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浩
【摘要】《将进酒》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乐府诗,此诗所含情感复杂饱满,艺术表现夸张成熟,展现着诗人奔放豪迈的人物个性。在结构上,张弛有度,也充分反映着李白的七言歌行中狂放不羁的特色。本文将以许渊冲、孙大雨先生译本为基础,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对两种文本进行分析对比。生态翻译学包含很多核心內容,其中最为重要就是“三维”转换,这“三维”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文章将从这三个维度对两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译文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将进酒》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5-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5.034
一、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而古诗词,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是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根基,对于提高国民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好声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中国文化漂洋过海,到达他国,翻译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译文的质量深刻影响着中国声音能否得到清晰地表达。对于译者来说,想要准确地翻译古诗词,不仅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还要对目标语言中的文化有着一定的把握。因此,本文以胡庚申先生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基础,从语言、交际、文化角度对《将进酒》两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希望不仅能够对其他学者研究生态翻译学理论有所帮助,也能够对其他翻译古诗词译者有所启发。
二、《将进酒》简介
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受他人举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后因权贵的谗毁,受他人陷害被排挤出京,此时李白仕途不顺,悲痛欲绝,于是又重新踏上了云游大唐大好山河的道路,再一次过上了没有勾心斗角的现实生活,远离了混沌不堪的官场生活。李白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将进酒》,是因为李白经常和好友岑勋,元丹丘在一起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情不自禁地有感而发,借酒抒情,于是乎创造出了惊世之作品。我们将《将进酒》归类于三五七杂言古诗体,虽然篇幅不长,仅有十二句,但情感饱满,气势恢宏,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得古诗本身尽显酣畅淋漓之态。
三、生态翻译学理论介绍
生态翻译学是著名的翻译学家胡庚申教授所提出来的。他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探讨,将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平衡运用到翻译系统中来,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致力于从生态视角指导和研究翻译生态整体和翻译理论本体。将生态哲学中所蕴含的观点带入到翻译活动中,使得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共同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两种语言文化是平等共生的。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再是这一过程中不起眼的角色,而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因素。从宏观层面来讲,译者既要尊重源语言中的文化生态特征,想方设法让其在译文中得以再现,也要重视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译出符合目标英语文化的语法规则、表达习惯等。
如果将生态翻译学从微观层面来把握,可以将其视为译者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转换的基础上开展翻译活动。语言维要求译者将重点放在两种语言上,包括两种语言的词汇、句法、篇章特点等;文化维要求译者要把握两种文化的差异,深刻理解两种文化的深刻含义;交际维要求译者深刻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了解交际意图。
四、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将进酒》的英译研究
《将进酒》是诗人李白在官场失意,怀才不遇之时所创作的脍炙人口名篇,自古以来无数人为之感动,文章中夸张、排比等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不仅突显出诗人大志难伸的忧愁,也生动形象地再现诗人独特的人格特征。本部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转换对许渊冲、孙大雨两位译文进行对比研究。
(一)语言维的转换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所谓“语言维的转换”,就是译者要同时把握两种语言的特点,熟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别,在翻译过程中完成两种语言在字、词、语法等方面的转换。(胡庚申,2011)。
原文中出现了很多含有古人习惯表达的人称代词,例如“君不见”中的“君”,“与尔同销万古愁”中的“尔”字等。“君”在古代的意思有:(1)国家的最高统治者;(2)大夫以上具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3)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而诗中的“君”表达的意思是“您”。孙译文中翻译成了“thou”一词,英语解释为“an old-fashioned, poetic, or religious word for ‘you when you are talking to only one person .”。“尔”字在古代表示“你”的意思,孙翻译为“ye”一词, “ye”的解释和“thou”几乎相同。而许老则翻译成“you”一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孙译文用古式英语单词“thou”“ye”与“君”“汝”对应,保留了古诗中应有的“古色古香”,顺利地完成语言维的转换,又能够清晰地表达诗中代词的所指。许老虽然准确地将字的意思翻译出来,但颇缺古风。
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此句意思为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酒杯空对皎洁的明月。孙译为“Seize the moments of content in life and make full mirth of them; Let not your golden beakers stay empty to glint at the moon.”;许译为“When hopes are won, oh! 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cup empty in moonlight! ”。先前已经提过,李白一生仕宦蹉跎,有才无用,在大半生不顺的情况下,难说他是得意的。而这一句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诗人用自己大半生的经验告诫世人,要珍惜快乐的时光,毕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种快乐是不常有的,所以说这里并非消极厌世,更多的是劝勉之意。许了解到诗句中的逻辑关系“当我们得意时,就要尽欢”,使用了“when”时间状语从句,并且许还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得意”翻译为“赢得希望”,符合自己提出的“三美”原则中的“意美”。孙译文使用了两个“seize”“make”动词,将其安排为祈使句,起到建议或者请求的作用,符合刚才所分析的语境,让语气更加强烈。同时,孙还抓住了“尽”字,将其翻译为“full”,再一次让李白狂放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
(二)文化维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两种语言的深层含义,注重两种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胡庚申,2011)。这就要求译者要适应源语言文化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避免由于文化内涵了解掌握不到位,造成误译,让原文晦涩难懂,造成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障碍。
對于诗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黄河”一词,两位译者给出了不同的译法,孙翻译成“The waters of the Luteous River”,意思为黄色的河;许翻译为“the Yellow River。这里的黄河就是指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的“母亲河”,虽然二者都能够让读者了解到这是混有泥土而泛黄的河,许老的翻译更能够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冲击,而孙译文可能不会联想到我们的母亲河,略缺乏文化底蕴,毫无生气。众所周知,黄河的形象闻名于中外,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生生不息,万古奔流,波澜壮阔,千百折回,东流入海,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真实写照。而在李白的诗中,用“黄河”这一文化负载词,翻译成“the Yellow River”这一家喻户晓,闻名中外的词语,更加突出的是诗人悲愤狂放,更能体现诗人笔下文章的笔酣墨饱。
在古代诗词创作中,用典是司空见惯的手法,也是提高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将进酒》中,李白也使用了典故,即“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宴”这一典故,讲的是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大摆筵席,款待四方宾客,畅饮好酒,尽情欢乐。孙将“陈王”翻译为“king Chenzhi of literary fame”,许将其翻译为“the prince of poets”,孙选择将陈王的名字直接翻译出来,并且将陈王是谁交代出来,而许则用“prince”一笔带过。从古至今,酒徒多不胜数,为何李白偏偏举“陈王”的例子,这有何用意?李白一向是自命不凡,心中之榜样多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在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再者,陈王曹植在世子之争中不敌曹丕,遂得不到曹操重用,但他在诗词歌赋方面却取得卓越的成就。此诗,李白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与曹植何其相似,便流露出愤愤不平之情,这才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陈王隔空对饮。如若不在译文中表明“陈王”的历史身份,没能告诉读者这是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陈王曹植,而是仅仅用“prince”代替,则无法向目标语读者交代陈王背后的遭遇,也不会让读者体会到李白与曹植在意念上的惺惺相惜。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如若孙译文能够释义“曹植”一词,效果则会更佳。
(三)交际维转换
所谓“交际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申,2011)。可以将翻译理解为一种交际行为,在翻译过程中,时刻准确理解文章所要向读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层面,关注译文是否能够传神达意,使得原文的交际意图得以再现。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这一句意思是每天吃美味佳肴的奢侈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能够及时行乐,美酒相伴而不愿清醒。“钟鼓馔玉”指的是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在这句诗中,运用借代的手法用来代指富贵的生活。许先生将“钟鼓馔玉”翻译为“rare and costly dishes(珍贵的菜肴)”,可以让目标语读者准确掌握其意思。但前面说了,“钟鼓馔玉”在此的意思为富贵生活,所以说,此句译文过于狭隘,无法让目标语读者体会其奢侈程度,不足以和后面的“不足贵”形成鲜明的对比。孙先生采用的是直译的手法,“钟鼓馔玉”翻译为“Banquets with bell-strikings and drum-beats”,意思为鸣钟打鼓的筵席,这样就能够在目标语读者脑海中浮现出这么一种情景——吃着饭,鸣着钟,打着鼓,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这种生活何其奢靡,不用猜,这种人家非富即贵。这也就和后面的“不足贵”,“长醉不醒”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说,此句孙先生的译文更胜一筹,他不仅将我国古代用来描绘奢靡生活的文化背景向译语读者交代清楚,更能体现李白视荣华富贵如粪土的高风亮节。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此时,李白与好友岑勋、元丹丘酒酣耳热,尽兴畅饮。孙翻译此句为“My friends sire Cen and good Danqiu, pause not in drinking”,许译文为“Dear friends of mine, Cheer up, cheer up! I invite you to wine.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分析两个译文,孙在前部分选择了直译,后半部分选择了合译的方法将“将进酒,杯莫停”译为“pause not in drinking”,因为孙了解到“将进酒”就是“杯莫停”,意思让好友继续喝酒,不要停下来。许译文则是将“将进酒,杯莫停”分开来译,此外,还使用了增译的手法,翻译时加上了“cheer up”这一短语。比较两个译文,许先生译文更佳。孙译文虽然能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到,此时李白向朋友劝酒的情景,但是无法感受到当时气氛之热烈,无法传达诗句所要表达酒酣饭饱、畅快淋漓的快感。尽管许直接翻译了“将进酒,杯莫停”这两句意思相差不大的句子,但更能体现李白在宴饮的局面下,不再受到限制,个人生命精神的放纵得到彻底体现。加之增译“cheer up”一词,更是体现参加宴会的人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放松,更加展现诗人李白思想上的自由不羁、热情奔放,让读者更加接近李白。
五、结语
与其他白话文相比较,古诗词的翻译更为复杂多变,译者要反复推敲原文、斟酌译文,把握诗词神韵。在翻译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对许渊冲先生和孙大雨先生译文进行了实例分析,在翻译过程中二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在语言维度,许渊冲先生重视古诗词内在逻辑;在文化维度,孙大雨先生注重文化的再现以及背后的深刻含义;在交际维度,许采用增译的翻译方法挖掘诗词所包含的感情,孙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给译语读者再现原文情景;由此可见,二者译文各有千秋。此外,二位译者对于我以后进行翻译实践产生深刻启发:翻译文章时,要紧抓源语和译语的语言、文化和交际构成的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平衡。
同时,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生态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工作者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只有处理好源语文化生态系统和译语文化生态系统,才能使译语读者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中国声音响彻世界!
参考文献:
[1]杜菁锋.《将进酒》的独特魅力与其修辞文本建构[J].名作欣赏,2020,(23):112-114.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02):5-9.
[4]张惠民.李白诗歌用典英译刍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7):21-24.
[5]赵娟.唐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学研究[J].海外英语,2022,(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