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课“三动”设计与实施模式探索

2023-07-19 01:30文国香唐添翼肖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三动课程评价模式

文国香 唐添翼 肖波

摘要:针对心理课实施中常见的“知行不一”“动而无获”“课堂无心理味”等现象,提出了“意动—情动—行动”的心理课设计与实施模式(简称“三动”模式)。“意动”:调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情动”: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行动”:即时演练与反馈,使学生一课一得。该模式在多所中学的心理课堂上进行推广和实践,提升了心理课堂的活力与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三动”模式;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1-0024-03

一、引言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和《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等文件的落实,“不断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成为广大心理工作者的关注重点。

目前,由于心理教师师资缺口大,大部分学校都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任心理工作,他们大都缺乏心理学专业基础和心理课教学的经验,而刚毕业的年轻心理教师尚难以担起心理课的重任。

当前,心理课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许多心理教师不知道如何“上手”,即不知道如何选定主题,如何设计出具有心理味的课。(2)当前心理课堂模式广泛应用柯里1982年提出的“团体发展四阶段理论”(导入阶段、转换阶段、工作阶段、结束阶段),突出了心理课的团体辅导属性,而忽视了课堂属性,导致课堂结构不明晰。(3)一些心理课重活动、重认知,轻行为改变,把能力和行为目标的落实放到课后去做,而多数学生由于学业压力忽视心理课的课后作业,难以通过心理课实现真实、外显于行为的成长。

面对这一现状,本研究以七、八年级及高一年级的心理课为试点,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经验萃取、反思调整,确立了中学心理课“意动—情动—行动”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简称“三动”模式)。

二、“三动”模式的理念解析

本模式的提出主要基于心理课的实际教学困境,如“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真实情感的调动,课堂探讨流于形式,体验浮于表面”、“知行不一”及“道理讲得清楚,但教学目标难以落地”。

如何通过心理课真正使学生实现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变?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结合态度的三个维度因素——认知成分(个体对相应主题所持有的具有评价意义的观念)、情感成分(随认知成分产生的相应情绪或情感体验)和行为成分(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映的行为准备状态,即意图而非实际的行为),构建了心理课“意动—情动—行动”模式。即心理课首先应当调动起学生对课程主题的内在学习动机;之后,聚焦课堂唤起的真实情绪与情感,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建立起新的体验与评价;最后,引导学生在课堂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行动演练,落实行为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三动”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动”模式的框架详见表1。

(一)“意动”:调动内在学习动机

在心理课的导入阶段,常见的设计是以暖身游戏作为导入,在游戏中让学生活动身体和大脑,并以案例、故事等方式导入主题,调动学生对主题的内在学习动机。“意动”环节约5~10分钟,教师通过短视频等生动的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故事,或运用与主题关联的游戏,联系学生实际,唤起学生对于课堂主题的真实疑惑、好奇,激起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机。

为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不建议使用与主题无关的“纯暖身游戏”,或者由教师开门见山介绍主题,直接开始主体活动。以我校部分心理活动课为例,我们调整了原有的“暖身+问题导入”或直接开门见山进入主题的方式后,课堂动力有了明显变化。详见表2。

以“情绪觉察”一课为例,最初的导入是使用经典游戏“石头剪刀布”,改变游戏规则后要求学生“输则哭,赢则笑”。学生现场参与度较高,气氛活跃。在游戏分享中,教师引导学生觉察自己搭档的真实情绪,提出“即使在掩饰之下,真实的情绪也会通过诸多线索流露出来”的观点,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觉察情绪的线索的探寻。

(二)“情动”:唤起真情实感

皮亚杰认为,任何学习都是从情境开始的,心理课因其体验性、活动性、发展性的特点,更注重在情境中的真实体验与学习应用。

因此,在“情动”阶段,教师应当围绕课堂目标设计活动,可以用案例、心理剧等设置合作探究的情境,唤起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其感受到问题解决前后的差异,引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之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在人际交互中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做善于倾听的人”一课为例,在“听见内容”、“听见情绪”和“听见需求”逐层递进的环节中,教师“一案到底”,设计了情景剧、听情绪练习、故事续编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倾听的不同层次带来的体验差异,提升深度倾听的认知及能力。真实的情感体验为认知和能力目标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三)“行动”:即时演练与反馈

作为非考试科目,心理课堂的效果落实不被重视,教师往往更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认知、情感目标的达成,将能力目标的提升寄托于学生的自觉或课后作业。从调研情况来看,出于多种原因,学生对心理课作业的完成率很低。一些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纸上谈兵,还停留在认知层面。

基于上述情况,“三动”模式将心理课行为目标的落实放在课堂上完成,课后作业也尽量不布置纸笔练习,多让学生做拓展行动。在“三动”模式教学课堂中,教师一般用最后10~15分鐘通过设置应用的情景或团队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现场演练,教师及其他学生给予及时反馈,促进行为再调整;或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途径进行再思考。

例如,在“财经素养”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行动环节运用自己本课所学,现场制定个人财务规划,将个人财务划分为日常花费、梦想储蓄和增值基金三部分,学生可以聚焦任意一点进行行动思考,并以雕塑的方式加以呈现。又如,在“情绪觉察”一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现场觉察一位同学的情绪,并作出分析,给出反馈。以上这些设计都落实了“一课一得”的理念,向课堂要成果。

四、围绕“三动”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

“意动—情动—行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模式,旨在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从内在动机、情感、认知到外在行为的变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对心理课评教工具的研究和听评课研讨,提出了聚焦学生反应和教师综合素养的心理课评价工具,主要包括意动、情动、行动、教师综合素养四个维度。详见表3。

五、结语

经过两年多的应用探索,“三动”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较好地解决了心理课中“知行不一,课堂缺乏真实体验”等常见问题。

“三动”模式聚焦于学生的真实体验,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在活动中聚焦“意动”和“情动”,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并为行动产生设置情境、预留时间,对于课堂目标进行现场落实,提升了心理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樊富珉. 团体心理咨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钟志农.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3]林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评价标准探析——基于南京市心理优质课评选的实践探索[J]. 江苏教育,2019(64):9-14.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三动课程评价模式
巧用“三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探究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三动”,生成词语教学的精彩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催发智慧的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