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视角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言语幽默分析

2023-07-21 06:50吴家琪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
关键词:言语幽默

吴家琪

【摘要】幽默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以滑稽、诙谐为特点的喜剧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总结前人预设理论的基础上,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出发,以深受欢迎的喜剧综艺《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极具幽默的台词为研究语料,运用阐释和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一年一度戏剧大赛》喜剧作品中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探寻其深层次的幽默机制。

【关键词】言语幽默;语用预设;《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27-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7.039

一、引言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是国内目前最受欢迎的喜剧综艺,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对社会热点幽默解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演绎和调侃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该综艺自开播以来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在微博上的讨论量更是高达225.5万,赢得广大网友的一致好评,其通过幽默所传达快乐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日常交际以及生活中,幽默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通常借助语言符号进行表达。奥斯丁在言语行为理论中指出“说一句话就是做一件事”,而幽默所发挥的让人心情舒畅、开怀大笑的“开心果”的效果,正是语言所带有的治愈能力的体现。幽默分为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两大类。言语幽默借助的是语言工具而非言语幽默不需要借助媒介就能传达滑稽的信息,如说话者的动作、神态等。[1]喜剧是言语幽默和非言语幽默的有机结合,喜剧演员通过“抛梗”“抖包袱”以及夸张滑稽的行为制造幽默效果。大部分人因喜剧作品中所展现的滑稽幽默而发笑,而忽略了潜藏在欢笑背后深层次的幽默机制。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作品中,很多喜剧效果都是通过幽默产生的,而很多言语幽默又是由预设引发的,这为我们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研究言语幽默提供了可能。

二、语用预设与幽默

“预设”是指句子传递信息所依赖的、说话者设定受话者所知道的信息。[2]预设原本是哲学上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在《意义所指》(On Sense and Reference)中提出,并草创“一个句子及其相应的否定物共同具有同一组预设”和“一个断言其预设必定真或令人满意”等预设理论,主要解释语义中的预设现象。[3]斯特劳森在此基础上将预设理论发展为与逻辑含义或蕴涵不同的,从指别词语的使用规约中的一种特殊的语用推理。陈新仁指出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在发出特定话语前假定为真或者存在的东西。[4]此定义包含三方面内容:预设是话语暗含的,是已知的,是言内之意。何自然认为“预设是谈话双方已知的背景信息,或者至少在听话者听到话语后能根据语境能推断出来的信息。”[5]语用预设是预设根据对象内容划分出来的,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是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前提关系,是在具体语境中考察某一语句或话语实际具有的预设。语用预设具有共知性、主观性、单向性、隐蔽性等特点。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哲学研究语言学转向的影响,语用和语境因素开始与幽默效果的产生联系起来。康家珑认为“人能创造幽默与语言预设的利用有关。”[6]此后,国内学者将幽默研究转向语用学,主要从语用预设和虚假语用预设对幽默进行分析。[7]从日珍、仇伟以春晚喜剧作品《扶不扶》为研究对象,以语用预设为分析手段解释《扶不扶》幽默产生的原因,阐述语用预设对喜剧小品演员幽默言语行为的影响,总结出“言语幽默通过预设策略使小品达到最重要的幽默效应”[8]。本文将从语用预设角度,基于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主观性、可取消性、单向性隐蔽性特点对《一年一度戏剧大赛》的言语幽默进行分析。

三、《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幽默语言中语用预设的运用

(一)设置虚假语用预设

虚假语用预设是言语交际双方在交际语境中因为主客观因素导致发话人的既定预设和听话人的假想预设发生冲突的语言想象。[9]虚假预设的存在是由于交际双方的信息交换不对等,存在某些信息差。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作品中,说话人常常故意打破常规的话语交流,将交际中不是双方法共有的背景信息或者说将明知是假的信息作为预设,故意设置虚假语用预设,误导听话人,使交际内容和听众认知大相径庭,以求达到幽默效果。例如:

(1)大爷:这是我自个的钱,你为什么不给我转?

银行柜员:因为你被骗了,大爷。

大爷:你少给我来这套,这嫦娥七号马上就要發射了,这油箱盖都打开了就等着我这十万块钱加油呢!

银行柜员:大爷这火箭可能不加汽油。

大堂经理:你好,我是大堂经理,嫦娥七号要加汽油这些个骗术我见得太多了。比如:比尔·盖茨破产了需要十万块钱周转,阿拉伯王子被流放了需要十万块钱复仇,马东要割眼袋需要十万块钱赞助,这些骗术的共同点……

大爷:小伙子,放心吧,这些事我都解决了。

大堂经理:什……什么意思?

大爷:这些钱我早就汇过了

—— 《反诈银行》

此作品主要讲述大爷被骗子以嫦娥七号加油升空急需筹钱为由骗取十万块钱,在银行众人的努力劝说下脱离骗子诈骗圈套的故事。在这段话中,将“嫦娥七号发射需要十万块钱加油”“比尔·盖茨破产需要十万块钱周转”等明知是假的信息作为预设。但是作品中大爷由于信息不对等将之信以为真并多次中了这些骗术的圈套。这一系列虚假预设的荒谬性让现场观众忍俊不禁。

(二)利用预设共识性

在交际过程中,往往省略双方已知信息,而这部分省略的信息就是语用预设的共识性特征的体现。语用预设的共识性是指交际双方对某事共有的知识储备,也就是第三者如不了解预设而仅仅依靠当时的语境是不一定能真正理解说话双方对话的内容。例如:

(2)微博:来,瞧一瞧,看一看啦,社会新闻小超话,娱乐热搜大八卦,各家粉丝不对付,一言不合就开骂。兄弟,吃瓜!

赶稿人:我不吃瓜,赶紧走!

微博:爱吃不吃,走了,吃瓜买瓜,新鲜的瓜,吃瓜买瓜新鲜的瓜(唱)。

赶稿人:等会儿……你这瓜……保熟吗?

微博:必须的嘛!咱们这有热瓜、沸瓜,还有……爆瓜,来,尝一口。你也歇一会儿。

赶稿人:那我就……刷五分钟?

微博:请,先吃哪个?

赶稿人:那给我来个热瓜。

微博:某徐姓艺人谈恋爱了。

赶稿人:徐……该不会是(望向徐峥),不会是沈腾吧?

微博:徐志胜恋情曝光了,徐志胜恋情曝光了(吆喝)!

赶稿人:徐志胜……这也值得上热搜,你这瓜没味啊。我来吃你的爆瓜吧。

微博:这瓜你可得拉稳了……呀,啊!

赶稿人:反转了?又反转了?不停反转啊,你好歹让我吃一口再反转!

—— 《时间都去哪了》

该部喜剧作品主要演绎当代网瘾青年在赶稿时受手机App的影响下分心,使赶稿时间不断延后的情形。在该段演绎中,喜剧演员主要利用预设共识性来创设幽默效果,即喜剧演员利用与观众共同所有的背景信息,达到共鸣。微博是现代重要社交工具之一,越来越受网民的追捧。对话中所摘取的“吃瓜”片段,并非是吃瓜果而是指网友们在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浏览八卦热点事件,看热闹的情形,而“热瓜”“沸瓜”“爆瓜”等是微博所特有的。“某徐姓艺人谈恋爱”折射的是大众所调侃的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热搜占用公共资源的现象,而赶稿人还未吃上一口爆瓜瓜就已经不断反转表现的是一些八卦事件不断变化反转使人眼花缭乱的情形。该片段所展现的内容是现场观众共有背景信息基础,能够更好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而将共有的微博信息基础进行人格化的生动展示,增添了调侃和幽默的意味,达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三)利用预设主观性

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交际中所做的一种前提假设,该种“假设”必然会包含说话人的主观因素,是说话人根据自我经验和价值进行语言组织的行为,以便令听话者更易接受该观点,因此语用预设具有主观性。但这也并不代表说话人在交际中所做出的预设都是真实命题,语用预设本身并不具有必然的真实性与正确性,只是说话人假定且声称其话语为真,说话人根据受话人的回答来判定其预设的真假。如:

(3)老板:“你这样不行啊,你这样客户投诉了我还得给人道歉呢。”

练习生:“道歉好办,我最擅长道歉了。最近因为一些私人问题占用了公共资源,对不起,接下来我一定会谨言慎行,请大家原谅我的年轻气盛,我还只是一个单纯的大男孩!”

—— 《练习生服务员》

在这段对话中,练习生服务员对老板所说的“道歉”的理解上有偏差。练习生服务员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主观地将“向客户道歉”与娱乐圈中的道歉方式联系起来并一本正经地将娱乐圈套路化的道歉方式表现出来,显然不适用于向顾客道歉,脱离了向顾客道歉的实际情境,制造了一种虚假滑稽的主观判断,使话语交际形成矛盾。

(四)利用预设可取消性

指语用预设可能因为语境的改变被取消。何自然教授认为这种特性取决于说话人的态度和信念。[10]

(4)微信:来都来了,朋友圈不刷会儿?

赶稿人:那我就刷五分钟?

微信:好嘞。哦,杨总诶!二十分钟前杨总发送“已安全落地了”。两小时前,杨总发了“起飞了,有事留言”。三小时前杨总发送“已过安检了”。四小时前杨总发送……

赶稿人:哎呀呀,谁愿意看他直播坐飞机啊。

微信:诶诶,同事们都赞了……

赶稿人:帮我随个赞。

—— 《时间都去哪了》

在这个片段中,人物化的微信展示着赶稿人微信朋友圈的内容,看到上司多条直播式发朋友圈赶稿人忍不住吐槽“谁愿意看他直播坐飞机啊”,表示对上司朋友圈内容的不赞同。人物化微信提醒同事们都赞了这种潜在的职场礼节,赶稿人随即随了个赞,以点赞的方式表示对上司的支持和关注,将之前的吐槽上司朋友圈内容虚空预设取消。在具体交际语境下,预设信息取消形成的前后反差将讽刺意味和喜剧效果拉满,令人捧腹。

(五)利用预设单向性

预设“内容”在听话人听到话语之前只相对于说话人自身而存在,它是说话人根据自我认知而推测出的预设。因此语用预设的单向性是针对预设本身而言的,在受话人未接收到信息之前,它由说话人单方面做出的假想。例如:

(5)父亲:那个,他张叔叔跟我说了,说那个在朋友圈看他闺女发的,就知道他闺女干啥,那我也看你的朋友圈,我看你发了个啥。“姐姐杀我”。这咋跟你姐闹这么大的矛盾呢?

兒子:不是……

父亲:我就赶紧看你姐的朋友圈,我看你姐发了个啥,“我没了” ……这咋还给你姐反杀了呢!

儿子:爸,我跟我姐挺好的。

—— 《流行语培训班》

在本作品中,父亲参与流行语培训班以拉进与儿子的距离。但是脱离网络热梗的父亲,对网络用语有着自己的理解。儿子朋友圈所发的“姐姐杀我”是饭圈用语,主要形容某人的外表非常符合自己的审美,表达对他人的赞扬之情。此处父亲根据自我认知将网络热梗“姐姐杀我”理解为杀人的行为,父亲在此处误解成姐弟之间产生了兵戎相见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姐姐朋友圈所发的“我没了”是指承受不了对方可爱或美好的萌点,用以表达内心的激动澎湃。父亲将“我没了”理解成离开人世的意思。该片段利用预设单向性所形成交际者单方面假想和真实预设的差距实现言语的幽默呈现,从而产生喜剧效果。

(六)利用预设隐蔽性

指说话人通过词语或句子不直接表达清晰且明显的信息,而是将部分信息隐含于话语之中,需要受众自身联系语境以及话语交际中的暗示进行推理分析。由于预设部分通常是隐含的,说话人为了不损失颜面与利益,只能通过语用预设来间接地传达信息,以此表达言外之意。预设信息就像陷阱一般隐藏于话语交际之中,需要受众加以辨析才能理解其话语真正传递的信息。如:

(6)老板:来,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练习生:我是练习时长九年半的个人练习生孙天宇。这里是Triple STY孙天宇AKA信仰舞台的僧侣……(一段rap自我介绍)

老板:孩子你是磕巴呀?

练习生:哦不是,这是我简单的自我介绍。

老板:你这自我介绍是生怕我记住你吗?

练习生:……(继续rap自我介绍)

老板:简单点,说话的方式简单点!

练习生:我叫孙天宇。

老板:这不就完了嘛。

—— 《练习生服务员》

该对话中,老板要求练习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而练习生进行了浮夸的和rap相结合的自我介绍方式。老板对练习生的评价暗含陷阱,“孩子你是磕巴吗”并非真的是对练习生的身体状况表示关心,而是希望他能以正常简单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而“你这自我介绍是生怕我记住你吗”也并非老板将心比心地关心练习生而暗含对练习生浮夸的自我介绍方式的吐槽。这种隐蔽性的预设所传达的言外之意将喜剧演员的浮夸表演和一针见血的点评相融合,热情与冷静的反差下创造了喜剧的幽默包袱。

四、结语

预设理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言语幽默是一种独特的言语行为,有相当一部分的言语幽默与语用预设息息相关。本文以《一年一度喜劇大赛》中台词为语料,分析语用预设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言语幽默中所发挥作用和存在的方式以及深层的致笑机制。研究发现,喜剧演员通过虚假语用预设或利用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主观性、可取消性、单向性和隐蔽性等方式使作品达到最有效的幽默效应。优秀的喜剧作品离不开喜剧演员成熟生动的演技,离不开出色的题材,也离不开语言本身的风趣幽默。而喜剧作品利用语用预设理论生成了许多爆梗和笑料,无疑是为喜剧表演本身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杨倩.合作原则与言语幽默的理解[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485-48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景晓平,陈新仁.关联理论框架下的预设新论[J].外国语言文学,2011,28(01):1-7.

[5]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康家珑.言语环境与语用幽默[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03):30-34.

[7]张磊夫.语用预设和合作原则交互架构下的言语幽默生成路径分析[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20,38(04):70-74.

[8]丛日珍,仇伟.喜剧小品演员幽默言语行为预设策略与运行机制阐释——以小品《扶不扶》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23(01):29-32+63.

[9]支永碧.政治话语虚假语用预设的批评性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1,(09):154-158.

[10]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言语幽默
乖讹消解论视阈下岳云鹏相声的言语幽默解读
从合作原则角度分析宋小宝小品的言语幽默
从合作原则看小品《老伴》中的言语幽默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言语幽默分析
基于性别差异的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研究
从合作原则分析言语幽默
从合作原则看赵本山小品中的言语幽默
小品言语幽默溯因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