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伟平
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表现性任务将学生的内在学力可视化,并使用评价量规将学生外在行为表现诠释为他们所拥有的内在学力的一种评价。其目的不是甄选和淘汰,而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力现状,并运用到教学指导和学生活动中,反思改进教学行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华师大周文叶教授将表现性评价的要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表现目标、评价任务、评分规则。开发和实施表现性评价的过程,就是对课程标准的核心目标分解细化,并通过表现性任务和评分规则落实目标的过程。
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开展表现性评价设计呢?我们秉持“教学设计,目标先行”的思路,在设计表现性评价时思考:我们希望学生达到怎样的素养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怎样的表现性任务来支持?在任务中,要用怎样的评分规则去评价学生,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这种设计思路也体现了表现性评价的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我们要明确表现目标。教师要明白,我们要设计的评价目标是那些居于课程核心的、需要持久理解的目标。评价目标与课程目标相匹配,这些目标必须是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才能达到的,而不是教师教了就会的。为了明确表现目标,我们通常分两步走。一是解读课程标准,梳理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按学段分开描述的,随年级的增长而体现进阶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明确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特征,并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具体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表现目标。有些可以通过学生的表现来检验,有些需要纸笔测试来检验。适合表现性评价的目标通常是复杂的、需要持久理解的,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目标要观照真实世界,与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相连接。
第二,我们要设计表现性任务。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初次的设计运用到真实评价情境中可能行不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打磨。设计过程可以分三步走: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的设计应考虑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能激发学生兴趣、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能反映表现目标所需要展现的学力等。因此设计的情境应具有普遍的可接受性,且能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二是设计任务说明,有时存在这样的情况,设计者认为学生明白任务,但实际评价后发现,学生根本不理解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任务说明要清晰且有针对性,能对学生完成任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三是改进完善任务,对设计好的任务试验、提炼、改进。我们可以在使用评价任务后,运用所获得的相关信息来修订任务,并在新的班级中重新运用修订后的任务,以不断改进完善。
第三,我们要细化评价规则。在实施表现性任务时,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清楚“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同时,可以采用“积分制”“星章制”等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设计评价标准时,我们将科学素养目标转化为三维表现性评价规则。一是会探究会实践,这一评价维度对应核心素养中的探究实践,主要指操作技能以及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种植等,还包括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评价规则的制定,可以根据具体任务明确探究实践的不同层次,设计三星级评价标准,以自评、他评的方式评价学生学习和运用方法等能力的发展。二是會记录会分享,这一评价维度对应科学观念和科学思维。科学观念主要指学生在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科学思维则是学科学的一种重要品质,主要观察学生是否会符合逻辑地思考、科学合理地推测。这些都可以从学生的记录和分享交流中观察到。根据学生表现,可以分层级设计评价标准。三是会倾听会合作,这一评价维度对应的是科学态度,主要包括对已、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科学精神等人文性、社会性的发展。同样根据学生表现,可以分层级设计评价标准。
素养导向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将表现性评价融入其中,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科学课中哪些行为表现是值得肯定的,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