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视域下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刍论

2023-07-23 19:22马春莹
成才之路 2023年19期
关键词:中国哲学学分制高等教育

马春莹

摘要: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任何一个决定和措施产生偏差皆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应在中国哲学视域下谨慎实践,通过应用中国哲学理论增强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内生逻辑,帮助高校准确地把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定位、管理、权力等问题,并针对不同主体在参与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分析并探索跨越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中国哲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9-0013-04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创新人才的培养与综合国力的提高。高校必须了解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需求,通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分制度,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内生动能。学分制是一项兼具弹性与韧性的改革,以选课为核心,以教师指导为辅助,致力于培养“会拉小提琴的爱因斯坦”[1]。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通过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全民素質、优化劳动结构、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持续为国家和时代提供人才支撑。大部分高校先后实施学分制,学生在校期间将学分修完,达到必修学分标准即可毕业。哲学(Philosophy)拥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是基于理性的思考,是善于思辨的学问大成者,在理解人、认识人、研究人的理性过程中形成的智慧之学在全球得到广泛的发展。教育教学作为实践行为,和哲学存在互通性。哲学对教育教学能够产生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可以启迪智慧,升华思维。为此,本文对中国哲学视域下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意义、问题和路径进行探讨,以推动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一、中国哲学视域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1.确定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定位与方向

一方面,在中国哲学视域下,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正确认知和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探寻跨越式改革创新的重大举措之一。从“以人为本”理念出发,高校能够从哲学视域看待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分析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改革定位与改革方向,明确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在育人、科研和服务方面的具体功能,确保高校在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忘初心,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高校学分制教育改革定位上,高校在中国哲学视域下,能够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哲学观,从学生本体出发,以中道认识论挖潜增效,确定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切实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与此同时,高校应基于哲学视域对不同教育主体进行研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人文关怀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教学体系。

2.解决好学术、教学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高校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最为关键的两个痛点在于,集中精力进行人才培养和内外兼修做好制度建设。因此需要在中国哲学视域下,科学处理学术、教学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规避相关问题对教育教学改革造成的影响。在改革过程中,学术、教学和行政管理是始终无法回避的关键点。其中,学术精神是高等教育的灵魂所在,教学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主要载体,而行政管理是高校经营管理重要活动,三者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关系[3]。在中国哲学视域下进行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能够解决好学术、教学与行政管理之间的问题,促进三者协同平衡,有效减少三者间的矛盾冲突,形成良性教育环境。因此,高校应通过平衡学术、教学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切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加快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应基于教育哲学理论长期进行,进而系统性解决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化问题,加快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与发展,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高校要着眼于细微之处,精细化评价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运用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模式改革教育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另一方面,高校要从全局出发,承担高校在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责任与使命,准确把握高校教育教学的内涵和价值,彰显高等教育的社会化作用[4]。为此,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健全选课制度、导师制度、学分计量制度、学分绩点制度、重修制度、主辅修制度、学位制度,将“以生为本”思想持续贯穿在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路径中,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现实性意义

1.实现学习自由,赋予学生教育选择权

中国哲学视域下,教学目的在于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性教育思维,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教育选择权。儒家思想崇尚从学生的差异化认知能力、志趣、天资等方面出发,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即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指导,注重身体力行,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在中国哲学视域下,高校通过建立学分制和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能够充分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程、教师、学科等教育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自由、时间自主。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和帮助,使学生能够更加科学、系统地学习,实现个性化育人[5]。

2.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以学生主体为出发点,遵循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合乎中国哲学理论逻辑。“人始终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分制在高校实施的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学大于教”理念,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点,建立互动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发展需要为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主体所提出的具体需求设置课程体系,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崇尚和谐交流,达成共识、分享、共进,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师生共同发展,推动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6]。

3.推动终身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和意识

中国哲学追求以“执着与变通”达到完满的“万有相通”之境,强调终身学习思想。高校学生只有通过终身学习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完成自觉的学习获得知识的力量[7]。学分制能够有效推动终身学习的深入实践,以学生为教育教学主体,激活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持续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全面提升育人、办学质量。

4.促进学术交流,充分发挥高校的创新作用

伴随科技创新诉求与日俱增,国家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复合型转化。而学分制的出现,能与教育教学改革共同支持高校学生跨越专业领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提升对知识技能的综合把握能力,提升学科间的学术交流频次,促进更多科技创新内容的出现,充分发挥高校“智囊团”“数据库”的重要作用。

三、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1.缺乏认知,学习创新能力偏弱

学生作为高校實施学分制的主体对象,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生缺乏灵活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对学分制的认知较为狭窄,认为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差无几,对学分制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价值理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高校学分制的中国哲学视域难以产生共鸣,在思辨过程中,对“执着与变通”“万有相通”等辩证关系难以理解,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创新能力,造成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实现受阻。

2.选课盲目,自主学习能力偏低

部分学生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选课盲目的不科学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对学分制教育教学课程结构不够了解,对各学科的课程性质并未进行深入分析,造成误选、漏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自身学习兴趣和学科内容缺乏足够认知,人云亦云,往往为通过测试选择与学习兴趣不符合的课程,并未基于学习规划和学习需求进行选课,偏离了学分制教育教学的初衷。由此可见,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和在课程选择上出现的盲目现象,不利于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推进。

3.理解错位,无法匹配制度要求

当前,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校的实践仍然与传统教育教学制度产生较为明显的冲突。部分教师还未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因材施教”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诉求,理解错位,并未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一些教师在学分制育人计划落实过程中,中国哲学思维向度并未得到科学延伸,导致在教育教学中没有采用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无法匹配学分制度要求。由此可见,部分教师缺乏哲学上的探求与思索,使得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遇到瓶颈。

4.力量不足,缺乏实践推广机制

学分制的实践推广对高校教师来讲,能够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在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的力量不足,缺乏实践推广机制。部分教师不能从中国哲学视域看待学分制的改革目标,并未用丰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温和的态度和智慧的言行展示教学魅力,使得教学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分制的改革对高校教师而言是一场严峻的挑战,而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这不利于教师在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产生创新性实践行为。

四、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1.提升认知,调整课程结构

在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学生和教师都要提升对中国哲学视域下的教学理念认知层次,在明确“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等教育哲学思想的同时,建构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主修+辅修学分制育人方案,积极调整学分制教育教学课程结构。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强化学分制度的宣导,帮助学生打通选课思维,树立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育教学发力点,纵向+横向调整各学科课程,建构由主修+辅修组成的课程体系,力争辅修课程的占比在总学分的30%以上,主修课程的占比在总学分的比重不小于25%,并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为学生“量体裁衣”,指导学生运用“自主选择权”[8]。此外,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调整课程结构,逐渐弱化学年制管理模式。

2.完善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分制改革对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而大学生往往通过社团活动、沙龙等形式进行交流与沟通。因此,高校可通过完善管理强化高校社团管理,提升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效果。例如,针对图书馆、体育馆等重点社团活动点,高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文献研究、座谈访谈等形式,进行多向度数据调查研究。与此同时,高校要对其他非正式学生组织进行科学协调,鼓励学生加强沟通和互助,帮助学生快速融入集体,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热情[9]。也就是说,高校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核心需求细化,通过考量学生对自身发展的定位,确定学生对课程能力指标的期待值,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自由空间,进而科学设置学分制度课程体系,精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多元导向,制定多向度学习结果评量制度

学分制是促使高校探索多样化育人模式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高校能够全面提升自身办学层次。为此,高校应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体系,通过选取多向度学习结果评量制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在笔试内容中,可以卷面测试、档案评级、实操评量、口头评价、证书鉴定等评量方式形成多维评量[10]。高校各学科教师在学生接受课程评量的同时,可根据学科特征和评量比重设置了解学生在学分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困难,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及时辅导和补齐。教师要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进行综合运用,将自身从繁冗的评量工作中解放出来,既培养学生的自我订正意识,又促使评量结果更具公信力。

4.健全机制,构建学分制教育教学人才体系

只有通過科学的调整和设计,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优势。为此,高校要由点及面,以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制定“需求导向、贯穿统筹、持续行动+成果改进”的机制,建立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体系,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前提,通过调整课程、设计配套、实施教学、评价成果等维度,评价学分制度所形成的学习成果,确保学分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始终稳定运作。在评价成果过程中,高校应构建学分制教育教学人才体系,成立高校、学院和专业三重教育教学改革小组,制定直接和间接评量方案。这不仅能形成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审查机制,而且能为高校提供长期实践保障。由此可见,只有健全机制,构建完善的学分制度评价系统和人才体系,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哲学视域下的“因材施教”理念[11]。

五、结语

现阶段,中国哲学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成为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学习自由,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推动学生的终身学习,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和创新推动作用。因此,高校应提升认知,调整课程结构,完善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元导向,选取多向度学习结果评量制度,健全机制,构建学分制教育教学人才体系,以促进高校学分制教育教学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向东,刘磊.高等教育选择合法性的哲学分析与反思———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的启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04):72-79.

[2]卢言红,钱宇光,金天明.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21(03):110-112.

[3]宋立丹,朱海洋.高校学分制改革策略探究———兼论美国DQP体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01):31-36,64.

[4]苑津山,张傲冲,吴亚雯.中国高校学分制高阶探赜:学分制调控功能的立意、变迁与时代因应[J].江苏高教,2022(05):73-80.

[5]苑津山,幸泰杞.扎根本土:论中国特色学分制的构建、现状与创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7):218-223.

[6]胡兰凌.学分制改革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148-150.

[7]张智.对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0):18-19.

[8]熊光红.高校学分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 2019(07):197-199.

[9]戴浩,伍杰明,林广国,等.高职院校特色学分制改革设计与课程体系重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2):50.

[10]罗黠,夏永辉,陈凌云,赵文娟.普通高校学分制实施的核心要义、存在问题及推进改革的策略[J].未来与发展,2022,46(03):89-94.

[11]马福,宋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中本科生导师制的价值分析———基于牛津、剑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启示[J].未来与发展,2020(08):90-92,106.

Discuss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hilosophy

Ma Chuny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Henan Province, Xinzheng 451100, China)

Abstract: The reform of credit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is a complex and arduous task, and any decision or measure that deviates can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eform of credit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efully practic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philosophy. By applying the the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we can strengthen the endogenous logic of credit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elp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urately grasp the positioning, management, power and other issues of credit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and analyze and explore leapfrog innovation paths for many problems faced by different subject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practice of credit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universities;creditsystem;Chinesephilosophy; higher education;teaching reform;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中国哲学学分制高等教育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当代新道家的三大思潮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从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谈中国历史研究的整体观
苏格拉底之死对中西哲学差异的阐释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