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研究

2023-07-23 15:12魏雄鹰朱莎钟战华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

魏雄鹰 朱莎 钟战华

摘要:近年来,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科技正快速得到广泛应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数字社会发展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发布为新时代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本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一大亮点和特色是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全新课程,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对廣大信息科技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该文从内涵、研制和特征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剖析了学业质量标准在各学段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性教学评价、终结性学业考核中应用的建议。以期帮助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为“新课标”的有效落实提供参考与支持。

关键词:信息科技课程;课程标准;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1年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技术赋能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100301101A)研究成果。

2022年4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标志着信息科技课程首次成为国家课程[1]。“新课标”的出台为广大信息科技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标”精神,进而有效实施信息科技课程,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挑战,有必要分解“新课标”内容,详细且深入地解读每个部分所蕴含的育人价值与精神。在本次课程改革中,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部分,这体现出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特点。学业质量评价的结果可以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服务于教材编写与修订、教学资源建设、教师培训、课堂教学实践创新等环节[2]。因此,深入理解“新课标”中规定的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是落实信息科技课程的关键任务之一。

一、义教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内涵

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服务于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重要举措[3]。学业质量是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完成阶段性的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学业成就,是衡量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依据[4]。学业质量不等于学业成绩,其内涵更加丰富,是结合了课程内容,对本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进行的质量描述。本轮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学业质量更加强调“素养本位”,将学业质量定义为学生在完成各学段的课程学习后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构成、发展水平及表现特征[5]。学业质量标准是量化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公平衡量学业表现的主要工具。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有助于加深教学深度和广度;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以及升学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考的有机衔接;还能为教研活动提供参照标准,实现教学由知识、能力取向转变为素养取向[6]。

义务教育阶段每一门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制定该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基础,学业质量标准是在结合了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7]。对于学业质量标准的理解,要抓住三个关键词:一是“成就”,是以课程核心素养及其表现为主要依据的,即是说学生所达到的学业水平应当体现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二是“表现”,即是指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基于这些行为表现可以将学业质量划分成不同水平等级;三是“刻画”,即描述出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正是因为有“刻画”,才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业质量水平。

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同样是学生在学完每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后,对学生在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应达到的学业成就进行的总体描述。“新课标”结合信息科技各模块学习内容,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对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进行了水平划分,描述了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的相应水平层级。以第一学段为例,“新课标”中对该学段的部分学业质量标准描述如下: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中,能在教师指导下,健康、安全地利用常见数字设备获取学习资源(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规范、文明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并具备辨别信息真伪和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尊重数字作品所有者的权益,遵守网络礼仪(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8]。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核心内涵在于反映出本课程在核心素养培养上的目标要求,对学生在现代数字社会中,在面临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所需要具备的信息科技知识与技能,学科思想与观念,以及运用信息科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必备品格与能力进行了综合描述。

二、义教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研制

学业质量标准是落实信息科技课程阶段性学业成就评价“标尺”,是在核心素养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后制定的。因此,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是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根本指导和依据,各模块的学业要求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的直接依据。

(一)理解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

素养并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它是指个体在面对特定情境下的复杂需求时,能够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的能力[9]。课程育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即在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改革是本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准确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是全体教师必备的基本功[10]。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在于一朝一夕,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长期渗透与融合。真正领会核心素养的要义,并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并非易事。为了便于不同学段的教师准确把握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落实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培育,“新课标”详细界定了各学段的核心素养特征。以计算思维为例,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的特征描述如表1所示[11]。

从表中可以看出,伴随着学段升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发展,决定了学生在计算思维方面的关键能力也遵循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例如,对于问题解决能力,第一学段的学生只需要能够说出使用常见数字设备的基本步骤;第二学段的学生需要具备問题分解,并用文字或图示描述问题解决顺序的能力;第三学段的学生则需要能够对简单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制订简单的解决方案;第四学段的学生不仅需要对问题进行抽象、分解、建模,制订解决方案,还需要具备反思、优化和迁移的能力。总体来说,“新课标”在每个学段中都对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而精确的特征描述,各学段之间衔接清晰,知识与技能逐级加深,能力要求逐级提高,情境创设逐级复杂。核心素养的学段特征为制定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把握模块学业要求

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在课程标准编写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素养为本的课程观,将核心素养渗透到课程标准的各个组成部分之中[12]。在课程内容方面,“新课标”确定了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置了“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等九个内容模块。在每个内容模块中,“新课标”都制定了相应的学业要求,实现了核心素养目标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每个模块的学业要求规定了学生在模块的学习过程中的目标,也是教师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以第二学段中的“在线学习与生活”为例,其学业要求描述如下:

“能列举在线社会对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知道在线技能的必要性,感受在线社会中信息的重要性。能合理选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简单问题,能将问题分解,并用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在线方式获取学习资源并完成作品;适应在线学习环境,能通过网络完成交流,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在网络应用过程中,指导要合理使用数字身份,浏览和传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用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在线交流,认识自主可控技术的意义,初步认识在线社会安全观的重要性”[13]。

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的学业要求将各个核心素养的相关发展要求进行了整合,充分体现了该模块对于发展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的任务要求与行为表现要求。例如,“能合理选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简单问题,能将问题分解并用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既给出了“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简单问题”的课程任务要求,又明确了“能用文字或图示描述问题”的行为表现要求,突出了该模块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计算思维等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构建学业质量标准

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衡量了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之后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发展表现,是基于核心素养,重构各学段课程内容后,所给出的阶段性学习目标。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过程遵循如下思路:首先,依据每个学段的模块学业要求,结合模块教学要求,进行提炼和整合;其次,参考该学段各个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从情境、任务、行为表现等方面界定和描述了该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最后,基于核心素养学段特征印证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以第三学段为例,其学业质量标准是学生在完成第三学段两个模块内容的学习后,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因此,研制这一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首先要根据“身边的算法”与“过程与控制”两个模块的学业要求来构建基本框架。这两个模块的学业要求如表2所示[14]。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这两个模块各有特点,又相互联系。算法是学习过程与控制模块的基础之一,算法的三种基本控制结构、算法的验证与优化等要求,都与基于计算机的控制系统密切相关。明确这两个模块的学业要求后,在确定这一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时,可以在各类控制系统所创设的情境下,描述学生运用所学的算法设计、系统控制等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素养表现。例如,在典型的信息科技应用场景中,要求学生能识别系统中的输入、计算、输出环节,能分辨出各个环节中的数据是开关量还是连续量,进而对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素养进行刻画。需要注意的是,在落实一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时,不能仅限于该学段,例如,落实第三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还需要考虑学生在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掌握的学习基础和已达到的素养水平。因此,在整体完善该学段学业质量标准时,还需要关注前两个学段的相关要求,使学业质量标准水平保持各学段的连贯性。

三、义教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特征

从描述维度来看,学业质量标准有多种侧重形式,如侧重知识维度为主,用于大规模测试和评价;侧重能力维度,用于教育质量监测等。从描述方式来分,也有多种形式,如条目式、表格式等。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基于核心素养来整体描述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表现,因此,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采用了一种整合式的描述方式,将情境、任务、素养表现等融合起来,使得在实际应用时更易于参考和把握。

(一)整合式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

描述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并不是仅是关注单一核心素养内容,是整合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再结合各学段模块内容后,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的整体界定和描述。一般情况下,核心素养水平是学生个人发展的潜在特质,难以直接观测,需要借助一定的可观测方式加以间接推断,学业质量标准是进行间接推断的重要依据。因此,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各学段核心素养目标,设计了各学段的情境和任务,指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表现。在描述时,采用“在一定的情境中,给出特定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行为等特征”这样的结构,来呈现学生的素养表现。例如,在第四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中,有如下描述:

“对于生活中的真实应用问题,能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短视频和协同写作等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较精准的信息搜索、沟通交流与协作,并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在网络应用中,能体会信息传输过程中协议的作用,识别网络谣言和不良数据,利用用户标识、密码和身份验证等措施保护信息,认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中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要作用,感受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15]。

这一段描述将学生在经历第四学段的学习以后,在特定的情境下(生活中的真实应用问题),应用学科学习内容(互联网应用),完成一系列学科任务(通过各类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进行较精准的信息搜索、沟通交流与协作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贡献有价值的数据和资源、识别网络谣言和不良数据、认识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中自主可控技术的重要作用)相融合。这种整合式的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描述以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为主线,用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进行了形象化地阐述,明确了第四学段学生所需具备的核心素养水平行为表现群。“新课标”的学业质量标准描述不是停留在知识点层面的,而是基于课程的大观念、学科思维层面的,具有素养引领、整体刻画的特征。这种描述方式蕴含了新的学习观和知识观,具有超越具体课程的现实价值,旨在扭转以知识点为纲的学业质量观,树立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质量观[16]。

(二)学段之间学业质量标准的衔接

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根据四个学段划分了四个水平层次。这四个层次的界定与核心素养学段特征、课程学段目标相一致。课程目标是开展教学时的主要依据,主要用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学生活动等场景。在设计和呈现时,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有明晰的界定,各个素养在每个学段的目标明确,便于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准确把握。而学业质量标准主要用于检测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结果,更多地是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品质,因此学业质量标准具有可测性、综合性等特点。

各学段的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在设计时层次分明,各学段之间通过复杂程度不同的情境、梯度明显的任务、能力水平不同的行为表现进行区分和衔接。例如,对于情境设置,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给出了“日常学习与生活场景—某些具体的应用场景—典型的信息科技应用场景—生活中的真实应用问题”等复杂程度递增的设计思路。这些情境一般都源于学生的生活,又不局限于常见的生活情境,部分情境需要学生通过学习、体验或者迁移后进行分析。又如,对于任务或问题的设置,其难度和要求逐级提升。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使用数字设备对个人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合理分类;第二学段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会使用数字化工具组织数据,能够合理选择可视化方式呈现数据;第三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利用编程对设计的算法及过程与控制实验系统进行验证;到了第四学段,学生不仅仅需要分类、管理、呈现数据了,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数据的编码、传输和呈现的原理,体会协议的作用。

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从可测、可评的角度,对学生在完成每个学段的任务或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进行了具体化。学业质量标准的描述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而不是单一的行为刻画。例如,对于信息社会中的各类活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规范、文明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会用符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进行信息传播和网络交流;到了第三学段,则进一步要求学生对算法价值和局限性有一定的认识;第四学段更是全面要求学生正确对待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与安全挑战,感受互联网、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各学段学业质量水平也能够体现出学生在学科观念、思维等方面的变化,刻画出每个阶段学生的典型表现。

四、义教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实施

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依据,结合各学段模块内容,对学生经过阶段性学习后所达到的素养水平进行了整体的刻画。因此,学业质量标准反映了课程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是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的直接依据。在理解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研制思路和特征后,需要将学业质量标准贯穿于信息科技課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全过程,使得学业质量标准能够真正起到培育和提升学生课程核心素养的作用。

(一)以学业质量标准为参考变革课堂教学

课堂是培育学生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有必要深度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提出的素养培育要求,并在真实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地。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解读并细化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并以此为参考制定每节课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以第二学段为例,该学段包含两个模块:在线学习与生活、数据与编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指出了这两个模块在四个核心素养维度上具体的学习要求。考虑这些学习要求,在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数字生活经验、现实社会应用场景相联系,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科技的价值;注重目标设计的全面性,体现科学原理与实践应用的统一;注重反映技术的更迭以及我国信息科技重要成果,培养自主可控意识。其次,基于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以素养为中心的信息科技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已经不在聚焦于单纯的知识技能层面,传统讲授式和教师演示观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核心素养的教学需求。信息科技课堂教学应当领会数字化学习的价值和特点,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开展线上实验、模拟、仿真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开展大单元教学,以核心大概念为统摄,创设真实情境的问题与挑战,贯彻“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落实“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教学方式;注重跨学科实践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激励学生学习理解相应的科学原理,主动尝试用科学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和问题。

(二)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开展过程性评价

理解学业质量标准是开展过程性教学评价的直接依据。具体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准确把握信息科技课程评价理念。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需要注意加强过程性评价,落实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过程性评价应侧重于反映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客观真实表现,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二,过程性评价设计要关注评价情景创设的真实性。教师需要基于学业质量标准的要求和具体的教学目标,选择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问题,建立情景与问题任务之间的关联。第三,过程性评价应体现主体多元化。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与参与到评价中,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并参与评价结果的判断和解释过程。第四,过程性评价要体现内容的全面性。教师要从学业质量标准和教学目标入手,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表现,思维过程、情感态度等发展,全面评价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的发展情况。第五,评价方式要体现多样性。教师可综合运用观察、实验、作品创作等评价方式,可借助智慧教学平台、智慧教室传感系统等,全方位、全过程采集、记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行为、认知、情感等多模态数据,开展基于证据的信息科技课程教学的过程性评价。第六,评价结果要反馈给学生体现指导性。教师应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格发展等方面的差异,综合采取口头、书面等方式灵活多样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发挥过程性评价的学习改进功能。

(三)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框架实施终结性学业考核

除了加强过程性评价,信息科技课程还强调完善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学期阶段性评价以及学业水平考试,全面理解学业质量标准并以此为框架是有效实施终结性评价的关键。学期阶段性评价是指学生在经历一个自然学期的学习后进行的评价,评价内容涉及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模块。学业水平考试指的是学生完成课程后,为检测其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而进行的省级考试,考试结果是初中毕业以及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对于学期阶段性评价,应该依据本学期或本模块的学业质量标准设计试题,注重在考核本学期或本模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关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等素养发展情况。对于学业水平考试,首先需要全面理解全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严格以学习质量标准为考试设计框架,全面考察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其次,要严格依据学业质量标准框架命题,创设情景化的试题,注重情景材料与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密切联系,确定试题难度,科学命制题目。再次,要探索考试形式的改革,在坚持考试公平的原则下,增加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试题,探索在线虚拟仿真、在线情境化测评等创新型试题命制。

五、结语

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新兴课程,要规范课程实施、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培养,需要坚定围绕学业质量标准,制定完善的评价内容、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科学地实施评价[17]。研制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是对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的体现,明晰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要求与阶段性特征,为一线教师有效开展信息科技教学、选择课程资源、把握教学的深广度都提供了更具体的依据,也提供了各级各类考试、评价所需的标准指导。未来,信息科技课程的学业质量标准将进一步促进信息科技课程的有效落实,服务于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人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67-73.

[2][10] 熊璋,李正福.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27-131.

[3] 余文森,龙安邦.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6):4-13.

[4] Kendall,J.S.,Marzano,R.J.The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Articulation of Content Standard and Benchmarks [R].Aurora:Midcontinen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1995.3.

[5] 杨向东.作为理论构念的素养及其模型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11):41-57.

[6] 黄荣怀,熊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7] 郭华.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突显学生主体地位——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4):107-115.

[8][11][13][14][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9]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al and Cooperative Development.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 [R]. Paris:OECD,2005.4.

[12] 熊璋.“科”“技”并重:義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解读——访义教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教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384(9):4-7.

[16] 杨向东.素养本位学业质量的内涵及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22, 51(5):79-93.

[17] 熊璋,赵健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的时代性与科学性——《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教师教育学报,2022,(4):63-69.

作者简介:

魏雄鹰:高级教师,硕士,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研究方向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育、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

朱莎: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数字素养评价、信息科技教育。

钟战华:高级教师,校长,研究方向为教师专业发展与义务教育信息科技教育。

Research on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Wei Xiongying1, Zhu Sha2, Zhong Zhanhua3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Hangzhou 310012, Zhejiang; 2.Facul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3.Wuyuan Middle School, Jiaxing 314399, Zhejia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a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rapidly being widely us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teracy and skills for all peopl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is contex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talents who can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society in the future. The release of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Standard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2022 Edi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igital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ne of the highlights and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round of reform of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s. As a new course a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t is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to accurat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of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s the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terms of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dissect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in each academic period, and proposes the application of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in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and summative academic assessment. The aim is to help front-line teach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of the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in practice,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support for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Key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curriculum standard; academic requirement; academic quality standard

責任编辑:李雅瑄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依托《课程标准》的一轮复习侧略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基于课程标准的问题导向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