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淳锋
(郑州博爱眼耳鼻喉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突发性听力损失疾病,多为单耳发病,常出现耳聋、耳鸣、眩晕等临床症状。目前针对突发性耳聋主要采用药物等进行治疗,如倍他司汀能够起到扩张血管的效果,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利于改善患者耳鸣、晕眩等临床症状[1]。但单一的倍他司汀效果一般,因此临床仍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类激素,能够通过与患者体内糖皮质激素受体相结合,可抑制巨噬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聚集,缓解机体免疫性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目前诱发突发性耳聋的原因尚未阐明,主要认为血栓、血管痉挛、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因此有效降低感染、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恢复耳蜗血流微循环,尤为关键。但目前关于倍他司汀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较少,尤其鲜有关于二者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观察地塞米松辅助倍他司汀对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听力的影响,旨在指导未来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现汇报如下。
选取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25±2.02岁;发病时间1.14±0.13 d;其中单耳发病38例,双耳发病4例;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51.34±2.57岁;发病时间1.21±0.16 d;其中单耳发病39例,双耳发病3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听力衰退病史;②存在耳中毒、中枢神经引起的耳聋。本研究经
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伦审2018(015)号]。
对照组给予盐酸倍他司汀口服液(国药准字H20058268,5 mL:10 mg;10 mL:20 mg,四川宝鉴堂药业有限公司)治疗,10 mg·次-1,2次·d-1。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32021560,1 mL:2 mg,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在上,碘伏消毒患耳,使用内镜辅助鼓膜穿刺,注射0.5 mL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注射完成,叮嘱患者保持侧卧位30 min,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0 d。
1.3.1 治疗效果
疗效标准参考《2019年美国突发性聋临床实践指南(更新版)》[3],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听力提高30 dB;有效:受损频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改善不足15 dB。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10 d后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用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SA-6000(赛科希德,京械注准20152400028)检测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血清。
1.3.3 内皮功能
取待检测血清,采用血管内皮功能测试仪(上海中嘉衡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沪械注准20192070289)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
1.3.4 不良反应
记录两组治疗期间恶心、便秘、口干、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发生例数。
观察组治疗后痊愈22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97.62%(41/42);对照组治疗后痊愈14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80.95%(34/42)。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D,n=4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对比(±SD,n=4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 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74±0.84 3.64±0.58*# 12.26±1.57 7.65±1.41*# 2.03±0.14 1.36±0.28*# 0.62±0.12 0.41±0.11*#对照组 6.72±0.78 5.21±0.62# 12.13±1.37 10.12±1.22# 2.06±0.12 1.74±0.25# 0.64±0.08 0.52±0.09#
治疗后,两组ET、sVCAM-1低于治疗前,CGRP高于治疗前,观察组ET、sVCAM-1较对照组低,CGRP较对照组高(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功能因子水平(±SD,n=4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皮功能因子水平(±SD,n=4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ET(ng·L-1) CGRP(ng·mL-1) sVCAM-1(ng·m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51.73±10.74 116.66±8.23*# 236.36±20.42 425.59±29.11*# 326.73±15.41 211.33±10.85*#对照组 152.14±11.57 135.31±9.03# 235.68±21.19 387.05±26.68# 327.02±16.68 275.56±13.04#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其中恶心1例、消化不良1例、口干1例,略低于对照组9.52%,其中消化不良2例、便秘1例、口干1例,两组比较(P>0.05)。
突发性聋主要的症状有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部闷胀感,眩晕和头晕,部分患者会出现听力过敏,耳周感觉异常。目前临床对于突发性耳聋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如倍他司汀属于一种选择性拮抗剂,能够通过与H3受体相结合,起到释放内源性组胺的效果。同时该药物具有扩张毛细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括约肌的作用,改善内耳血液微循环,提升内耳毛细胞稳定性,强化前庭细胞代偿能力,达到减轻患者晕眩、耳鸣等临床症状[4]。但仅使用倍他司汀治疗突然性耳聋效果一般,因此临床仍需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ET、sVCAM-1较对照组低,治疗有效率、CGRP相较对照组更高,表明地塞米松辅助倍他司汀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免疫球蛋白及细胞表面受体能够在体内进行合成释放,缓解机体免疫反应,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流供应情况[5]。同时地塞米松可通过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使免疫球蛋白及细胞表面受体能够在体内进行合成释放,从而缓解机体免疫反应,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血流供应情况[6]。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表明良药联合安全性较高,当具体药物安全还需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辅助倍他司汀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较佳,可改善患者耳部血液流变学及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听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