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阳
摘 要:“双减政策”的落地,引发了整个教育界对作业的思考.前置作业具有为新课做铺垫、指引与预备的作用,它属于预习性的作业,又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范畴,它是“先学”的代表,是新课授课的导向.文章以“圆”的教学为例,从传统教学模式出发,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具体谈谈“前置作业”在教学实践中的设计与应用.
关键词:前置作业;教学;圆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不论从难度还是作业量上来看,都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给学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双减政策”要求教师要控制学生每日的作业量,缩短作业完成时间,这与难度日益增大的数学教学是否存在冲突呢?
2022年版的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作业上的“减负”,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降低”[1].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出提高作业质量的方法.前置作业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减负基础上的增效,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这是一种值得研究与推荐的方法.鉴于此,本文从传统教学模式与前置作业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希望给教师带来启发.
1 传统教学模式
纵观近些年的教师授课,基本流程为“旧知回顾导入,新课授课,练习训练,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圆”的教学,传统教学法基本从以下几步进行授课:① 圆概念的引入(从正多边形着手);② 经典例题讲解;③ 练习训练;④ 教师小结、点评;⑤ 布置作业.
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层次清晰,内容详细,但效果不那么尽如人意.课堂基本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记,从整体上来看,学生在课堂上长期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会丧失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标所提出的“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理念并不契合.
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手段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欲呢?基于这个思考,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行“先学”,不断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2 改进教学方法
2.1 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传统教学对于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对课程知识缺乏基本的认识,学习时大脑处于模糊的状态.为此,在上课之前应对学生提出一些基本要求:① 大致了解教学内容;② 细读教材,在不理解的地方画上着重号;③ 思考预习过程中我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带着问题去参与教学活动效果更佳;④ 完成前置作业.
“生本教育”理念提倡“先学后教”“低入”,前置作业则是生本课堂的体现.常规作业可以检查教学成效,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而前置作业则具有为新课做铺垫、指引与预备的作用,它属于预习性的作业,却又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预习范畴,是“先学”的代表,是新课授课的导向[2].
本节课的前置作业可结合学情作如下设置,并要求学生在新课授课之前自主完成.
2.1.1 旧知回顾
观察图1,说说图中各个图形的特征,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的边、角分别有什么特征?
问题2:这两种图形的特征中,存在哪些共性部分?
2.1.2 自主探究
探究1:观察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分析它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由此引入正多边形的概念;
探究2:矩形、菱形属于正多边形的范畴吗?
探究3:等边三角形称为正( )边形,正方形称为正( )边形,一个n(n≥3)条边的正多边形,为正( )边形;
探究4:利用现有的文具,将一个圆分成n(n≥3)等份,再依次连结各个等分点,此时得一个n边形,圆则内接该正n边形,而正n边形又将圆n等分;
探究5:如图2,正三、四、五、六、八边形中,分别有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有哪些属于中心对称图形?又有哪些兼具这两种对称性?并分别画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与对称中心.
问题:通过以上探究,你们觉得正多边形与圆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正多边形的中心是什么?
发现:正三角形和正方形为 和 .圆心则为正多边形的 .
分析:由此可知正三角形、正方形的顶点分别将圆三、四等分.若连结圆的五等分点,可得到五边形,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6:尺规作图画一个正方形与正六边形;
探究7:说说如何画出一个正三角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
2.1.3 总结提炼
通过以上前置作业的探究,作如下总结:① 什么是正多边形?② 它和圆具有什么关系?③ 正多边形在对称性上具有怎样的特征?
2.2 新课授课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的主要渠道.教师在授课前应要求学生关注到以下几方面:① 弄清课程目标;②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③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④ 关注解题思路,感知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⑤ 及时小结与反思.
具体授课流程为:
(1) 提问:正多边形的概念是什么?判定正多边形需满足哪两个条件?
(2) 合作交流:正多边形是不是轴对称或中心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学生在前置作业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很快就得出结论:正多边形均为轴对称图形,但并非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只有在边的数量大于3的偶数情况下,才同时满足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条件.
(3) 圆和正多边形关系的探索,要求学生对“正多边形的外接圆于内切圆之间,在位置上具有什么特殊的关系”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此问一出,几位比较活跃的学生立马抢答“是同心圆”的关系.此时,教师不需着急揭晓答案,可以让学生自主操作画一画,以求证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4) 例举正六边形,探讨正多边形外接圆的中心角、半径、边长、弦心距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每次遇到“如何得出中心角的度数”这个问题,学生都难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笔者带领学生从等分圆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学生不仅快速解决了如何获取中心角度数问题,还自主总结出中心角与外角之间的关系.
本節课不仅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还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的思维随着操作、思考与交流得以有效提升.
3 案例评析
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提出:教育需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人性化的教育[3].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难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师用尽全力地去讲解,并不一定是学生所想要的,也未必是学生不会的内容.实践证明,真正好的教育,是“教”与“学”的融合,是教法与学法的协同共进.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新课标的颁布,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任.尤其是在学生身心迅猛发展的初中阶段,教师应潜心研究学生与教学内容,通过悉心指导与教学方式的变革,将“前置作业”的设置作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让学生在“先学”中接纳并内化新知,以形成终身可持续性发展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丹青.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