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会婷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食管肿瘤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位于左右肝管第一级分支、二级胆管末梢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占原发性肝癌的5%~10%[1]。ICC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认为可能与乙肝病毒、肝硬化、环境诱发等因素相关[2]。根治性切除手术是目前治疗ICC的最佳选择方案,但由于患者初期仅有腹部不适或轻微疼痛症状,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而难以在疾病早期检出、且易出现误诊,多数患者出现典型性黄疸、高热症状时已确诊为癌症晚期,导致手术效果不理想,患者生存时间短,生存质量不高,远期预后较差且病情容易复发[3]。腹腔镜手术自首次应用于治疗ICC后,因其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逐渐在临床上发展推广,成为治疗各类肝脏肿瘤的重要选择方案[4]。腹腔镜肝切除术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5]认为在手术远期预后方面,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表现相当,但腹腔镜切除术的优点仍有待进一步明确,为后续该术式的推广尤其是基层医院的推广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治疗ICC的近期预后角度,回顾性分析并评价腹腔镜切除术治疗ICC的近期疗效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间收治的92例ICC患者的资料,其中53例患者有腹部轻微不适症状,另外39例患者有黄疸、高热、腹痛、消瘦等临床表现,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48)和开腹组(n=44)。纳入标准:根据《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6]中制定的相关要求进行初步诊断且评估具备手术指征,表现为典型性黄疸、高热畏寒、腹痛不适症状,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ICC,且最大肿瘤直径<5 cm;年龄不低于18岁、不高于75岁,精神状态及身体基本功能正常,符合手术治疗条件;既往无其他肿瘤手术史;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手术方案知情同意;患者基本信息、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除ICC还合并有其他类型肿瘤者;肿瘤高度侵袭或存在向其他器官转移现象者;合并有手术禁忌的严重基础疾病或重要器官衰竭、凝血功能障碍者;同期有接受可影响手术预后指标观测的其他治疗。
术前控制患者空腹血糖小于10 mmol·L-1,血压低于140/90 mmHg。
腹腔镜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调整患者呈仰卧位,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下于脐孔上下缘作10 mm纵向切口,采用气腹针穿刺建立CO2气腹,控制腹压范围在12~14 mmHg(1 mmHg=0.133 kPa),置入10 mm Trocar,根据肿瘤部位适宜调整。腹腔镜下或结合术中超声全面探查腹腔情况,游离肝脏肿瘤组织,切除标记病灶部位,止血并留置引流管,检查无活动出血点后取出病理标本,清扫区域淋巴结,缝合切口。具体操作如下:①探查肝脏及邻近组织粘连情况,确定肝体与病灶的解剖关系,必要时可结合术中超声全面观察。②利用超声刀游离肝周韧带及肿瘤组织,使病灶暴露于视野中,放置阻断带。③解剖第一肝门,用电钩分离Glisson鞘,形成缺血带以阻断肝段血流,沿缺血线标记预切除线。④利用超声刀或血管夹离断胆管与血管,可按照Pringle法[7]收紧阻断带以减少断面渗血。⑤利用电钩或缝合止血,常规放置引流管,检查有无活动出血点,完整或破碎后取出肿瘤标本,快速冰冻以备后续病理检验,清扫区域淋巴结,撤出腹腔镜,关闭腹腔。
开腹组患者进行传统开腹手术。调整患者呈仰卧位,常规消毒,在全身麻醉下于右侧肋缘下作15~20 cm反“L”型切口,逐层切开表皮、皮下组织、腹壁,探查腹腔情况,切除步骤、离断操作及止血方法同腹腔镜组,常规清扫区域淋巴结,最后逐层关腹。
术后给予基础镇痛、抗感染治疗及营养补液,定期抽血检测各项指标。
1.3.1 资料收集
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及肿瘤情况,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8]、数目、直径、位置、TNM分期、分化程度,肿瘤TNM分期以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TNM分期系统[9]为标准。
1.3.2 手术情况
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
1.3.3 应激指标
于术前、术后3 d分别抽取患者肘静脉血3 mL,以3000 r·min-1离心处理15 min后取上清液,以放射免疫法检测皮质醇(Cortisol,Cor),以荧光法检测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
1.3.4 并发症
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类型,计算并发率。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肿瘤数目、直径、位置、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各方面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均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各指标对比
腹腔镜组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见表3。
表3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D)
表3 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D)
注:与开腹组相比,*P<0.05。
组别 n 术后排气时间(d)开始进食时间(d)开始下床活动时间(d) 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腹腔镜组 48 0.89±0.17* 1.36±0.22* 1.86±0.42* 2.75±0.39* 7.40±1.25*开腹组 44 1.40±0.21 1.98±0.30 3.15±0.69 4.25±0.99 10.22±2.08
两组术后3 d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腹腔镜组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患者应激指标比较(±SD)
表4 患者应激指标比较(±SD)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开腹组相比,*P<0.05。
组别 n Cor(ng·mL-1) NE(ng·mL-1)术前 术后3 d 术前 术后3 d腹腔镜组 48 200.52±37.93 389.23±45.72▲* 206.78±61.52 347.73±53.85▲*开腹组 44 198.90±44.35 417.52±48.41▲ 208.37±46.58 389.54±41.58▲
术后并发症类型包括切口感染、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胆漏及出血。腹腔镜组并发率为8.33%,开腹组并发率为47.73%,腹腔镜组并发率较开腹组明显更低(P<0.05),见表5。
表5 患者并发症情况对比(n(%))
随着近年来临床对微创理念的逐渐重视,腹腔镜技术在肿瘤外科中得到推广应用,但既往针对腹腔镜手术治疗ICC的研究数据有限[10],考虑可能原因为:一是ICC生长可能浸润邻近组织,腹腔镜手术在确保手术切缘方面的效果还需进一步证实;二是清扫区域淋巴结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腹腔镜手术能否完成需实践判断[11]。但腹腔镜手术相比于传统开腹手术同样具备独特优势:一是腹腔镜手术避免了开腹创口过大给患者康复造成的阻碍;二是术中可实时探查病灶情况,减少切除不净导致的肿瘤复发[12]。本研究对患者分组,分别实施腹腔镜手术及传统开腹手术,结果显示,两组肿瘤数目、直径、位置、TNM分期及分化程度各方面肿瘤情况均衡,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提示腹腔镜手术在缩短手术时间方面并无优势,可能原因在于借助腹腔镜时操作灵活度有限,精细费时,要求医生有较高熟练度[13]。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止痛药物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均显著少于开腹组,表明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治疗ICC的近期预后更优,即创伤小、出血量及输血率低、术后恢复快,分析原因在于腹腔镜手术切口更小,术中可实时探查病灶,精细操作,而且气腹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止血的效果,减少肝脏出血量,微创可加快患者恢复速度。陈泰安[14]等的近期报道也得出类似结论,并证实腹腔镜手术还可缩短患者疼痛时间,降低复发率。
由于多数患者仍在随访中,本研究未对复发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分析两组应激反应指标,发现术后3d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腹腔镜组血清Cor、NE水平均明显低于开腹组,提升手术操作会对患者造成应激损伤,但腹腔镜手术应激反应轻,与手术创伤、出血量等有关。此外,统计发现术后并发症类型包括切口感染、腹腔积液、肺部感染、胆漏及出血,腹腔镜组并发率为8.33%,远低于开腹组的47.73%,表明腹腔镜手术较传统开腹手术更具安全性,并发症风险低,可能与腹腔镜手术对肝组织造成的损伤少于开腹手术有关[15]。
综上所述,相较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在治疗ICC的近期预后方面表现显著更优,应激反应轻,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后续有待扩大样本及延长随访期,深入进行多中心研究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