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傣族孔雀舞的具象传承与意象表达

2023-07-24 16:27蒋方舟戴蕊
寻根 2023年3期
关键词:孔雀舞傣族孔雀

蒋方舟 戴蕊

云南傣族孔雀舞溯源

1.时间溯源:诞生与发展

孔雀舞用傣族语言称为“戛洛勇”,意为孔雀跳,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傣族传统舞蹈在云南省傣族地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关于孔雀舞的起源向来有着不同的版本,它的起源与傣族地区自然生态、流传的神话故事及傣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是不可分割的。

在神话起源的版本中有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森林中住着一群美丽又能歌善舞的孔雀精灵,当她们翩翩起舞时欢乐幸福的氛围便充满了整个森林。某天,森林里突然来了两个恶魔,他们不仅要占林为王,还要霸占孔雀公主。机智的孔雀公主假装答应恶魔之后,在成婚之时将恶魔引入森林沼泽,消灭了恶魔,从此森林恢复了往日的美好与幸福。另一种说法是:在“摆帕拉”宗教节日庆典时,佛祖被信徒团团围住,使得孔雀无法靠近佛祖,为了瞻仰佛祖真容,孔雀就在民众之外展开了美丽精致的羽屏,跳起了优美的舞蹈。人们逐渐被孔雀的舞蹈吸引,为其开路,最终孔雀见到了佛祖真容,并将自己的孔雀翎献给了佛祖,孔雀舞便这样流传了下来。

在这些傣族神话故事中,孔雀象征着勇敢、智慧与美丽,不仅守护了傣族人民心中的美好的森林,也体现了傣族人对信仰的虔诚。

当然,神话传说只是傣族人民根据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而构造的故事,这些故事都存在着人们的主观思想。而从客观上分析,傣族孔雀舞的起源与傣族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巨大关系。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区主要位于云南南部,这些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降雨量充足,年平均气温也达到21℃,海拔为500米—1300米,且纬度较低,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傣族地区动植物丰富多样。孔雀作为一种喜欢栖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动物,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之下拥有了一个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的生存空间。在傣族地区,很多傣族人都喜欢饲养孔雀,因此孔雀的生活特性对傣族人而言是非常熟悉的,正是这种长期接触,促使傣族人对孔雀优美的动作进行了模仿而形成舞蹈。

事实上,孔雀舞的诞生与发展还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桑德瓦诺在其著作中曾表示:“约在公元8—9世纪小乘佛教(亦称南传佛教或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性的宗教信仰,对傣族人民的社会、文化甚至心理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桑德瓦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年)在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后,傣族民间无论是文学作品、建筑雕刻,还是音乐、舞蹈都受到极大影响,在南传佛教的洗礼之下,原本便以孔雀图腾为信仰的傣族人将南传佛教的理念与之结合,使孔雀成为了佛教独有的标识。明朝时期,便有人首孔雀身的形象出现在傣族的佛寺之中,傣族人也认为孔雀与自己的古老的族人们有着某种血缘关系。

任何艺术文化都是在时代更迭中不断革新的,孔雀舞自诞生开始也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这种变革形式主要是基于民族舞蹈具有较大随意性的特点,在原有舞姿的基础上人们进行的一定发挥和借鉴。(黄珑:《浅谈傣族民间舞蹈孔雀舞的起源与发展》,《音乐时空》2015年第13期)孔雀舞是傣族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有着严格的舞蹈标准与要求,有着固定的步伐与动作,甚至连鼓语伴奏都是固定的。最初,孔雀舞的表演是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来进行的,这种最为传统的孔雀舞没有伴奏的音乐,纯粹靠舞者的舞姿进行表达。舞者动作大多模仿孔雀生活习性与动作神态,例如林中漫步、饮水嬉戏等,尽可能地展现出孔雀的优美姿态;舞者在表演中有时也会对其他鸟类的动作进行模仿表演,意在突出孔雀在百鸟之中的重要地位。

近代时期,毛相的孔雀舞也源于民间孔雀舞,在他的创新之下将仪式性与舞蹈的表演性相融合,使这种传统的民间舞蹈登上舞台,并创新出孔雀舞男女表演的模式。后继者刀美兰开启了女性孔雀舞的新时代,在吸取其他民族舞蹈精华的基础上增加了孔雀舞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力。随后杨丽萍在传统孔雀舞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既保留了孔雀舞原有的精神内核,又创造性地用大量手指、肩膀、双臂等来模仿孔雀的各种动作神态,向观众呈现了《雀之灵》等经典作品。

2.空间溯源:西双版纳、德宏

在云南境内包括瑞丽、耿马、孟连等地的孔雀舞,关于“孔雀架子”这种道具外形通常情况下是类似的:孔雀的翅膀、羽毛、尾巴部分的形状呈现片状,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便成了孔雀架子。通过实地调查可以发现,西双版纳地区的孔雀架子外形看起来似船身,整个架子呈现出前圆后扁的状态,后半部分则以5—6根支架作为孔雀尾巴的支撑。一般情况下,孔雀的尾巴部分会配有仿真孔雀毛或者纸扎毛,两侧则带有半圆形翅膀,整个孔雀身子会用较为艳丽的色彩进行涂抹来展现孔雀华丽的外表,最后,表演者会将整个孔雀架子背于身上进行孔雀舞表演。

在瑞丽,孔雀舞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同样也沿着畹町河、瑞丽江等流域分布。通过瑞丽傣族孔雀舞分布图可以看出,在一些河流流经地区,孔雀舞的分布呈现出零星分散状态,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瑞丽地区则分布得较为密集,尤其是往西南方向更是发展繁荣。在孔雀舞发展史上,有诸多著名孔雀舞者就诞生在孔雀舞分布密集的区域,在这些地区孔雀舞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广受当地人民喜爱的传统舞种,可见经济的繁荣是促进孔雀舞兴盛的关键。

在缅甸南坎,每年都会有来自中缅两国的人民在此进行歌舞比赛,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便会自发地相聚于此,进行孔雀舞的舞蹈比赛。受南坎地区两国歌舞比赛的影响,周边地区孔雀舞分布也因此相当密集。

3.信仰溯源:佛教外因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后来逐渐发展出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传入傣族地区以后,傣族人的思想艺术文化受其影响非常深远,理念渗入傣族人的衣食住行中。

孔雀作为傣族人所崇拜的动物,象征幸福吉祥与和平,这些都反映出傣族人民族性格与精神理念。孔雀舞作为傣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舞蹈内涵都體现着他们对和平与美好的追求。

随着历史的发展,孔雀舞逐渐被划归至宗教礼仪之中,人们用跳孔雀舞与向佛祖献孔雀翎来表现他们对佛教虔诚的信仰。小乘佛教以自我完善与解脱为宗旨,追求智慧空灵的境界,这恰恰与孔雀灵动和平的形象相似,这种一致性加强了孔雀舞与佛教之间的关联性。傣族人民喜爱孔雀模仿孔雀舞蹈,也正属于对佛教信仰的图腾崇拜,孔雀舞则属于图腾崇拜中的图腾舞蹈。(刘慧娇:《浅析小乘佛教对傣族舞蹈的深远影响》,《戏曲之家》2018年第22期)

《辞源》有载:“孔雀明王菩萨王着白色僧衣,头戴璎珞,耳挡臂钏,自有四臂分执莲花及孔雀尾等。乘金孔雀,结跏趺坐白或青色莲花上。”在云南省的许多佛寺的壁画里就有着大量的孔雀舞形象。出于傣族对孔雀的崇拜,再加上佛教思想的洗礼,孔雀逐渐成为代表佛教威严、尊贵、和平的化身,孔雀被赋予了浓重的佛教色彩。孔雀舞手势非常能体现这种舞蹈与佛教之间的渊源。在傣族孔雀舞中通常会出现双手合拢举起向上的手势,这种舞蹈手势充满了佛教元素。杨丽萍在《雀之灵》中,运用了手势的变化来展现孔雀灵动优美的姿态,这与佛教手语的相似度极高。《雀之灵》所呈現的美感是宗教的一种艺术化的表现,正是由于舞蹈中具有宗教观念的支撑,才使得这部作品超凡脱俗,充满圣洁感。另外,孔雀舞中的“三道弯”的特点是符合佛教传统审美的需要。(邓斌:《从孔雀舞浅析佛教对傣族舞蹈的影响》,《大众文艺》2017年第20期)

孔雀舞的具象表达

孔雀舞的具象表达,便是孔雀舞“形”的体现。傣族孔雀舞“形”的体现要从两方面看,一是造型,二是流动。舞蹈是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所谓的“形”,在孔雀舞的表演上对“形”的表现主要来自舞者手部动作与整体形态上。在“形”的表现上还必须融入典雅与轻盈,突出孔雀舞的特点,使得孔雀舞的“形”与孔雀更为相似。

1.舞蹈动作

三道弯是孔雀舞的基本舞蹈动作,充满着动律之美,主要是由舞者将头、腰臀及膝盖弯曲成特殊的S形,以此来模仿孔雀的姿态的一种舞蹈动作。这种三道弯的舞蹈风格非常讲究动静的结合与交替,手臂、肩膀与肘部都必须处于弯曲状态,并以手臂关节弯曲的角度展现变化。除手臂关节要保持弯曲状态外,舞者身体与腿部同样也要保持这种状态。腿部的三道弯是指髋、膝、腿的弯曲,在进行表演时,舞者下半身要保持半蹲状态,并使髋、膝、腿保持弯曲状态。三道弯要求舞者动静结合,在始终保持S形舞蹈动作的同时,通过手部、腰部、腿部改变方向,或从不同弯曲角度来展示不同的舞蹈动作。另外,在对三道弯演绎中,男女有较大区别,女性舞者应以轻柔为主,男性应以刚柔为主,体现刚柔相济的特点。

在手部动作上,孔雀舞中有将四指并拢虎口张开,手掌尽力伸直的手部动作,这种手部动作也是对孔雀的一种模仿,是对舞者在表演孔雀漫步行走及静态造型时对孔雀舞足部的一种形状补充阐释,提腕掌这个表达方式跟孔雀在走步时产生的关节动态十分相似。另外,也有拇指与食指相扣,其余三指向上伸直的手部动作,这种手部动作模仿了孔雀头顶的羽毛冠。

孔雀舞的膝盖部分的动作则是始终配合着呼吸的,根据舞蹈时所需表达的感情,舞蹈动作配合呼吸进行柔韧性的起伏。

在孔雀舞的步伐中,还会加入嘎光步步伐,这个步伐简单易学,不仅降低了孔雀舞的难度,也使得一些不会跳孔雀舞的傣族民众可以借此步伐参与到孔雀舞之中,孔雀舞的受众面也因此更加广泛。

在腿部动作上,舞者以跪、跑、跳等姿势来展现孔雀在丛林中漫步、起飞、奔跑、跳跃、旋转等状态,动态感强烈,使得整个舞蹈十分生动。

在孔雀舞所有动作中,眼部神态是最能表现孔雀舞灵动性的,舞者在表演孔雀舞时需要通过眼睛的神态来表现出孔雀高傲、自信的性格特点,将孔雀空灵的眼神表现出来,眼神与肢体动作相结合更能诠释出孔雀舞动静结合的美感。

2.服饰

孔雀舞与徒手孔雀舞是传统孔雀舞的两种舞蹈形式,其中徒手孔雀舞是根据架子孔雀舞逐渐创新发展而来的。民国时期,瑞丽等地区的孔雀舞多数是穿上模仿孔雀尾部的服装道具戴上面具进行表演的,表演孔雀舞的演员必须将道具捆绑于身上,表演者的肢体也受到服装道具的限制与影响,也更加耗费舞者体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者对舞蹈内涵的诠释。

新中国成立后,孔雀舞舞蹈家毛相将孔雀舞的服装道具进行了简化,去除了面具与孔雀架子,使舞者摆脱了舞蹈道具带来的沉重束缚,并将演出服改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男性表演者穿着有羽毛的长裤表演。由于简化了服装道具,孔雀舞的表演与表达效果便更注重舞者的动作与眼神,这对舞者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舞者高超精妙的舞蹈动作下,孔雀舞灵活度也更高,这种表演也更具有生命力,服饰的简化也使得舞蹈动作更加丰富。

在舞蹈家金明编的《孔雀舞》中,表演服饰变更为女性的散式长裙,这种服饰上的创新也更加能够展现孔雀优雅端庄的仪态,使舞蹈韵律变得轻快,表演风格也因此获得了创新,能够更好地向观众展现舞蹈的内涵。

杨丽萍以独舞《雀之灵》而家喻户晓,在舞蹈中她身着白色孔雀服,宛若一只优雅纯洁的白色孔雀站在观众面前。在《雀之灵》的演出服饰上将《孔雀舞》中蓝色的裙摆换成了白色羽毛的搭配,在裙摆上点缀放射状的尾羽,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白色孔雀的美感。这套服饰以轻盈的薄纱为主,展现了舞蹈者轻盈曼妙的身段,将孔雀这种充满灵气的百鸟之王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3.形制与场所

孔雀舞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其中,双人孔雀舞由男女舞者分别扮演雄孔雀和雌孔雀,展现孔雀日常嬉戏、追逐、依偎等生活状态;单人孔雀舞以展翅、飞翔、开屏等动作模仿孔雀的自然生活情景及神态;多人集体孔雀舞由数十位女性共同表演。在三种表演方式中,瑞丽单人孔雀舞最为常见。孔雀舞常在傣族传统节日或宗教仪式上出现,通常人们会拿起象脚鼓、镲等乐器进行舞蹈。

孔雀舞的意象表现

1.模仿方面

孔雀舞中的三道弯清晰地诠释了佛教的传统审美取向,由于孔雀喜于站立树枝高处、栖息于树枝之间,长长的尾羽垂落好似三道弯,因此三道弯成了孔雀舞中模仿孔雀的经典动作。在佛教的舞蹈之中,也常用三道弯的舞蹈动作来展现缥缈的仙境,这种舞蹈动作总是充满着轻盈的美感。另外,孔雀舞也将傣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与图腾文化同舞蹈动作相融合,在佛教思想观念的加持下使得傣族的孔雀舞充满了娱神性。

2.深层象征与人文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孔雀舞也在不断地创新,但三道弯的舞姿与风格依然保持着原有形态,在这种舞蹈动作中舞者必须收腹提臀,保持着精气神来模仿孔雀的优雅与灵动。孔雀舞之所以能在傣族地区广受欢迎,是因为孔雀的象征性意义极强。首先,孔雀象征美丽,孔雀舞展现的是傣族人对美的追求。其次,孔雀象征和平与吉祥。傣族人民崇尚和平,性格温和,同时他们也认为孔雀是一种智慧与善良的化身,孔雀的出现代表着美好生活即将到来。在众多的傣族文学作品或记载中,孔雀是可以为人们带来和平吉祥的动物。孔雀舞在对孔雀神形进行模仿表现对孔雀崇拜的同时,也展现着傣族人心境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另外,孔雀象征佛教的神圣与威严,孔雀舞与佛教文化不可分割,《纪古滇说集》曾记载:“第十三代南诏王隆舜‘幸善阐城,仍为东京,祭阿育王子金马、碧鸡二山,景帝及祀神明天子各庙立。”碧鸡为孔雀,即孔雀为佛教护法之神。自明代以来,傣族的佛寺壁画中会出现带有孔雀形象的人物,孔雀的形象也与佛教故事相结合,时常会出现孔雀在佛祖面前起舞的情节。

孔雀舞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舞,是傣族人将宗教信仰与本民族思想理念相结合的艺术文化,是一种傣族民族精神与佛教思想外化的表现形式。傣族人民把对孔雀的偏爱及孔雀高贵灵动的形象内化于脑海之中,再通过舞蹈将对孔雀的深刻理解表现出来。傣族人对孔雀的崇拜与喜爱寄托在舞蹈动作中,在日常着装、生活之中,在大小寺庙的壁画之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孔雀图,可以说在傣家人的生活中,孔雀形象无处不在。

结 语

孔雀舞代表的是傣族人民的精神寄托、审美取向及对信仰的崇拜;孔雀象征吉祥如意,孔雀舞则成了傣族最具有象征性的民族艺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中,结合时代价值观与审美,与时俱进,才能使民族文化与艺术万古长青、生生不息。

——————————————————————

作者单位:曼谷吞武里大学音乐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孔雀舞傣族孔雀
你真的认识孔雀吗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边境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跨境耦合效应
——以中缅边境地区孔雀舞发展为例
孔雀1
孔雀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视觉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