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雄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指出应及时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负担,该文件为高中物理教学提供指导思想和教改方向,包括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主、实现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等。为此,高中物理教师需迎合“双减”教育要求,针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展开优化设计,坚定创新思想,培育更多高质量物理人才,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
一、迎合“双减”要求,改变教学行为
在实现“双减”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便是针对自身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作出改变。随着高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许多高中物理教师也认识到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已然无法完全适应现阶段学生的成长,但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尤其对于高中物理而言,如何提高学科成绩,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高考始终是每位教师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双减”是推动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强调学生个体成长,以创新型技术人才为培育标准。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亦为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高中物理教师有必要针对“双减”政策进行深刻解读,融合“双减”教育思想,转变自身教学行为。同时,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落实于实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准,减少教学压力和教学强度,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物理教育体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此外,分析高中物理教材内容不难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为进一步达成“双减”教育目标,在转变教学思想后,教师应围绕“双减”以及物理课程内容确立创新型教学模式,依托教学行为完成知识传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以更具拓展性和综合性的物理课程活动,启发学生物理思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物理活动中,打好物理知识基础,实现物理知识结构的拓展。
“运动的描述”属于高中物理主要课程之一,教学内容涉及质点、空间和时间以及速度等相关内容,“速度”章节具有一定教学难度。学生通过以往知识学习,在初中阶段已经针对速度的定义形成一定了解,并认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为速度定义。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关于速度的概念讲解更为系统且全面,学习难度也出现调整,为此,教师需基于“双减”政策,简化教学难度,以情境导入的方式,为学生逐一演示课程核心。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借助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张台风位置图片,并告知学生中国东海区域出现台风气象,不同时间点台风所处中心位置亦有不同,在7时、8时、9时,台风分别处于A、B、C三点,请根据已知信息分析如何探测台风何时登陆温州,需掌握哪些基本信息?此问题主要为了创建情境以顺利导入课程,促进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为避免学生因个体差异影响对问题的思考,教师还可以从问题引导角度启发学生思维,提出:台风每小时运动多少距离?组织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展开研究。以疑促思,学生大多已经逐步进入学习状态,但依然有学生无法形成对速度章节的深层次理解。因此,在情境导入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创建思维导图,并围绕:速度属于矢量还是标量?速度与哪一量有直接关系?速度等于什么除以时间?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速度概念,它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思维为主,帮助学生完善概念体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落实实验教学,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推动高中生物理学习的基础。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分析,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均可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神奇的实验现象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启发学生物理思维的目的。为此,教师有必要融合“双减”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将物理课程以便于学生接受的实验教学方式呈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成果的达成。
以“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用演示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实验相关器材,如弹簧、长线、单摆球等,而后引导学生猜想此类材料所呈现的实验内容,在思考环节结束后,带领学生参与“碰鼻实验”。教师可先利用一根长线固定单摆上段,而后将钢球摆在长线下段,询问学生:“同学们,假设此时站在钢球前面,再将钢球以鼻子作为起点循环摆动,钢球是否能够触碰到人体鼻子?”针对此实验,学生形成不同猜想,有些学生认为,鼻子必然会与钢球相撞,而部分学生则借助机械能守恒定律,认为无论怎样摆动,钢球和鼻子之间存在安全距离。讨论过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指导学生完善相应步骤,自主验证自己的猜想。随着实验结束,学生的猜想逐一得到验证,也总结实验本身带有的物理规律,透过物理实验,实现对概念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一改往日教学模式,既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又借助实验过程强化学生实践水平,进一步迎合“双减”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目标,为学生物理学习水平和物理素養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物理实验可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目的,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仅能作为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因之一。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需遵循物理学规律,通过对学生物理思维的正确引导,在启发学生物理思维后,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甚至类比的方式,形成对实验结论、实验过程的深度探析,在增强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以此实现“双减”背景下创新型技术人才培育目标,在减缓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以“曲线运动”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代入直线运动相关概念,因学生通过以往课程学习,已经形成对直线运动知识点的理解,借助直线运动更能简化本课程学习难度。随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形成曲线和直线运动轨迹之间进行对比,借助相关材料分别开展曲线和直线运动实验,观察二者的运动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小铁球、墨水、白纸等实验材料,先在斜面处放置沾有墨水的小铁球和白纸,随着小铁球滚至平面,可形成一条直线轨迹。实验结束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直线运动轨迹的形成在于未受到其他物品干预,那曲线运动实验又该如何开展呢?学生集思广益,提出可采用吸铁石改变小铁球运动轨迹,从而形成曲线运动。学生通过曲线运动实验,逐步总结曲线运动规律,也借助直线和曲线运动之间的对比,掌握具体概念,达成自主学习要求。同时,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物理课程学习难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为实现物理思维的拓展,教师还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询问学生生活中是否存在直线、曲线运动现象,哪些领域运用曲线运动取得造福于人类的研究成果。以拓展性问题,延伸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并产生学习欲望,缓解因课程学习难度过大而产生的学习压力。
三、创新作业设计,减少学习负担
虽然“双减”政策面对小学初中教育,但也为高中物理学科提供新的教育思想。“双减”政策强调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为实现这一目标,仅凭借灌输式教育不足以达成,尤其在作业布置方面,因高中生承受升学压力,课内外时间大多在解答习题和完成作业中度过。“双减”内核在于解决各方压力,因此,教师在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时,应尽可能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引导学生于课上完成思考,使作业能够从“量”的积累达成“质”的改变,确保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实现物理素养的提升。
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而言,课内作业起到巩固学生知识的作用,并且课内作业可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完成,可达到启发学生物理思维,实现物理知识延伸和拓展的目的。为此,教师有必要基于学生发展情况,调整课内作业设计形式,以逐层递进的规律设置作业难度,以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深层次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属于学生在高中阶段需掌握的重点知识,为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下获得知识能力,教师在发布物理作业任务时,可以以“竞赛活动”的方式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对本课程知识的预习,并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依托自主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搜寻“牛顿第一定律”发展史,并阐述自己对该定律的理解。在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需给予一定指导,使学生脑海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形成更清晰的概念。教师可发布不同形式的两种作业,即探究型作业和拓展型作业,要求小组以竞赛比拼的方式完成,考察哪一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作业。探究型作业:总结牛顿第一定律规律。拓展型作业:假设一条轮船处于匀速向北行驶状态下,某运动员准备于甲板处开展立定跳远,若各个方向所采用的起跳力度均相同,此时向北跳、向南跳还是向东西跳所产生的距离最远?亦或哪几个方向起跳距离均相等?解析探究型作业,学生可以充分明确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并掌握為何力可以对物体运动状态造成改变。解析拓展性作业,学生可以了解因运动员采用相同的力起跳,所以哪一方向起跳距离均为相等。
这种创新型作业,既迎合“双减”教育要求,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又让学生在物理课堂中完成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好胜心理,使学生专注于课程本身,真正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基础上,促进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基于习题解析,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考察“双减”政策实施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评价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更为教学创新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意见。高中物理教学评价存在些许问题,如重结果轻过程、以升学率和分数展开评价等,这些问题限制了高中物理教学创新。为此,教师应转变以分数评价学生的思想,构建规范化评价体系,将评价落实在课上教学各个环节,借助习题练习,考查学生思考过程、思维方式等,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获取知识能力。
在评价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先为学生发布习题任务:一个滑块质量为2kg,在未知方向的恒定外力F=4N作用下,逐步形成曲线运动,若此时水平面相对光滑,并且滑块以大小均为v=5m/s的速度滑过P、Q两点。在p点时,滑块的速度方向与PQ形成连线夹角,数值为α=37°,通过已知条件可知sin37°=0.6,这种情况下,以下哪种说法相对正确。
1.从P点运动到Q点,滑块所需时间为3s。
2.从P点运动到Q点,滑块速度最小值为3m/s。
3.10m属于P、Q两点连线距离。通过与PQ连线,水平恒力F的方向与之形成53°夹角。
针对本习题,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已知信息自主绘制图形,并完成问题解析。此过程中,教师需随时观察学生是否存在思维问题,并结合学生思考方式完成评价。
“双减”政策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差异化教学。为在保障教学效率的同时,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取符合其自身需求的知识能量,针对优等生,教师可做习题难度上的调整,以保障评价更具针对性和规范性。如:根据上述问题条件分析,从P点运动至Q点,滑块具体使用多少时间?水平外力的方向与大小是多少?该问题融合力的方向和大小的知识点,从简单的选择题调整到复杂的计算题。针对优等生而言,这种习题解答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形成对物理知识的深层次认识。
在上述两种问题解答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并研究是否存在其他解题方向,再以生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形成评价结果。可见,问题解析为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空间;小组讨论充分展现学生思维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结果性评价,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总结,推进教育回归“全面育人”,实现物理教学多元化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为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全新方向。为融合“双减”教育思想,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有必要针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基于“双减”教育要求,改变自身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创新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形式,以拓展学生物理思维为主,完善课堂教学和评价环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学习任务,依托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减少学生学习负担,以此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提升学生物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