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科教融合”模式,构建分子药理学创新研究生人才课程初探#

2023-08-23 15:31万莉红朱玲熊文碧巫瑶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科教药理学跨学科

万莉红 朱玲 熊文碧 巫瑶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四川 成都 610041)

药理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色,是临床医学、药学和基础医学有机结合的范式课程[1]。在药理学的众多分支中,“分子药理学”着重从分子水平,如蛋白、基因表达,信号转导通路等角度探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规律,在新药研发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2]。

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迫切需要更多的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促进其发展[3]。科研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科创训练已经成为培养和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4]。因此,在研究生课程中开展“以科研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融合课堂,将彻底打破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由接受性向研究性的转变。在科教融合的过程中,让研究生真正了解什么是科研,如何培养严谨的科研思维,开拓科学视野。为此,我们以“跨学科科教融合”模式,在“分子药理学”课程中进行创新研究生人才课程改革。

1 教学设计

1.1 梳理科学研究问题,构建全新的“分子药理学”课程体系

开课前开展教师团队集体备课,根据教师的科研方向,整合具有药理学特色的科学研究问题,通过多次讨论制定出全新的“分子药理学”科教融合跨学科课程内容,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主要内容拟围绕感染性脓毒血症肺损伤分子靶点、认知功能障碍治疗药物分子靶点、生物钟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及靶向药物发掘、生物节律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分子调控机制等展开。

1.2 制定“引导-自学-讨论-方案修订”的教学框架

1.2.1 课前

提前发布科学研究问题以及参考文献,引导学生基于“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具体包括:课前通过课程中心或手机互动教室的网络平台下发科学研究问题以及指定的阅读文献,供研究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专业背景进行分组(不超过4组),根据讨论内容制作文献报告ppt。

1.2.2 课中

采取学生讲授、小组讨论形式为主,教师适当进行点拨,并进行内容扩展补充,培养研究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习惯。具体包括:每个讨论小组派一名学生讲授讨论后制作的ppt,时间限制50 min,其余各组提问、讨论10 min;每次课约进行4个小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作引导;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2.3 课后

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具体包括:制作评价表格,规范评价内容和分值,由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

1.2.4 学期末

结合自身专业选取感兴趣的科研问题,拟定研究方案。具体包括:立项依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创新性。并于课堂进行开题报告,该内容分组完成,建议组队原则尽量保持学科的交叉性,评分标准:立项依据是否充分(30分),新颖性(10分),研究方案可行性(20分),科学性(30分),写作规范性(10分)。

1.3 完善课程考核标准制定

秉承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考核标准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进行,即翻转课堂(25%)+研究方案(25%)+综述撰写(50%),最终形成课程期末总成绩。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可从文献阅读——研究方案指定——学术论文写作全方位评价培养成效[5]。

2 教学效果

2.1 文献阅读后的翻转课堂

研究生教育迫切需要让硕士、博士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翻转课堂是最便利的教学方式[6]。通过分组讨论、课堂汇报的方式进行的文献阅读,同学们在翻转课堂上充分展示了各组整理出的文献内容,对于所给的文献资料(均为review)中相关知识能主动地进行拓展、补充,提出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习惯。从博士和硕士的文献阅读效果来看,差距不大,甚至硕士同学的PPT更加精美,这或许和选课同学的专业方向相关,目前硕士选课同学主要是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而博士选课同学包含化学类背景。

2.2 课题设计

课题设计是科研成败的关键[7],所有医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最终都以完成有质量的科研课题为基础,因此科研问题的挖掘、方案的指定是硕博士培养的终极目标。

根据课程要求,按照之前的分组分别结合自身专业选取感兴趣的科研问题,拟定研究方案,并于课堂进行开题答辩,每组限时50min。从整体课题设计方案来看,博士明显优于硕士,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毕竟本学期是硕士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经过课堂调研发现,大多数在本科阶段没有接受过科研训练,所以课题设计存在很大的问题,但这正是我们开设这个课程的初衷,希望尽早引领学生入门。

从博士生的课题方案中,教师也受益匪浅,这样的课堂应该是双赢的,因为博士研究生专业背景的不同,往往能够激发出很多新颖的想法,但是这其中肯定存在有些想法值得推敲的问题,因此课堂上针对问题的讨论非常有价值。

课后根据讨论建议,修改方案提交。通过写——讲——评——改四个阶段的训练,全方位的锻炼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3 反思与改进

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分子药理学课程由本教研室多名老师分阶段授课,所涵盖的讲授内容较多、且学时数分布不一,难以在整个课程中进行这样的尝试,所以每个学期仅能从一个专题来切入。其次,硕士生选课时都是刚进校的新生,由于本科阶段院校不同,无法保证都进行过科研训练,因此大多数同学还没有从本科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主动性较差,课堂活跃度不足。第三,从博士和硕士课题方案设计来看,存在严重的差异,完成质量截然不同。

3.2 改进措施

针对博士和硕士的差异性问题,拟在下一学年课程中,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调整科教融合具体实施模式,尤其是课题设计这个环节,硕士班可考虑改为讲授科研设计;课题方案设计需要考虑选课同学的专业情况来分组,尽量有交叉;最后针对课程由不同老师分阶段完成的问题,可考虑在不同学年选择不同专题来兼顾。

综上所述,经过以“跨学科科教融合”模式,在“分子药理学”课程中进行创新研究生人才课程改革的初次尝试,目前看来还是取得不错的效果,反馈意见良好,极大地调动了研究生课堂的活跃度;也让研究生尤其是硕士新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其创新思维。

猜你喜欢
科教药理学跨学科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科教导刊》征稿函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艺术药理学
科教之窗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