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2023-07-19 15:20刘靖雯崔凤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刘靖雯 崔凤英

摘要:随着离婚率的增长,农村的离异家庭儿童数量逐年增长,父母离异导致他们安全感缺失,引发了情绪障碍和问题行为。家校支持在农村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分析了农村离异家庭儿童面临的教育困境及出现的心理问题,探讨了家校支持对农村离异家庭儿童的影响,并基于家校支持视角提出教育建议。

关键词:农村离异家庭儿童;家庭支持;学校支持;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1-0070-02

不断增长的离婚率导致我国单亲家庭比重逐年递增。根据新华网的数据,我国离异单亲家庭儿童数量近年来有明显增长,全国约有两千万14岁以下的单亲家庭儿童在单亲父亲或母亲的抚养下长大,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以每年50万至60万的人数在增加[1]。父母离异的现象如今在农村也很普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2]。本文重点分析了农村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困境及心理健康问题,并从家庭支持视角给出教育建议。

一、父母离异对农村儿童的影响

儿童阶段对个体一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等因素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致使他们产生了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一)学习习惯不良,厌学

首先,大多数农村离异家庭儿童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儿童的监护人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与家禽养殖,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收入微薄。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单亲母亲(父亲)会在农活上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法在学业方面及时给予兒童帮助。

其次,农村的单亲母亲(父亲)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度不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一些单亲母亲(父亲)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一味迁就和纵容,在其出现不良学习行为时,如磨蹭、拖沓、懒散、走神等,未及时纠正,导致孩子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差,学习成绩下滑,逐渐滋生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3]。

(二)情感障碍

父母双方在离异前争吵,甚至发生肢体冲突,会使儿童接收负性情感较多,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逆反、猜疑、恐惧、焦虑、抑郁等。父母离异后,经常会因为抚养费等问题起冲突,个别家长甚至视孩子为累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儿童,会选择忽视或逃避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情感障碍。

(三)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农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村民将离婚视作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影响下,儿童在面对父母离异时极易产生自卑情绪,甚至认为是自己导致的父母离异,缺乏安全感,经常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无法客观评价自己,习惯自我否定,自我效能感低。

(四)社会性发展不良

原有家庭结构的解体、父母一方功能角色的缺失,影响着农村离异家庭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人际信任、同伴交往、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方面:交往兴趣偏低,与他人交往时消极被动;极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二、家校支持对农村离异家庭儿童的影响

社会支持指个体在其所属社会关系中感受到的爱、关心及尊重,即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研究证实了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此外,生态系统理论指出,家庭、学校等直接作用于儿童青少年的微观系统对其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的影响最大。

(一)家庭支持

广义的家庭支持指当个体面临压力困境时,与个体相关的所有亲属提供的支持。狭义的家庭支持指父母的支持。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归属的需要[4]。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够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增强儿童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感。家庭支持差的儿童,由于归属和爱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会出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不一致的情况。归属感的缺乏使农村离异家庭儿童对未来的家庭生活充满恐惧与不安,对学习缺乏热情,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学校支持

学校支持是个体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以及参加学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等。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是正向的。教师支持与学校支持是满足儿童自尊需要的支持,能够减轻儿童的孤独感与焦虑感,有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个性与道德品质,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而教师忽略与同伴拒绝会增加儿童的孤独感与不安感,使儿童对学校形成消极的情感态度。部分农村离异家庭儿童情感闭锁,习惯消极地评估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特征,不主动给予别人支持与帮助,也不善于感知他人给予的支持与帮助,由此导致缺乏学校支持。缺乏学校支持会让他们以更消极的态度面对压力事件。

三、教育建议

(一)家庭层面

首先,父母应加强对儿童的情感关怀。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会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亲或者母亲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在婚姻关系破裂后,应尽快调整好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以后的生活。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要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父母离异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逐步减轻父母离异的消极影响;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在一起生活了,但对他的爱并没有消失。

其次,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同非抚养方的交往,为孩子提供双性别的成长环境;放下心中的怨恨,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数落对方的不是,给孩子的成长创设一个有爱的环境。

(二)学校层面

1.加强学校支持。(1)要了解各个班级中离异家庭儿童的人数及其家庭具体情况,为这些儿童建立心理及行为档案,做到“一生一档”,对口帮扶。(2)加强对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他们调节情绪的能力。(3)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心理辅导讲座,向学生、教师及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4)组建兴趣小组,加强对儿童兴趣爱好的培养。(5)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儿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2.加强教师支持。班主任:(1)详细了解班级里离异家庭儿童的基本情况,多关注他们平时的行为表现及心理状态,出现问题及时与心理教师、家长沟通,加强家校联系和心理帮扶,预防恶性事件发生。(2)营造温暖、和谐、有爱的班级氛围,号召其他学生关心、帮助离异家庭儿童。(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鼓励离异家庭儿童参加,给他们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撕去他们身上的污名化标签,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学科教师:(1)组建一帮一学习小组,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去帮助成绩较差的离异家庭儿童。(2)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在他们学习有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李佳奇. 优势视角下单亲家庭困境儿童抗逆力提升的小组介入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1.

[2]邓沙沙. 个案工作介入农村离异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研究[D]. 井冈山:井冈山大学,2019.

[3]张榆. 农村离异家庭儿童厌学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4]钢照日格,段兴华. 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综合教育研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171-173.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