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念
乳饼,是一种用牛(羊)奶为原料,依靠乳酸菌凝固的乳酪,它与欧洲人常吃的酶凝乳酪不同,其颜色乳白滑润,入口即化,香甜爽口。乳饼有悠久的历史,直到现在云南还能找到乳饼这种美食。古代,乳饼还有一个别称——“乳腐”。这大约与其制作方法有关:人们在鲜奶中,兑入一种酸味汁液。乳液经过这种酸化处理,酪蛋白遇酸析出。经过滤,压实,适度脱水后便成了乳饼。不难看出,这种“把原料煮沸,再经点卤,压实而成”的做法和豆腐的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就称其为“乳豆腐”,后来逐渐变成“乳腐”。其中的差别是,豆腐由大豆植物蛋白凝结而成,而乳饼则是牛羊乳中的酪蛋白。乳腐具有很多功效,李时珍认为它可以“润五脏,利大小便,微动气,治赤白痢”。他还开过一个治疗血痢的方子:乳腐一两,浆水一钟(盅),煎服。
乳饼最早起源于何时,已没有确凿的历史记录可考,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制作乳制品应该起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
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对乳饼记载的朝代,当时它已成为中原人经常食用的乳制品之一,并被用作祭祀的供品。《初学记》引晋卢谌《祭法》就提到:“夏祠别用乳饼,冬祠用环饼。”
到了南北朝时期,乳饼的名称较少出现,取而代之的则是乳酪。乳酪的制作已经非常成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详细记载了其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取乳汁、火煎、卧酪、脱水干燥等步骤。乳酪的原料是牛的乳汁,为了保证作酪原料的质量,在母牛生崽时补充营养,在母牛分娩当天,要用谷子屑熬成的粥喂它们,如果牛不喝千万不能给它喝水,渴了它们自然就会喝粥。牛产犊后三天,要给母牛“开奶”,具体做法是用绳子把牛脖子套牢,让全身血脉喷偾张,再将其按倒在地,用手揉或脚踩的方式把母牛的乳头的出乳口弄破,古人相信唯如此才能更便于牛犊吮吸母牛的奶汁,当然也更方便人们取奶。对母羊的做法也类似。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方法实在太过粗鲁,但在当时应该比较有效。
取完乳汁后,接下来是火煎和卧酪两步。火煎就是把取下的乳汁放入锅中以文火(小火)煎煮。为防止焦糊,在选用燃料方面也很有讲究,最好是用冬天的干牛羊粪,这么做既无草灰落入乳中,亦免柴火烧糊乳汁。同时,边煮边用勺扬,防止乳汁起泡溢出。如此煮半开就倒入盆中晾凉,将表面结成的脂膜揭起,另外放在一边用来做酥。准备好过滤用的绢袋与卧酪用的瓶子,绢袋口要用东西撑开,瓶子则要用新瓶子。若是旧瓶,则要用灰火烧烤冷却再用。不这样处理,瓶子里遗留的杂菌很容易使乳酪酸败。做酪时要特别注意温度,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以与人体温度相近为宜。“其卧酪待冷暖之节,温温小煖于人体为合宜适。热卧则酪醋,伤冷则难成。”(贾思勰:《齐民要术》)为了保证温度较为适宜,夏季则置瓶于地上,冬季要注意保温。
一切准备就绪后,还要在滤好的熟乳中添加助酵剂。“滤乳讫,以先成甜酪为酵——大率熟乳一升,用酪半匙——著杓中,以匙痛搅令散,泻著熟乳中,仍以杓搅使均调。”(贾思勰:《齐民要术》)这种甜酪就是作为发酵剂使用的,也就是特定的微生物培养物,目的是促使乳酸发酵,进而加速酪蛋白的凝固过程,使产品形成均匀、细腻的凝块和良好的风味。通过添加发酵剂来制酪的方法可能早就存在,但贾思勰是最早详细记载的人,而且他还指出用甜酪为酵的好处。甜酪是利用少量的牛、羊乳预先制成的富含乳酸菌的产品,能使煮熟滤好的乳汁很快进行乳酸发酵,避免杂菌污染,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非常重要。
在当时,“甜酪”这种发酵剂是很常见的,也说明煮乳作酪也是十分普遍的。酸浆因为含有乳酸菌,也可充作发酵剂,但制备原料不同,与甜酪相比,所含菌种也小有差异,因而效果自然要差一些,用量要多一倍。当然,发酵剂也不是越多越好,多则易酸,过酸则不美。
经过取乳、火煎、卧酪等基础步骤后,便可通过曝晒等方法进一步脱水,制作干酪和漉酪。制作干酪的步骤主要是“日炙—炒—日曝—作团—曝干”,制作干酪要经过三次日晒,目的是使其脱去水分,成为固体,可经久不坏。和干酪做法对比,漉酪只经过一次日晒,脱水程度不如干酪,可作为家庭日常食用的酪;而干酪可远行携带。但二者放置时间太久都会变质,当年用完较好。
隋唐时期,包括乳饼在内的乳酪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隋人谢讽的《食经》中就有“加乳腐”的记载。《四时纂要》则说干酪可经数年不坏:“得数年不坏,远年要吃,削入水中煮沸,却成酪。”可知脱水完全的干酪在适宜条件下,保存时间可达数年之久,随取随食,十分便利。
唐代,人们发现牛奶具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的功效,逐渐地,牛奶被用来治病,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应该算唐太宗李世民了。传说他因患气痢病,久治不愈。无奈之下,朝廷发布皇榜,寻求天下良医。皇榜一下,有一个人跑来献上一剂药方,李世民按照这个方子吃了药,竟然神奇地痊愈了。这个方子出奇简单:牛奶煮荜茇。就是把五两牛奶和四钱荜茇一同煎煮,取汁一半空腹喝下,日服一次即可。这里的荜茇其实是胡椒科藤本植物筚茇未成熟的果实。这个东西味道有点辣,有温中止痛的功效,能散胃肠寒邪而止痛。大病初愈后的李世民命令宰相魏徵提拔献方人当官。魏徵觉得这么轻易就把官位赏人,未免太过轻率,过了一个多月也没落实皇上的指示。后来李世民气痢病又一次发作,再次按方吃药,病又好了。他就想起提拔献方人的事情,询问左右:“这个献方人有功劳啊,為什么不见提拔他的官职呢?”魏徵自知理亏,不安地答道:“臣不知该授他文职还是武职,所以拖延至今。”李世民一听就知道这明显是糊弄自己,气急败坏地道:“治好了宰相的病还可以授官三品呢,难道当今皇上还不如一个宰相吗?”并立即命令魏徵授予献方人三品文官。这个故事被记载在《独异志》里,后来又被李时珍转载在《本草纲目》里了。
乳饼的医用价值,也得到唐人的关注。唐代著名医家孟诜在《食疗本草》中就非常看重“乳腐”的治病效果,他认为:乳腐性寒,食用它有“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等功效。如将乳腐切成豆大的小块,用面拌过,放在醋浆水中煮上二十余沸,还可以治赤白痢,对小孩子患此症者更加有效。
宋代,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汉人交往的增多,乳酪的生产和消费更加广泛。东京开封有销售乳制品的专卖店,如“乳酪张家”,宋室南迁后,此店随之迁至杭州继续营业,其所售的酥蜜食,“天下无比,入口便化”。辛弃疾写过“香浮乳酪玻璃碗,年年醉里尝新惯”,陆游在初夏时饮用乳酪,“所欣消渴减,乳酪正甘酸”。人们还喜欢把樱桃和乳酪搭配着一起食用,陆游有诗“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滑腻纯白的乳酪和娇艳水润的樱桃搭配在一起,想必一定让人食欲大开。宋人陈直的《养老奉亲新书》里也记载了以乳饼补养身体的方法:“牛乳最宜老人。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故为人子者,常须供之,以为常食。或为乳饼,或作断乳等,恒使恣意充足为度,此物胜肉远矣。”
《疮疡经验全书》最早记载用乳饼治疗吃芹菜后腹部胀痛的病例。书里说有一个人吃了芹菜后忽然肚子疼得要命,请了大夫看病,大夫说这是因为他吃了芹菜上生的“蛟龙子”(应该是某种寄生虫),只要喝了用糖、粳米、杏仁和乳饼煮成的粥,一次喝三升,每日喝三次,把蛟龙子吐出来就好了。
乳饼、乳团一类食品在元代更为常见,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就记述了制作乳饼和乳团的方法。造乳饼:“取牛乳一斗绢滤,入锅煎三五沸,水解,醋点入乳内,渐渐结成,漉出,绢布之类裹,以石压之。”这种加工方法,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沿用。这本书还介绍了用乳团制作汤羹类食品“玉叶羹”的方法:“每十分乳团二个薄批,方胜切,入豆粉拌。煮熟蘑菇丝四两;天花、桑莪各二两;山药半熟去皮;甲叶切四两;笋甲叶切四两;糟姜片切三两。碗内间装,烫过,热汁浇。”
用乳饼制作菜肴,也成为元代人的一大创举。画家倪瓒发明过一道融合南北风味的“雪盦菜”,其中就用到奶酪,具体做法是:取用青菜心,少留菜叶,每棵切成两段放在碗里。把乳饼切成厚片慢慢地盖在菜上面,再用花椒放在手心揉搓碎撒在乳饼片上,不必用得过多。之后把少量的盐撒入米酒中,再把酒浇入放菜和乳饼的碗。接着再把碗放上笼屉蒸,等到青菜蒸到熟烂的时候就可以吃了。这道菜记录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里,可以想象,当北方的乳饼和南方的青菜心相遇,一定可以碰撞出最美妙的滋味。
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把乳饼纳入宫廷药膳的范围,许多御膳药食中加入了乳饼。卷一《聚珍异馔》所列“荤素羹”“珍珠粉”“台苗羹”“围像”等的食材中都有乳饼,前三者皆用“乳饼一个”,“围像”用“乳饼两个”。这些以乳饼为原材料制作的食品药膳,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药用效果,那就是补中益气,对稳脉顺气、调和五脏有益。如卷三《兽品·牛肉》记载着“牛乳腐”功效:“微寒,润五脏,利大小便,益十二经脉。”
乳饼对人体五脏经脉有利是忽思慧将其加入宫廷药膳食谱的原因,历代也多将乳饼用于制作各种食疗膳食。然其性微寒,不可多食,肠胃微恙者应慎食。贾铭《饮食须知》卷五《味类》“乳饼”条曰:“味甘,性微寒。多食动气,滑肠,生痰,患泄瀉者不宜食。”
明代,乳饼一类乳制品的制作技术更趋成熟,品种也更为丰富。《本草纲目》引用明初朱权《仙神隐书》,分别记述了乳饼、乳团和乳线的制作方法:“造乳饼法:以牛乳一斗,绢滤入釜,煎三五沸,水解之。用醋点入,如豆腐法,渐渐结成,漉出,以帛裹之,用石压成,入盐,瓮底收之。又造乳团法:用酪五升,煎滚,入冷浆水半升,必自成块。未成,更入浆一盏。至成,以帛包搦,如乳饼样,收之。又造乳线法:以牛乳盆盛,晒至四边清水出,煎热,以酸奶浆点成。漉出,揉擦数次,扯成块,又入釜烫之。取出,捻成薄皮,竹签卷扯数次,定晒干,以油炸熟食。”
当时的苏州等吴中一带百姓尤其擅长制作乳饼。《吴郡岁华纪丽》引明人莫旦《苏州赋》注:“吴县顾搭村,出乳饼最佳。”明杨循吉《居山杂志》却说兹山农家所出者最好,往往成为游人购买馈赠的佳品:“乳饼者,吴之上味。然市鬻殊不佳,兹山之下田家卖者最美。故以为款客之极(馔)。而游人多挈以归城,为赠馈,盖珍之甚。”
宋诩《竹屿山房杂部》所记制作乳饼的方法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和《本草纲目》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没有后两者记载详细。卷六《养生部六·杂制造》记曰:“乳饼乳浆曰酪,取下牛乳,入锅熟,就以其酸泔,渐渐滴下,成聚布苴为饼。”《养生部六·收藏制》还收录收藏保存乳饼的方式:“乳饼用灰和盐腌藏可久。”
到了清代,乳饼的做法得到进一步改良,《醒园录》卷下详细收录了不一样的做乳饼法,其中的一次酸汁可重复用。具体做法:做乳饼时,第一次用一盏奶,配半盏好米醋,搅匀,放开水里烫热,用手捏成饼;第二次,在刚刚结成乳饼的酸汁中只加入一盏奶,不要加醋;第三、四次,各加少许米醋,原水不能倒。以后照着这个方法可以再做乳饼。想要吃咸一点的话,只要往原酸汁中加入少量盐即可;或者各另盛一碗奶和醋,放开水中,预先烫热,然后用一杯奶兑少许醋捏成饼。第二、三次时,奶里的酸汁要是剩得太多就倒掉,只留少许即可。
当时,乳饼制作中还出现了一次酸化可重复制作的特点。清代童岳荐《调鼎集》中也介绍过类似的制作方法。
几千年来,乳饼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雨雪,穿越时光,虽有变化但最终保留了其基本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少数民族的饮食中,为民族美食添加了闪亮的光环。目前延续了“乳饼”这个称号的食物是云南彝族的乳饼,做法是把新鲜的山羊奶煮沸后加食用酸点制,等凝结后压出水分就算制成了。此外,类似的乳酪就更多了,比较典型的有新疆哈萨克族的奶疙瘩、蒙古族的奶豆腐、藏族的曲拉和云南大理的白族乳扇,它们基本上都是利用酸凝法制作的。
——————————————————————
作者单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