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幽默以语言为媒介,在特殊的语境下,运用轻松而诙谐的笔调批判和揭露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启迪人去思考。预设又称为前提、前设和先设,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力求将预设理论介入到言语幽默的生成和理解中,从预设的特点出发,结合生动的言语幽默现象,分析和归纳预设现象在言语幽默中的存在。
关键词:预设;言语幽默;语境
作者简介:孙鑫(1989-),女,工作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对 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1--02
1.引言
预设,又叫做“前提”,“先设”或“前设”。20世纪60年代,预设被引入语言学领域,成为语义学和语用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最早提出预设这一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弗雷格,他在1892年发表的论文《意义和所指》中用预设来解释一些语义逻辑现象。他认为,在任何命题中都有一个明显的预设——使用的简单或复合专名是有所指的。[1]也就是说,一个句子预设了专有名称所表示的对象是存在的。例如我们说“公园湖边的桃花开了。”预设为“公园湖边有桃花”或预设“公园有湖”。
预设决定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逻辑规律。比如“我看见了一个小女孩”这句话,根据逻辑规律,可以推断出“有一个小女孩”这样一个前提。
预设必须是客观真理,否则句子就毫无意义。例如“当今法国国王很聪明”这句话就没有意义,因为它的预设“当今法国有位国王”不符合客观真理,法国实际并没有国王。
此外,对句子进行提问或否定不影响预设的正确性。比如“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预设“有一本叫《三国演义》”,把句子变成否定形式或疑问形式“我没有看《三国演义》”,或“你看《三国演义》了吗”都不能否认“有一本书叫《三国演义》”的预设。
2.语用预设与语境
随着对预设理论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逐步认为预设是一种语用现象并非语义现象。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预设的研究角度从语义转向语用方面。虽然对语用预设的定义说法不一,但都认为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是语境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因此,语用预设实际上存在于整个交际语境之中,是语境的一部分。
3.预设的特点和言语幽默
3.1预设的合适性
合适性指的是预设要和语境紧密结合,预设会受语境和话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在正常的言语交际中,只有预设合适才能进行恰当的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才会更加有效。但有时言语交际双方有意或者无意地说出和预设相矛盾的言语,违背预设的合适性,从而在话语的互相冲突中产生一定的幽默效果。[2]小品中有这样的片段:
毕福剑:下面我看看,鱼翅就更不要点了。
赵本山:鱼刺有也别吃了,我吃鱼翅有一回就卡住了嘛!后来用馒头噎、用醋泡都不好使,最后到医院用镊子拿出来的,不吃那玩意儿。
毕福剑的话语预设了鱼翅的昂贵,他的本意是不想让赵本山破费。赵本山为了避免点这道菜,他故意错误地理解预设,把鱼翅说成鱼刺,为对方着想而不吃鱼刺,这就有意使信息失效,让预设的合适性变得不合适。
3.2预设的共同性
共同性又称共知性,是预设的一个重要的性质,指的是预设是交际双方或一般人的共有信息。这种信息既可以是双方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文化背景。这种共同性的存在使交际具有了有效性。在交际中,说话人选择双方所共有的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预设对于受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如果缺乏共有知识,那么听话人无法有效地理解说话人话语的言语意义,这样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的现象出现,这种不协调性促进了幽默的产生。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范伟:爸,感谢您老对我的资助,我现在已经读博士后啦。
高秀敏:儿子,你读博士后啦!哎呀,你咋不吱声呢?儿子都读博士后啦!
赵本山:你得往前赶啊,不能老在后边。
——小品《送水工》
“现在我已经读博士后啦”预设博士后是一个学位名称。读博士后的儿子和送水工假扮的父亲在文化层次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儿子和父亲不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二者在谈话中不存在共识性,从而在交流中出现尴尬。以上是在文化语境这种大语境下产生的幽默。另外还有一种小语境,即口语的前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看下面的一则例子
妻子:你有好久都没有抱我了,现在抱一个。
丈夫:哎呀。
妻子:抱一个,抱,抱,抱!
婆婆:报在这儿!
妻子:哎哟,妈,不是这个报。
婆婆:那是昨天的报?
在这个小品中,妻子和丈夫回忆恋爱时的感觉,妻子要求丈夫给她一个拥抱,情景语境只有妻子和丈夫知道,婆婆没有和他们分享这样的信息,她不知道儿媳妇喊的“抱”是拥抱,所以拿着当日的报纸从屋里出来,这样就产生了和事实不一致的幽默效果。
3.3预设的可取消性
预设的可取消性,指的是预设会因为语境、言语内容和背景信息的矛盾而消失。含有预设的话语出现在前面,发话人又补充了否定这个预设的话语,导致预设的废止。
语言因素导致的预设被撤消是发话人在语句中添加某些语言或对语句做出某些修改,前后的语义或者逻辑上出现了某些矛盾,这样就使原来的预设被撤消。以相声《大保镖》为例:
甲:您都练过什么啊?
乙:什么刀叉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带钩儿的,带刃儿的,带尖儿的,带刺儿的,十八般兵刃我是样样……
甲:精通!
乙:稀松!
在这一片段中,乙用自信满满的语气说自己练过武术,目的是炫耀自己是习武之人。即乙的话语和语气含有这样一个预设:乙对兵器样样精通。但是随后乙的回答是“稀松”,这与观众之前的预设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对比,让前面的预设取消。
3.4预设的隐蔽性
预设的隐蔽性,是指说话人将语用预设隐含在话语中,通过一定的特殊语境和语言表达方式对其加以暗示。这种信息没有被说话者直接通过言语表述,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得以传递。利用预设的隐蔽性,说话人可以含蓄地把不愿意或不方便说明的内容以预设的方式暗含在话语中,来表达言外之意。
小沈阳:毕老师,您跟我照个相呗,毕老师。
毕福剑:不是,您是男服务员,是吧?长得挺委婉的啊。
在小品《不差钱》中,小沈阳的苏格兰裙女装扮相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赵大叔初见小沈阳时直接发问“怎么穿裙子”。但是毕福剑的身份是一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其文化水平和专业素质要求他不能使用粗俗的言辞,于是他用一系列的疑问句“您是男服务员吧?长得挺委婉的,是吧?”来表达对这种装扮的惊异,将自己不便明说的内容暗含在了疑问句中,这样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幽默,表达了意义。
4.结语
言语幽默是借助语言手段表达出来的,他用语言为载体,运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幽默效果。预设是语用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对预设的理解是交际顺利进行的条件。利用预设的共同性、合适性、可取消性、隐蔽性的特点可以使言语交际产生幽默的效果,在小品相声语言中的作用尤其突出。
注释:
[1]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277-278
[2]蔡晓莉 幽默话语的前提动因 《社会科学家》 2005.6:204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语用学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孙立梅. 从语用预设角度解析会话幽默.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9)
[4]王菀情. 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阐释.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芦晓莉. 浅谈预设在小品谚语中的应用. 文学教育, 2011(09)
[6]庞博. 浅析预设触发语与言语幽默的产生. 华章, 2010
[7]何自然、冉永平. 语用学概论.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8]计道宏. 预设的语用功能. 东北师大学报, 2011(5)
[9]鲁华山. 语用预设的特点及其与语境的关系.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