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其当代启示

2023-07-23 11:13明成满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为人师表当代启示教师素质

明成满

摘 要:中国古代书院的教师素质主要体现在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精于技艺等方面。在学识上,他们认识到提升自己学术素养的重要性。在道德上,他们为人师表,充当表率。在教学上,他们精于技艺,注重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在师生关系上,他们善于构建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古代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启示我们应进一步增强高校教师的师德素质、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

关键词:古代书院;教师素质;当代启示;传统文化;为人师表

书院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特殊教育机构,为古代中国的学术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目前学界对古代书院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书院的历史沿革、教学与藏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而对书院中的教师关注较少。在研究古代书院教师的成果中,仅见胡青[1]、黄漫远[2]、王莉娟[3]等学者对古代书院教师的社会角色和日常生活进行研究,尚未见有成果对古代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专门探讨。本文主要从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精于技艺等方面阐述古代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并分析其当代启示。

一、学术素养:学识渊博

“学高”为教师立身之本,是教学活动得以成功的保证。古代书院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与书院的教学效果和学术声誉有直接的关系。教师是书院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对于引导学生在学术上不断追求、增强学术涵养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古代书院教育家清楚地认识到书院教师提升学术素养的重要性。例如宋代朱熹认为,所谓师者以德为先,应做传授仁德与知识的贤达之才。教师既要有宽阔的视野,更要在知识的储备上有深厚的积淀,才能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寻真谛。因此,古代书院有许多像朱熹一样教育成就显赫一方的专家学者。教师如何符合或达到“为学一方”的要求,朱熹在诗作《观书有感》中进行了思考和回答:“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4]。这首诗说的是书院教师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吐故纳新,提升学术修养和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

书院对教师的选聘以学识渊博为首要标准,而不太注重其学术头衔。如位于江西贵溪象山书院的教师一般聘请名儒担任,在教师选聘上将学识渊博作为主要标准,并不在意选聘对象是否有科举功名,“如其经明行修,虽布衣可也。经不明,行不修,虽举人、进士不可也。如此,庶人无势利之心,士识学问之路”[5]。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书院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知识,认为教师要使学生做到“能悉知之,能决信之,能率行之”,自己必须对所教授的知识把握透彻,即“昭昭然知其当然,知其所以然,由来不昧,而条理不迷”,学生才能达到“遵其教,听其言,皆去所疑,而可以见于行”[6]的效果。由此可见,他要求书院教师在学识方面要博大精深,并通古知今。

古代书院非常重视选聘学术素养高深的学者。自宋代以来,几乎著名的学者都曾讲学于书院。如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开宋明理学之先声的石介曾讲学于泰山书院和徂徕书院;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朱熹长期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元代教育家程端礼曾讲学于稼轩书院和江东书院;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讲学于龙冈书院和稽山书院;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长期讲学于甬上证人书院等。

二、道德素养:为人师表

古代书院教师秉承了自先秦以来“德高为师”的传统理念,注重发挥自身道德榜样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充当道德表率

古代书院教师的道德表率主要体现在保持气节、胸怀宏志、遵守院规等方面。

保持气节。书院教师重视个人的内在修为,其内心不为外界所影响。他们常心怀社稷苍生,心有大爱,匡扶人间正道;他们从穷学致道出

发,重视自我的修养与人格的尊严,不与浊流为伍,清廉为学,恪守师道,浩气长存。无论世道怎么变幻,他们都不移志向,保持自身气节。

胸怀宏志。古代书院许多教师胸怀天下,以浩瀚广阔的事业心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勤勉治学,立志于教书育人。宋代理学家张载对“志”作了这样的概括,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这也是书院教师宏大志向的体现。

遵守院规。院规包含了规范学生行为的具体要求,与今天的校规相似。古代书院教师既要言传,更要以身为教,在遵守院规方面为书院的广大学生树立了楷模。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北宋教育家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任教时以身示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都能做学生的表率。书院教育家朱熹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形象,认为老师要有职业形象的自我要求。朱熹的弟子黄榦在《勉斋集》中对朱熹的为人师表形象高度评价,而且朱熹将这一形象保持终身,威仪容止之则,自少至老,“祁寒盛暑,造次颠沛,未尝有须臾之离也”[8]。

2.关心学生的成长

精心指导学业。朱熹任教于书院时,关注学生之情令人敬佩,他常对勤奋好学的弟子鼓励和夸奖,也对学业陷入困境的学生感到担忧。人到暮年,虽有疾病在身,但一到提问研学之时,仿佛换了一个人,立刻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以培养教育学生为乐,充分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心。

帮助学生规划长远目标、设计人生轨道。宋代著名民族英雄文天祥早年是江萬里的学生,受恩师教育提携,在湖南担任提刑官。在南宋灭亡前夕的1273年,文天祥去拜会75岁的恩师,江万里对文天祥说,“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必当有变。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必勉之”[9],言辞恳切,令人动容。

3.关心学生的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非常关心弟子的生活。如弟子伯牛有疾,孔子亲自去看望他,痛心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0]自孔子以后,老师关心学生生活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如宋代胡瑗在书院从教时,其学生安熹身有疾患仍坚持听课,但经常被人群挤到偏厅或角落,容易犯病。胡瑗知道情况后对他十分关心,急忙“使人掖之以归,调护甚至”[11]。又如范仲淹在书院执教期间十分关心家境贫困学子,特意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来支持、鼓励寒门学子奋发苦读。朱熹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学生黄榦家中贫困但勤勉好学,聪颖过人,朱熹时常邀请其在书院代课,以体面的方式给予学生经济扶持。

4.书院教师之间关系和谐

在中国古代书院中,不仅师生关系为人称道,教师之间虽然有时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依然能保持关系和谐,为书院的学生做了表率。这一特点尤其在书院讲会中有明显的体现。

在讲会中,学者之间的学术观点很可能相左,甚至对立,但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譬如宋代朱熹与陆九渊在学术观点上明显对立,1175年他们在鹅湖寺展开过公开的辩论,这场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在辩论中,他们在学术观点上互不相让甚至针锋相对,但两人的私人关系并没有受到影响。这两位大师虽然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能够包容对方的不同意见,他们在见面相处中能做到谦逊有礼,互称对方为“贤师”,是“和而不同”的学术好友。

三、教学水平:精于技艺

古代书院教师精于技艺主要体现于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1.注重启发诱导

自孔子开始,古代教育家重视教学中的启发与思维引导,如孔子在《论语》中谈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0],对如何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到了宋代以后,朱熹等人十分重视启发诱导,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精辟论述对后人教益良多。

在教学原则上,朱熹认为在道德教育中不能一味训诫学生,或者强行要求学生去遵守设定的道德规范,而是重在对学生的启发,使学生内心醒悟而后自觉地遵守。他指出,在学校德育中仅依靠制度的约束难以使学生心悦诚服,即“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其犹决湍之水注千屻之壑,而徐翳萧苇以捍其冲流也,亦必不胜矣”[12],要想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依靠理义“以悦其心”。

王夫之对于书院教育有深入的思考,他强调书院培养人才要做到教与学相结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夫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13]。他强调,教学要立足于“教与学”的分野,仅从师者“教”的角度出发是无法解决学生“学”的问题的,必须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激情,调动学生内源的学习动力,才能充分进入到学生自我的学习情境之中,从而学有所得。他指出,“有自修之心则来学,而因以教之。若未能有自修之志而强往教之,则虽教无益”[14]。因此,教学活动中需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积极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若教而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亡益

也”[15]。

2.因材施教

古代书院中,生源的年龄、学业水平、地域来源差别很大,许多教师认识到必须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区别化的教学策略,为书院中立志于从教的学生和后世的教师树立了榜样。

宋代书院对学生采取分类管理、分类教学、鼓励进取的方法。学生进入书院后,一般先根据年龄将他們分为生员、童生等几个类别,再按照入学的成绩分为不同等次,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学业基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不同的课程安排。例如,北宋胡瑗在书院教学中采用“分斋教学法”,让“有器局”“心性疏

通”“可任大事”的学生学习儒学经典之术,分入经义斋;而其他学生则分入治事斋,主要学习算历、堰水、统兵、治民等具体实用学科,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专长,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胡瑗在历史上首先在集体教学的条件下实行分科分类教学,这比以往在个别教学条件下的因材施教前进了一大步,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

元代以后的许多书院都有因材施教的举措。元代程端礼在主持江东书院时,制定出《读书分年日程》,即对学生的读书和学习进行具体的指导。这一指导过程包括拟定书目、分好阶段,厘定出各书先读、后读的程序,标注出各阶段读书的目的和要求等[16]。

再如清代江苏江阴暨阳书院的山长李兆洛,知识渊博,才学道深,善因材施教。他对来书院的求学之人,“就其材之所近而授以业”,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而授之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钟鼎碑刻和各类杂艺等,并“各示以古人成书而导之门径”[17]。不难看出,暨阳书院强调学生在读书学习时要“各随资质”,在教育中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做统一的要求,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心性和资质教之以恰如其分的学习内容并做好引导,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个人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按其资质和特点来进行培养。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受孔子等人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书院教师有丰富的师生民主平等思想,并付诸实践。这些思想和实践主要体现在教学相长、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以及质疑辩难的教学方式等方面。

1.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古代书院教育家进一步发展了先秦时期形成的教学相长理念,认为“谏师”是教学相长的重要途径。如创立“心学”的儒学大家王阳明,主张教师通过纳谏的方式倾听学生的意见。他认为,学生的“谏师”和教师的“纳谏”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有效沟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自己在教授过程中的不足,以便在后面的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谏师”对教学过程高质量地完成、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都有重要作用。正如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

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18]在王阳明看来,“谏师”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说明了师生之间是一种既矛盾于教与学的分离又统一于教学相长的复合关系。

古代书院中传承的这种“尊道学术、平等交流”的教学相长氛围,对书院人才培养有重要推动作用。书院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形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品格,对他们形成勇于探索、思变创新的精神意义重大。

2.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

在古代书院教育家看来,在学术面前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掌握了“道”也能够成为“师”,即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南宋学者蔡元定曾是朱熹座下弟子,因慕名而师从朱熹,后精于其道,甚至在一些方面和领域超越了老师。朱熹对此甚为欣喜,他对许多前来求教的人说,“元定深谙吾道”,让他们去拜访蔡元定,并时常谦逊指出:“蔡乃吾友,毋归于弟子之列”。朱蔡二人常相聚问道、解惑,亦师亦友,在朱熹文集中存有的两人来往书信就有140多封,充分体现了两人之间的师生平等关系。

自宋以后,这种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一直相当流行,如明清时期的王阳明、颜元等学者也有类似做法,他们都认为师生之间应当是“闻道虽有先后,平等穷学论道”同志式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而且“得一同志,胜得一同胞”。王阳明在龙冈书院讲学时,常以学生为友。他对学生不是一味地枯燥训导,常借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活动等场合进行谈学论道。如在学生闲坐之时,他会就学生的学业困惑或某一议题展开谈论,在学生未有“授课规严”之感时,就已经获得了对某一问题的深层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在不经意间点化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3.质疑辩难的教学方式

古代书院教育家认为,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求知思索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师生间需要质疑辩难。比如,胡宏主张师生之间应该保持“存疑之、精思之而论辩之”的研讨状态,认为一个人苦思冥想式的研究往往不如一群人在一起集思广益的效果更好。面对学术疑难问题,需要不同思维的碰撞、冲击才能达到释疑解惑、豁然开朗的状态。

宋代的岳麓书院在采用质疑辩难的教学方式上堪称典范。例如,学生蔡幼学曾和师辈的陈亮进行激烈论道,“陈同甫亮言:吾常与陈君(陈亮之友陈傅良)举极论,往往击杯案,声撼林木。行之(陈傅良之门生蔡幼学)在旁,邈若无闻。客尽散。忽语吾:‘道一尔,奚皇帝、王霸云?吾方数辩,而行之横启纵合,援今证古,抵夜接日,若悬江河。吾谢不能乃已”[19]。学生在学术的交锋中当仁不让,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中发表真知灼见,这种不以资格辈分来论道求真、通过激烈的辩论来“求是存道”的精神非常可贵,令人赞叹!

五、古代书院教师综合素质的当代启示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古代书院教师综合素质较高,他们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教学技艺高超并善于构建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古代书院,高素质的教师构建了一种良好的书院育人环境,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自然会产生“尊师重道”的效果。从日常生活、生养死葬到学术师承,古代书院都有尊师重道极为感人的事例。古代书院教师的综合素质启发我们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素质。

1.师德素质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不可否认,极少数教师的一些劣行、丑行也时有所闻,有的教师散布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論;还有的教师学术不端,甚至有的教师与学生保持不正当关系,形成丑闻,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

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20]教师的个人道德是良好师德形成的基础,教师会将个人道德迁移至职业领域,形成相应的师德。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决定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效,还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在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居于主导地位。当前,教师增强师德素质应注重提升政治修养、加强成长引领、注重为人师表。

提升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是反映一定国家和阶级的政治要求,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他们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言行代表了公共利益和国家诉求。思想政治素质在师德建设中也居于首要位置。好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习近平强调,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20]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底线意识,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加强成长引领。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对学生进行成长引领。其一,要加强理想引领,引导他们将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有用科学研究助力社会发展、用专业智慧对接国家战略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要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实现青春梦想、服务国计民生。其二,要加强创新引领,引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问题,培养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能力。在争取创新的过程中,要善于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的基础上主动求变。其三,要注重信念引领。要引领学生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积极传播者,帮助他们筑梦、追梦、圆梦,引导他们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而努力。

注重为人师表。所谓为人师表,就是用教师自身道德上的榜样示范去影响、引领学生,以达到促进学生增进道德修养的目的。两千多年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述教师和其他居上位者的道德表率作用时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的描述更有诗情画意,他说:“教师的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则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取代的最有用的阳光”,他强调指

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21]。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看出为人师表的极端重要性。在当前,教师应在遵守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充当表率。

2.专业素质

关于教师的专业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20]他还强调,“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20]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才能高屋建瓴地制定出教学方案,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构成了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专业理论素质的范围较广,除了相应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还包括该学科的现状、历史、发展趋势以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学科的专业理论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任课教师应随时关注、吸收本学科新的动态,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和学习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应严谨笃学、刻苦钻研,不断拓展、充实、提高自己,始终站在本学科知识发展前沿,用广阔的视野胸襟、精湛的业务知识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做终身学习的行动者和实践者,才能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历实践老师们才能更好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师的专业实践素质对其实施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有重要影响,能够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教师每年都要参加相应的专业实践提升活动,进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中使自己和学生的专业实践素质及理论素质都得到提升。

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也应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密切关注学科发展新动态,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发挥好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很注重科学研究。他虽然自称在教学中“述而不作”,但他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经过“述”“作”“定”“删”等形式的加工后再用之于教学,将自己的以“礼”为形式、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方法论的思想精髓融入“六艺”之中,从而实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3.教育素质

教育素质是教师在具备职业道德修养,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虽然专业有差异、任教课程也不同,但每个教师都应该具有一些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如传播知识、协调组织、了解学生、调节自我和课堂应变等能力。

掌握现代教育的基础理论及相应的教育技术应用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当今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人才要求都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充实和完善。在教育科技智能化的今天,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不能安于原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要熟练掌握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地学习和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将它们内化为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和理论素养。

高校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其一,教学相长的教学观。教学相长的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已提出,到现在仍然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共同成长。其二,全面培养的育人观。全面培养的育人观要求教师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强调“两个天职”,着眼于教和学两个主体,调动“两个积极性”,增强“两个责任性”。其三,人人成才的学生观。从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正确的学生观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其四,师生平等的民主观。近年来,教学民主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在教学民主理念的视野中,有序“教—学”关系的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都不再依赖于教师角色的权威性。教师须尊重学生心理状况的复杂性,以更开放、更民主、更宽容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和对话,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活动。

良好教育素质的具备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20]。新时代教师对学生的爱需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从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要从注重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转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为他们今后走上社会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青.明中后期书院教师行为与角色演变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2(2):85-90.

[2]黄漫远.明中期江西书院教师的角色转化[J].海峡教育研究,2015(4):84-89.

[3]王莉娟.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研究及其现代意义[J].教学研究,2019(11):50-54.

[4]謝枋得,王相.千家诗[M]. 杨卫芹译注.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81.

[5]邓洪波.中国书院学规集成:第2卷 [M].上海:中西书局,2011:695.

[6]王夫之.四书训义(三)[M].长沙:岳麓书社,2011:900.

[7]张载撰,朱熹注.张子全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266.

[8]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全宋笔记:第10编(二)[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421.

[9]毕沅.续资治通鉴(3),长沙:岳麓书社[M].1992:506.

[10]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75,63,130.

[11]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3册 [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90.

[12]方彦寿.朱熹书院门人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49.

[13]王夫之.船山遗书:第5卷 [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395.

[14]王夫之.礼记章句(1)[M].长沙:岳麓书社,2011:135.

[15]王夫之.周易内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364.

[16]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附纲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7]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史资料(中)[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500.

[18]王阳明.传习录集评[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303.

[19]孙衣言撰.瓯海轶闻(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286.

[20]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7,5,9.

[21]杰普莉茨卡娅.教育史讲义[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史教研组翻译室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37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德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19BKS105)]

[责任编辑:周晓燕]

猜你喜欢
为人师表当代启示教师素质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宋代分路取士与凭才取士的论争及其启示
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异同及其当代启示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
科学引领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学生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