若干设想,以期为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研究生课程;课程体系;质量保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16-04

Abstract: The phenomenon of "emphasizing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 teaching"and "emphasizing undergraduate teaching over graduate teaching" generally exist in universities,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make a substantive breakthrough in 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adua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vestigation of graduate curriculum in the field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 Tongji Univers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quality assurance docking with the national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graduat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Keywords: new era; graduate courses; curriculum system; quality assurance; teaching reform

當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凸显。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1]。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普遍“重科研轻教学”。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学位制度、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课程教学始终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2]。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质量,是当前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和紧迫任务[3]。2017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系统性和前沿性[4]。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强调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5]。高校陆续出台相关举措,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北京大学发布《北京大学教学奖励办法》,将教学质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6];南京大学探索了博士研究生“四三三”和硕士研究生“二三三”培养模式,以此推动课程体系建设[2];北京邮电大学信通学科以产教融合为驱动,构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总体框架[7]。

一  问题提出

同济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一方面,研究生院每年组织申报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陆续推出精品课程、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等多种项目,推动各学科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出实效;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质管办”)印发《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要求》,为教师开展研究生课程教学和学校评价教学质量提供依据;聘任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突出、威信力高的教师担任督导,通过日常监督、定期监督、定点监督的形式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抽查;设置公共监督环节,组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形成全员参与、多元评价的审查模式;定期开展“名课优师”“立德树人示范课”评选活动,对在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教师予以表彰,形成良性反馈。虽然学校多措并举,推动研究生课程建设与质量管理,但从二级学院视角看,课程建设依然是研究生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学工作以任课教师为主体,自成一派,学科层面缺乏整体规划,教师内部没有沟通交流、课程之间亦无逻辑关联。任课教师对研究生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本科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略显粗糙。研究生在选课方面缺乏对自身兴趣爱好和长远规划的考虑,存在以“老师好说话”“不挂科”为原则的选课现象,这都不利于课程建设的实质性变革和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  研究生课程建设现状与困境:基于课程质量评价调研的分析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与芯片设计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提高该领域研究生培养质量迫在眉睫。2021年11月,同济大学面向电子信息领域在读硕士研究生开展专业课质量评价调研,以访谈和问卷两种形式进行。调研对象均为二、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已完成课程阶段学习,便于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通过调研了解到,研究生对课程设置基本满意,但也反映出很多深层次问题亟需改进。

(一)  课程设置比较零散,结构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

在访谈中了解到,虽然学校开设了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但从研究生视角看,所开课程比较零散,缺乏整体设计,专业课尤为突出。这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宏观掌握本学科知识点,不清楚学科的发展脉络,不知晓学科的主线与灵魂,不了解课程之间的逻辑关联,无法分辨哪些课程是核心,哪些课程是外延,极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另外,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提升科研能力的诉求更加迫切,面对的求职就业压力也更加凸显,需要引入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科研方法训练等多元化课程,为其尽快适应研究生生活和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但是目前的课程结构相对单一,除学校开设的政治和外语类公共必修课外,其他课程多为专业课。同济大学从2018年起开设了旨在培养研究生广泛兴趣与综合素养的“高等讲堂”,邀请名师大家讲学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确实起到了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但由于学生众多,讲堂容量有限,学生只能凭运气“抢课”,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总体来讲,学校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仍比较欠缺,目前来看尚未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  教材相对陈旧,课程的前瞻性、创新性和交叉性不足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领域研究生教学应在巩固学科基础和专业核心的前提下,搭上“时代的快车”,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但从本次调研看,40%的学生反映部分课程授课内容陈旧,教材和课件仍是十多年前的版本,缺乏前沿性和创新性。同时,专业课开设以通识课居多,前沿热点和新兴领域课程较少,近两年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区块链、5G和6G发展、深度学习等,均未开设相关课程。另外,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特点,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学科间的专业壁垒逐渐被打破,部分研究生基于未来的研究设想,有跨学科选修的需求,但迫于选课条件限制,只能选本学科范围内的课程,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三)  实习实践落实不到位,专业型和学术型教学目标区分度不高

在本次调研中,研究生对“专业型与学术型教学目标有明显区分”的满意度最低,仅45.3%,并且有80%的学生提到“实践环节欠缺”。同济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强调要面向经济社会和行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但在培养上并未突出专业型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与学术型趋同。据统计,该领域97.4%的硕士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且90%去往企业,因此学生在读期间积累一定的实习实践经验十分必要。事实上,即使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真正参与企业实习实践的也为数不多,更不要提学术型硕士了。学校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培养基地不少,但真正发挥实践成效的不多。

(四)  教师惰性大,教学实战能力缺乏,课堂启发性和互动性不足

课堂是教学的阵地,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从调研反馈看,虽然研究生对课程质量的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仍反映某些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表现在任课教师通堂念PPT,一味“填鸭式”教学,缺乏课堂互动,气氛枯燥乏味;另有教师安排整学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但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讲授。研究生课程授课效果不佳,一方面由于任课教师缺乏教学实战能力,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惰性有很大关系。调研发现,85%的学生喜欢“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的授课方式,充分说明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搜索引擎便捷强大的今天,“传道、授业、解惑”依然被认为是经典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体会和研究。

三  关于研究生课程建设与质量保障的几点设想

(一)  对接国家战略,明确方向目标,形成重视研究生教学的良好氛围

东南大学教授耿有权指出,国家发展方向就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国家战略目标就是研究生教育的战略目标。《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 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从研究生教育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高校应转变“重科研轻教学”和“重本科教学,轻研究生教学”的错误观念,出台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若干举措,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教学的地位,如加大研究生教学工作量在绩效考评中的比重,加大研究生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研究生教学工作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聘、项目申报、年终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同济大学校长陈杰院士鼓励同济学子做“擎天之柱”,如何将这一宏伟目标通过课程设计转化成现实?是摆在同济人面前的艰巨任务。

(二)  重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形成多元协同共建模式

课程设计的前提是重置课程体系。目前同济大学电子信息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学校、学科两个层面建设,出现了如前文所提到的课程分散、结构单一、实践缺乏和互无交叉的问题。从管理学角度看,二级学院应加入到课程体系建设的行列中来,形成学校、学院、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共建的模式。

如图1所示,学校层面负责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擎天柱”一方面要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过硬的创新成果、强大的综合素质。基于以上考虑,学校应从德智体美劳多个角度切割课程模块,开设全校政治、外语、体育公共课和高等讲堂、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公选课程,制定学位论文各环节实施方案和质量保障条例,规范过程,确保产出。

学院层面负责搭建多元化课程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通过细化研究生产教融合基地建设方案,助力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落地,同时提升行业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参与度,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进一步加强院级高等讲堂建设,在讲堂主题的筛选上,除学科前沿外,引入科学研究方法与写作、图书馆资料与文献检索、心理健康疏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艺术与人文素养等多角度立体式内容,丰富课程内涵,培育学生人格;开设学院公选课,将交叉性、前瞻性强的部分提到学院层面统一建设,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解决学生修读交叉學科课程的需求;充分利用同济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加强与兄弟学院的合作,开设丰富多样、适合非本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为研究生兴趣素质的综合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学科层面致力于专业课程库的建设,根据学科特点,梳理学科发展脉络,架构专业课程体系,着力打造一批基础和核心课程,设为必修课。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在传统经典方向和新兴热门领域开设拓展课程,用于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创新灵感、探索研究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从人才培养纵向角度看,要注重本硕博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衔接,打造阶梯式、渐进式课程育人体系。

(三)  严审教学大纲、规范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内源性发展

教学大纲是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大纲的重要性,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撰写大纲。学科专业委员会应统揽全局,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大框架下逐一严审教学大纲,对存在问题的大纲,要求修改后复审,直至通过方可使用。另外,教学大纲应提前公开,提高学生选课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降低中途退课或改选的几率。实践表明,公开教学大纲会大大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教材建设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规范研究生教材建设,提升教材质量,是固本培元之举。进入新时代,同济大学确立了“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愿景,并于2021年发布了《同济大学教材建设规划(2021—2025年)》,旨在建设具有同济特色的世界一流教材体系,展示学科专业特色,彰显同济智慧。电子信息领域应立足学科特点,组建一流教师团队,深耕研究生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在科学前沿、技术突破、创新实践等方面凝练最新成果,及时反哺教学,促进课程内源性发展。

(四)  加强培训指导,激发教师能动性,提高教学实战能力

教学实战能力是反映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进度安排、课程实施过程、课堂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反馈等效果的综合能力。中小学教师一般为师范毕业生或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在教学理论与方法上有相对扎实的基础。高等教育教师聘用主要看重学历背景、人才称号、科研成果等,教师资格证不是必要条件。上海市教委每年开展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规定具有博士学位或已受聘副教授、教授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可免考试。同济大学的专任教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免试的同时也失去了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机会。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教学实战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与教师学历、职称也不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极其必要,尤其针对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修学分的形式开展培训。培训内容需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国家和高校对课程教学、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等。培训形式可以是学习教学视频、听教学名师讲课、教案设计与评比,模拟试讲、互相点评等,修满学分并通过考核方可申请授课资格。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师会敬畏教学、尊重教学,从根本上激发教学能动性,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五)  加强闭环管理,完善评价和奖惩机制,确保课程质量根本性提升

同济大学注重教学评价与质量监督,如前文所提,通过听课、巡查、评优等形式,促进课程规范化管理,已形成长效机制,但教学质量为何仍未有效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惩罚机制和闭环监督管理。对于评价较差的反馈,质管办没有将压力下传到学院和教师本人,导致教师毫不知晓他人对自己的教学评价,即使知道,在没有惩罚机制的情况下,没有改进动力,长此以往,恶性循环,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未来,学校、学院和学科应关注惩罚机制的建设,将授课质量与职称晋升、导师评聘、项目申报、绩效考核等挂钩,形成一套 “课程评价-落实整改-治理反馈-课程再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逐一解决长期暴露的教学质量问题,促进授课质量根本性提升。

四  结束语

研究生课程建设和质量保障是长期持久的工作,从研究设计到试点探索,从实施改革到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多年的努力。高校需充分论证、建设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形成重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良好氛围,多措并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1011.htm.

[2] 仇鹏飞,吴俊,卞清,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南京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9):16-22.

[3]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412/t20141205_182992.html.

[4] 教育部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 2/s7065/201701/t20170120_295344.html.

[5]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 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6] 吴文婧,于佳鑫.研究型大学研究生课程评估结果的影响因素探究——以北京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9(11):55-57.

[7] 馮春燕,刘芳芳,王文博,等.信通学科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9(7):72-78.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新时代
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生课程信息化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加强和规范研究生专业课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策略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观摩与思考
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研究生扫描电镜课程的探索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