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2023-07-23 18:31赖绍聪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术能力课程

摘 要:教師教学团队是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内容凝练、教学方法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实质性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探索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与策略,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结合作者自身40年高等教育从教经历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经验,从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意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关键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初步构建了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策略;建设路径;师德师风;科研能力;教学能力;课程体系;教学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示范创建,引领各地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推进协同育人,集智攻关。

事实上,我国高等学校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定位不明确、形式单一、教师参与度不高、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教师教学团队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将有助于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那么,教师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如何建设教师教学团队?这显然已经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教师教学团队的定义

教师教学团队就是由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建立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群体;或者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为了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也可以认定为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的,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5]。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表现出了一些独有的特征。(1)高学历的教师比例越来越高。统计表明,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已经由1997年的17.5%,发展到了现在的高于75%,甚至有的高校已经高于95%。(2)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大学教师既要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要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学术,产出创新性的成果。(3)中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本科教学的主力军,甚至部分进入高校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也开始成为教师团队的重要组成人员。(4)国际学术交流与广泛的合作已经成为常态,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明显增多,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的视野也得到明显的提升[2-5]。

上述分析表明,高校教师面临教学、科研双重压力,教师团队中青年已经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整体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显然,聚焦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构建老中青相结合,能够有效实现传帮带的结构合理的教师教学团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切入点。

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通过组建教师教学团队,提升团队成员各方面的素质,从而达到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教学团队的优势在于它是以共同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为牵引,形成的结构合理、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一个群体。这样的群体能够有效提高团队教师整体素质,起到推动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产生良好育人效果的目的[2-5]。

教师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会产生密切的联系,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方面,可以共同利用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科和学术方向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团队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开展各种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探讨学术思想。通过这样一种团队的组织,团队内的教师们能够得到知识技能的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优秀教师作为团队领头人或团队骨干,他们的优良学风、优良品格,也能够使团队全体成员的师德师风、工作风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术思想得到提升,团队成员之间优良品格实现相互渗透和影响。另外,团队有激励约束,也有利于形成优良的师德师风,这些都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2-5]。

三、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思想

1.师德师风

牢记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6-7]。

2.教育教学

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努力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6-7]。

3.科学研究

倡导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精神。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学术研究方面培育持续创新的能力,在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方面做出重要探索和创新。

4.服务社会

坚持知行统一、甘于奉献的原则。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突出社会效益,积极开展社会实践,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体制机制

聚焦团结协作,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设立团队建设模式、团队结构素质、发展目标的明确要求。团队带头人要注重提升学术造诣,创新学术思想,强化组织协调能力,在团队群体中发挥凝聚作用。

总之,教师教学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应该合理,发展目标应该明确,发展规划应该清晰。要注重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在团队内部要实现老中青传帮带的机制健全,从而为团队教师专业发展搭建通畅的平台,整体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四、教師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因素

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团队建设目标应该指向师德优良,理念先进,目标远大,结构合理,水平高,能力强。因此,师德师风建设是先导和保障,结构是基础,水平和能力建设是目标。团队建设的关键要素包括五个结构、五种能力和五项保障。

1.五个结构

教师教学团队要保持可持续的发展力,就要关注结构问题,结构是基础。(1)知识结构。团队教师组成应该在知识结构上不仅有共同的优势和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有一定的互补性。(2)学缘结构。教师团队应该具有交叉型的学缘结构,不能够“近亲繁殖”,因为交叉型的学缘结构更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创新。(3)学历结构。形成梯度型的学历结构将更有利于团队的可持续发展。(4)职称结构。就职称结构而言,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呈正态分布的结构较为合理,更有利于团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5)年龄结构。老中青合理配置的教师团队,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效能,而且是团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2.五种能力

提升教师教学团队全体成员的能力和水平乃是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1)知识创新能力。国家在推进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将知识创新能力放在了首位。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较强的学术能力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必须能够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因为这是培养一流人才最基本的要素。只有我们拥有了较强的学术能力和较高的学术造诣,我们的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认识世界,他们才能够是优秀的学生,我们有多高,学生才能有多高。因此,知识创新能力是教师教学团队建设非常关键的要素。(2)知

识传授能力。在团队建设中,提升团队成员素质、能力和水平,教学与科研不可偏废。强大的科研实力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研究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之规律、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之规律,探索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熟悉学生由认知—探索—创新的能力发展路径,以及学生由认知—认理—认同的情感意识形成路径,充分掌握教与学之间充分互动的规律,将极大增强我们对知识传授客观规律的把握,提升我们的知识传授能力。显然,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是团队能力建设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基本能力。(3)人才培养能力。卢梭说:“教育,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即自然天性、人和事物。我们的器官和才能的自然而然地发展是自然天性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个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周围事物中获得个人经验,是事物的教育。”[8]教育并非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功能要从以继承为主转向以创新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以训练标准化的个性为主转向以培养多样化的个性为主。作为教师,必须能够较好把握大学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人)、课程目标(怎样培养人)、教育目标(为谁培养人)、专业目标(培养能干什么的人),并努力构建符合当代教育理念、聚焦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范式,熟悉教学论、课程论基本原理,有能力开发建设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高质量一流本科课程,具备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能力。(4)服务社会能力。服务社会是大学五项基本功能之一。中国的大学要服务于国家建设,我们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大学要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要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因此,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力建设必然包含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应该倡导开门办学,不将教育教学“囿于”教室,更加主动、深入了解社会需求,提升我们服务社会的能力。(5)教学管理能力。关于教学管理能力建设和提升在传统的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教育”就是“教”与“育”的有机统一,教书与育人不可分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能力。当代高等教育更加注重由提高“教”的质量向提高“学”的质量发展,由关注“灌输学生的教学质量”向关注“激发学生的教学质量”发展,由教师主要作为讲解者向教师主要作为学习方法和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发展。关于学生的学业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长期的学业表现,以课堂表现和学习档案为典型做法;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持续性评估,使学业评价始终与教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学业评价应将学生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学业评价发现问题,帮助学生,促进学习,提高学业成绩;通过评价、评估为教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9]。因此,班级管理、课程管理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熟悉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创新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策略,乃是当代优秀教师必备的教学管理能力。

3.五项保障

要保障教师教学团队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团队运行机制。(1)团队负责人的学术能力和人格魅力。团队负责人能不能够服众,能不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教学团队对团队负责人有很高的要求。作为团队负责人,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强的学术领导能力,而且还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品格。团队负责人的学术能力和人格魅力是团队凝聚力的核心指标之一。(2)团队全体成员的事业心和向心力。团队全体成员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团队协作、互助互帮、团结奉献,将团队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倡导奉献精神,凝聚向心力,推进协同育人、集智攻关,乃是保障教师教学团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3)有效的团队运行机制。作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应该有纪律约束,有制度约束,有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体系。因此,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必须构建一套有效的团队运行机制。(4)合理的评价体系。形成客观合理公正的评价体系乃是保障教师教学团队良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20〕19 号文件)为高校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10]。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应该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制定政策,构建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师德师风预警监督机制等多样化措施,完善师德建设的评价体系。努力探索构建教师分类评价体系,结合团队定位及发展目标,不断完善团队教师分类评价办法,突出教书育人实绩,坚持教学质量评价创新,深化教师科研评价改革,从而逐步构建并完善更加注重实际贡献、突出“破五维”评价理念的评价体系。(5)资源和资金保障。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资金保障。学校、学院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给予团队有力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资源保障。

五、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路径

统一团队目标—提高团队成员的认同度—培育优良的师德品格—提升学术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团队合作与协同创新,这就是团队建设的基本逻辑和路径。具体而言,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必然要落实到师德师风建设、科研能力建设、教学能力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五个具体方面[2-5]。

1.师德师风建设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11]。教育不仅仅要使人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要使人学会做人。教师的行为示范、学习环境及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极为重要。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语言习惯、礼貌、美感和美的欣赏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用不着思考的习以为常,恰恰是我们通过和他人的日常交往的接受关系所形成的。因此,环境会通过它的各种活动来塑造个人的行为、知识、能力倾向和情感倾向。

理想和信念教育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但是,需要学生形成的理想和信念,不能够硬性灌输,需要学生形成的态度无法粘贴上去。

我们在和学生共同生活学习的时候,比较容易忽视我们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社会倾向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或者说,我们不会认为这种隐性影响和其他某种显性的影响同样重要。品格是通过习惯进行刺激以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来获得的,而不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来获得的。虽然我们一直不停地在对学生进行着意识的修正和教导,但其周围的气氛和风气是最终形成品格的主要力量。对于他人传授得来的审美知识,只是用来提醒人们对别人审美有何种想法,它不可能变成自发的审美品质,也不可能对人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审美是一种习惯,比较深刻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是一个人在日常活动情境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凡是不经过我们的研究或思考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恰恰就是决定我们明确思想和结论的东西[11]。

境界和价值观决定着学生最终的成才高度。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交流和研讨,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对学生能力的塑造和智慧的获得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思想境界、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待人接物,都会深远地影响着学生和他们的未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要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要留下故事可以被流传。

中国高等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学术精良、人格完善的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严谨的学风,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追求真善美。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深刻理解教育的内涵,为学为事为人相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承担着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历史溯源看,在古代,教师是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教师的这个称谓也经过了一个历史的演变,有多种说法,先生——最历史悠久的尊称,夫子——最古老的尊称,园丁——最质朴无华的褒称,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春蚕——最纯挚的称谓,春雨——最生动形象的默称,人梯——最高评价的专称,孺子牛——最具中国特色的喻称,而最贴切的称谓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最富有哲理的一个称谓。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责,教师是仅次于学生的父母,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人。教师对待学生就如同父母对待子女一样,是不图回报,不辞辛劳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等,都将潜移默化深远地影响着学生和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理当为人师表[12]。

教师共同的格言: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都必须首先做到;凡是不让学生做的事,教师必须带头遵守。老师應有的教学思维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做准备,教师考虑的不是我想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我们应该做受学生欣赏、追慕、景仰的师长。

大学不是工厂,教育教学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精神、观念、人格、方法的交流,而不仅仅限于业务的交流。教师务必与学生真诚对话,教师要留下故事可以被流传,要有音容笑貌可以被追忆,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可以仰望的身影[13-14]。

2.科研能力建设

“你在大学工作,不教书干什么?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你在大学教书,不搞科研你教什么?”这就是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它们应该是相互支撑、互为唇齿的依存关系。教学科研并重,赋能创新人才培养。如果没有雄厚的学术实力,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优秀教师的课程教学绝不是背诵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必须能够把握学科前沿,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很高的学术造诣。要培养一流的优秀人才,就要让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认识世界,我们有多高,学生才能有多高,甚至学生的将来比我们更高。因此,作为教师,长期不懈的科学研究奠定我们的学术水平,保障我们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而学生站在我们的肩膀上才能够看到世界的学科前沿,才能够保证培养学生的高起点。

(1)科研能力的内涵。什么是科研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确定科研课题,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研究收集实验资料,最后得出科学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就是科学思维加上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操能力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般认为,科研能力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功,就是个人的基本学术素养,对学科充分了解的程度,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积累的程度和完备性;第二个层次是科研敏锐性,是指发现、感知学科未知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的敏锐程度;第三个层次是学术交流能力,是指与他人进行充分学术沟通、交流,以及能够有效参与团队合作协同攻关的能力;第四个层次是价值观,也就是我们的学术价值观和科研道德观,这是科研能力的最高层次,它通常决定了一个学者的最终成才高度。

(2)科研能力提升的意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合作交流是大学的五项基本功能。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合作交流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项基本功能的进一步延伸。因此,教师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础。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建设对于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意义重大。二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与科研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两翼。深入的科学研究能够更新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教学与科研的深度融合,才能够提升教学内容的品质,保障教学内容体系的前沿性、先进性,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三是高等学校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性、引领性科研成果的不断产出,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核心要求之一。因此,教师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建设必然成为推动高等学校学科内涵发展的根本要素。

(3)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正是由于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升科研能力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实践。

找准学术生长点。学术发展之路,明确发展方向,找准学术生长点是前提。学术研究要专一,不可能什么方向都做。有限目标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特色发展不可替代是原则。因此,需要明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契合国家、地方重大需求,结合个人志趣和知识结构,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找准自身的学术生长点。同时,个人学术生长点和发展方向的选择还可以充分依托所在学科长期发展优势,学科领军人才科研特色,学科平台优势,以及行业或者地域优势。

优化知识结构。每个人在学术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提升改造原有知识结构体系,尽力融入所在团队的主流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每个人原有的知识储备都需要进一步优化丰富。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提升自己科研能力过程中都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有时候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强化团队意识。团队比个体更加有力量,团队是实现重大科学突破、促进交流学习、提升竞争力和创造力、发挥科研资源最大效益的一个重要载体。团队是学术共同体,共同承担科学研究项目,联合发表论文,共同拥有学术成果,团队对于每位成员学术影响力的共同提升均有重要价值和推动力。因此,强化团队意识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

提倡质疑与挑战精神。不能对书本和权威产生迷信,要敢于挑战,倡导多因素非线性思维,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对问题多分析多论证,不轻易接受单一结论。这是提升我们科研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文献阅读。阅读文献是提高我们自身学术水平的最佳途径。努力阅读本学科主要研究论文、学科经典文献、国际主流期刊最新文献,通过充分的文献阅读,才有可能瞄准学科国际研究的前沿。只有我们充分了解这个领域的国际一流科学家在想什么、在干什么,我们才可能把握学科前沿,在这样的基础上从事学术研究,才能有所创新[13-14]。

从反思中学习。重要的学术思想一般都是通过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形成的。已有的研究思路是否可行?是否还需要修正?因此,学术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回头看,不断反思。

学会提问。善于找出问题,发现并聚焦关键科学问题是关键。科研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提出问题,那么我们分析什么?解决什么?所以,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和核心,是学习隐性知识最好的途径,会提问是最具创造力的品质。我们要学会提问,敢于质疑,逐渐培养自己的学术敏锐性。

增强行动力。发现了问题就要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为厘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奠定基础。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在不断分析过程中进步和发展的。通过不断深入分析才能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

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形成可行的研究计划。要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能够破解关键科学问题。

扎实推进研究方案的实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方案—破解问题—形成新的创新性学术思想,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底层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基本功和知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学术敏锐性进一步增强。通过团队协作,交流合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在一个优秀和谐的科研群体中,在师德师风建设引领下,团队成员正确的科研价值观和学术道德观逐渐养成。团队成员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逐渐成长为一流的学术人才。

3.教学能力建设

(1)构建先进的教学范式。高等教育正面临重大改革,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融入教育教学,传统认知主义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主义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被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所替代。一个教学团队首先要探索符合當代教育学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一是倡导教学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形成教学科研相互融通的氛围。二是寓教于学、寓教于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学习者和探索者。三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四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构建教与学充分互动的探究式、合作式教学范式。大学的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基于人格平等前提下的共同探讨和学习,这种教学范式更有利于促进学术和治理环境的健康发展[9]。

(2)精心凝练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大构成部分。一是学科的基本知识体系。课程首先要为学生构建本课程最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这部分内容可以从教材中精心凝练和选择,这是课程最基本的内容。二是教师的学术思想及典型的研究案例。凝练能够反映教师的学术认识、学术感悟、学术思想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案例,融入课程基本知识体系中,从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学科发展趋势与前沿。可以从文献阅读以及我们自身所做的前沿科学研究中提炼。这样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能够为学生构建最为核心的专业知识体系,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辩证唯物的思维模式,并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感知学科前沿、触摸学科前沿。

(3)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怎么教”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教学策略选择因为学习内容不同、教师个性不同、学生群体不同、学习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而不同,有效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选择的原则应该遵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并能够留下思考。

(4)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就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以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逐渐拥有获取知识的能力。

(5)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教师教学团队是一个优质平台,互助协作的氛围为每一位团队成员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为做中学、学中做开辟了更大的空间。教学团队中的教学观摩、教学研讨、课程说课、新课试讲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将有效践行互帮互学、老中青传帮带,为团队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提供不断深入实践的平台。

(6)形成教学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

思,对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先进性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进一步改进教学。团队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4.课程体系建设

作为一个教师教学团队,通常需要承担一个课程群或者是相关联的一个课程体系的教学任务。因此,团队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

每一所大学都应当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每一所大学的课程价值都应当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特征的。大学课程由于自身的复杂性,对教师的要求和依赖度较高,大学主要以校本课程为主体。因此,对大学课程而言,教师的人格、学识、志趣、专业水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实质。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同一科目的大学课程,可能因为主持教师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则有利于把每个教师最优秀的、最好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起来,从而整体提升课程体系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15]。

20世纪认知心理学进一步向建构主义发展,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得到了更多的认同。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认识主体的作用和认识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把探索与发现作为发展认知的重要手段。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课程建设常常就不再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是更多地追求对知识的理解和关联[15]。这就为教师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相互关联性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教师教学团队应该努力对团队所承担的课程体系进行尽可能的创新和改造。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更加突出思维方法训练,加强实践方法创新,打破课程教学分门别类、单课独进的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模式。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被淡化,教研室建设和教研室常态化教学研讨活动逐渐弱化,基层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尚未广泛兴起,因此教师各上各的课,谁跟谁都没关系,我讲什么怎么讲你不知道,你在教什么怎么教我也不了解,课程教学缺失了左邻右舍,学生从各门课程中获取的知识缺失了相互关联,失去关联的知识就不能形成知识结构,没有结构体系的知识就不能发挥功能!这样的课程教学怎么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教师教学团队建设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有效路径。团队建设建立起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互帮互学和常态化教学研讨活动将教师群体和他们承担的课程群相互密切关联起来,从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的课程体系,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更加强调能力的发展,把科学研究的思维引入教学中,更加关注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实践方法的创新,更加全面地体现团队所承担的课程群、课程体系的设计性和综合性。

5.教学资源建设

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积累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教学资源建设必然成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努力凝练和提升课程中的优质资源,形成一批经典的先进的教学资源积累。我们应该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优化课程的核心知识,参考国际教材内容,融合我们自身的科研优势,最终形成我们的教学团队所承担的课程体系、课程群水平高、质量优,凸显国际化视野和学科研究特色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

优质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积累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研究、对外资源服务,以及提高教学保障能力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六、结语

教师教学团队是高等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单元。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理应受到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21世纪初我国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及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推动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和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均充分表明了国家对高等学校基础教学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我们相信,在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等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等学校基层教学组合建设一定能够取得重要新突破。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为早日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Z]. 2019-10-12.

[2] 赖绍聪. “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策略分析[J]. 中国地质教育,2021(1):18-22.

[3] 鲁卫平,王润孝. 研究型大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3):71-73.

[4] 刘广虎,关成尧,王承洋,等.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8,3:234-236

[5] 邱海军,李书恒,曹明明,等. 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思路与途径[J]. 教育教學论坛,2016(30):228-231.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公布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通知[Z]. 2018-01-2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Z]. 2021-04-09.

[8] 雅克,卢梭. 爱弥儿[M]. 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9] 赖绍聪. 聚焦学习者身心发展 构建教育教学新范式[J]. 中国大学教学,2020(6):7-10.

[10] 中共中央办公厅.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Z]. 2020-10-13.

[11] 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

[12] 赖绍聪. 寓教于学 寓教于研[J]. 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7-42.

[13] 赖绍聪.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6(3):22-26.

[14] 赖绍聪. 如何做好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14-18.

[15] 孙莱祥,张晓鹏. 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学术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