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彦林 黄秀萍 张博
〔内容提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他的共产主义思想首次进行系统全面的阐释。其中,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向自己本质的复归和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三重维度,也是其整体结构的三个逻辑环节,同时表达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所蕴含和展示的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价值诉求及跨时代意义。今天,深入解读和深刻理解这部经典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秉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提升“驾驭资本”的实践本领、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坚定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共产主义信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具有重要的思想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私有财产;人的本质;共产主义;现实启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全面阐述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经典之作。《手稿》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作为切入点,以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下的经济事实的考察和批判为突破点,解析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以及二者之间的复杂关联,揭露私有财产制度下,人与其自身和外在事物(他人、社会和自然)发生异化的表现和根源。共产主义的根本点是扬弃私有财产、消解劳动异化,使人以全面的方式完全地占有自己的本质,由此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关系和解,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全面发展。
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既是《手稿》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构成的三个逻辑环节,又是其内在有机关联的三重维度。
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起因于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考察和批驳,马克思明确:“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在马克思看来,对于构建共产主义而言,私有财产制度的现实存在,既是批判、否定的对象,又具有继承、肯定的价值,对私有财产采取“积极扬弃”的辩证态度。
1.私有财产导致人的劳动发生异化
“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劳动本应是人自由自觉的行为,是实现人的个人需求和自我价值的形式。但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的劳动既不自由也不自觉,处于异化状态。首先,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是异化的。“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物不但不属于自己,反而反过来否定自己、压迫自己。工人越努力做工,在劳动中付出的时间和力量越多,工人自身就越低廉。工人生产的东西越多,反过来欺压他的异化对象就越多,力量就越大,工人的生活就越穷困潦倒,其内心世界就越贫乏。其次,人与其生产行为相异化。工人与其劳动成果(产品)之间的异化只是结果,其因由在于工人的劳动行为也发生了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工人的本质的自由呈现。一方面,劳动具有异己性,工人丧失了对自己劳动行为的主导力和自决权,在麻木的劳动中,工人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和喜悦的存在,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一旦肉体的或外在的强迫暂时静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只有在劳动之外,工人才能呼吸舒畅。另一方面,劳动具有外在性。也就是说,这种压抑的冰冷的劳动不是工人真正需要的,也从未完全的属于他,而是专属于别人,在这样的劳动中,工人渐渐丢失了自身。再次,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但是工人与劳动产品以及自身的劳动行为发生异化后,也致使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自由自在的活动沦为“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无论是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都同人相对立,变成了“异己的本质”。最后,人与人相异化。“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当人与自身发生异化时,人与他人的关系必然也发生异化。异化劳动使每个人都从“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社会被动分为有产和无产、富有和贫穷两个等级,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冷冰冰的利益和无偿占有。马克思看到异化劳动给工人带来的严重影响,清醒地意识到私有制导致的劳动异化与人的本质及人类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因此,马克思设想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构建一个没有异化劳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悖论、矛盾的新社会——共产主义,彻底脱离物对人的羁绊和人对人的奴役。
2.对待私有财产的正确态度是“扬弃”
马克思自始至终都站在辩证客观的立场上对待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尽管劳动的异化根源在于私有财产,但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下,异化劳动催生了大工业并获取迅速的发展,创造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丰富的物质生产力,从这一点来看,无疑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进步。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通过私有财产……正在生成的社会发现这种形成所需的全部材料”。因此,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生产力为人的解放及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准备的意义上看,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积极运动的延续和向前发展的产物,彼此之间不是完全断裂的关系,而具有连续性,异化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必要形式。在《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空想的、粗陋的共产主义学说进行解析和驳斥,更加讲明其对待私有财产制度的辩证态度。近代早期一些思想家也观察到私有财产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曾对私有财产制度进行过猛烈批判。例如粗陋的共产主义,他们把对物质的直接占据理解为人的存在的终极目的,坚决反对社会物质财富被资本家所独占,主张把私有财产普遍化。马克思讽刺这种主张是以“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不过是想通过平均主义来掩盖私有财产下滋生出来的贪欲和忌妒,工人这个规定不但没有取消,反而强行施加在所有人身上,这是对人的本性和一切文化、文明世界的背離。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粗陋共产主义“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并且暴露出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相对于这些形形色色的早期共产主义者来说,马克思的科学之处在于既看到私有财产的不堪一面,也看到其积极可取的一面。是以“积极扬弃”的态度对待私有财产,既要求消除私有财产给人带来的压迫和异化,又肯定发达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在人类文明史中作出的积极贡献。
二、共产主义是人向自己本质的复归
马克思在《手稿》中阐明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通过人”,阐明共产主义不是单纯的局限于对私有财产这种“物化”的积极扬弃,更是对被“物化”表象所遮掩的已经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的扬弃,使人的本质得以复归于人自身。也就是说,对私有财产开展积极扬弃、全面复归人的本质的主体是完整且独立的人。所谓“为了人”,阐明共产主义决非单一的占据物(物质资料),而是为了使人从异化劳动和资本奴役的非人的生存狀态中解脱出来。总之,在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既是手段(“通过人”)又是目的(“为了人”),人的本质复归体现人作为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1.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马克思从人和动物在生命活动的性质及特点上区隔的视角,探查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丧失间的因果关联。马克思认为,动物本身和它进行的生命活动之间没有区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人所进行的生命活动是人自身的意志和意识的体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直接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也就是说,人的生活对人来讲本应是对象性的存在,人从事的活动本应是自由自愿的,人本应是通过劳动来确证自我存在和自我价值的,但异化劳动把这种理所应当的关系颠倒过来,迫使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把人的生存目的(人的本质的实现)异化为生存的手段,正是在批判这种手段和目的相互翻转的意义上,马克思尖锐指出,“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而片面”,湮灭了人的本质的自主性和丰富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
共产主义致力于使人从狭隘的私有制中解脱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总体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首先,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彻底摆脱动物般的片面生产,实现其生命活动对于社会、他人和自然界的价值,彻底否弃利己主义性质。其次,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生产是其生命价值和自我需要的直接表达。不再和动物一样,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人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能进行“真正的生产”,彻底摆脱物的统治和支配。最后,共产主义条件下,人能够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不像动物那样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思考、完成活动,而是尽情释放人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使人按照美的眼光、遵循美的规律去生产和创造。
2.共产主义是向自身、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在《手稿》中,人始终是马克思剖析私有制和建构共产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马克思理解的人和费尔巴哈理解的“抽象的人”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思路阐释人的社会性,是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的超越。马克思理解的人不是单一的、抽象的,而是处于各种现实关系中的生动的、完整的人。“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人才不会丧失自己。人是通过实践运动去改造客观世界,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无论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还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都离不开社会。因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为人实现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活要素,由此可见,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特征。然而,在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其生活由“充实的无沦为绝对的无”,人的社会性也随之丧失。
共产主义致力于还原人的劳动原本的属性,使人的身体、一切感觉和特性得到解放,实现人向自身、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首先,共产主义笃定人是社会存在物。明确人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材料以及使用的语言皆来自于社会。从客体上,使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从主体上,真正使“眼睛成为人的眼睛”,即以社会的形式成为社会的器官。其次,共产主义把人与人的关系放在社会中考察。马克思认为,人和世界上任何一种人产生的关联和进行的往来,都离不开社会并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不仅在社会中生产自己,也在社会中生产着别人。即使人的某个活动或享受不是与他人共同进行的,这也不代表人脱离社会。最后,共产主义不把社会当作抽象物同个体相对立。明确人的个体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对立关系,重新树立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实现作为特殊个体的人和作为总体的人的相统一。
3.共产主义是保留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复归
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共产主义决不是返回到非自然的、不发达的简单状态去的贫困。”相对于私有制来说,共产主义不是倒退到私有制之前的不发达状态,而应是更进步、更发达、更高级的人类社会形态。另一方面,共产主义不是乌托邦,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共产主义的实现也不可能是“平地起高楼”,它与之前人类发展各阶段之间是承续关系。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要留取以往人类社会发展形成的一切积极成果,当然也包括私有财产制度的文明果实。这正是共产主义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不是采取完全抛弃而是秉持“积极的扬弃”态度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理由。应因这一“理由”,马克思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对资本主义大工业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人学价值给予充分肯定,首先肯定发达的资本主义大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奠定了——以异化的方式——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赞美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在马克思看来,工业与自然科学的合体及其生成的巨大物质力量,不仅是人必不可少的无机身体,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同时也为人的解放打下触手可及的物质财富基础,展开了一幅真切并诱人的现实生活愿景。对人类“全部财富”的承继与留取表明,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辩证超越:一方面,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否定是积极的,明确共产主义不是单纯地在“批判”和“消灭”的意义上消极地对待私有财产,而是保留其创造的全部积极成果。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是以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事物取代资本主义,从根本上摒弃私有财产对独立人的束缚,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发展开创更加雄伟、光辉的道路。
三、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
在《手稿》中,无论是异化劳动的扬弃,还是人类本质复归的诉求,抑或是自然和谐的向往,其理论和实践上的最终归宿则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剔除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间的对立、异化,完成了三者的高度统一。所谓“完成了的”就是“彻底的”“完全的”“全部实现了的”的意思。人彻底解放,彻底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完全实现人之为人的理想的、和谐(和解)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
1.共产主义是人与人的和解
在私有财产的驱动下,生产是功利和自私的,更直白地说,生产是为了直接占有和交换。人失去自主表现自己生命的机会,导致人感受不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产品被别人使用和享受时的快乐,无论产品是否被使用、被谁使用,都体会不到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和谐与温情。在异化的社会制度中,每一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与人之间只是通过以货币为中介的商品交换来取得联系,如同私有者同私有者间进行的交易,这种关系没有亲密和平等可言。共产主义要彻底摆脱人与人的这种畸形关系,首先,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不再是“统治”和“依附”的关系。每个人进行生产活动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享受”,谁都不再是他人的附属品,不受他人支配,彻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物化”关系,重新拥有和享受自己生命的意义。其次,共产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不仅生产了自己,也生产了他人,彼此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合作,以对方存在为基础进行自由自觉的社会生产活动,服务自己和他人。共产主义不仅使每个人发展为有修养的现实的人,同时,也成为能够在实际中“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最后,共产主义条件下,消除了私有财产形成的人与人之间——富有和贫穷的对抗关系,消除以往存在的社会不公与贫富两极分化状况。“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不再仅仅表现出赤裸裸的利益,摆脱零和博弈、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实现“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2.共产主义是人与社会的和解
人的内在本质的表现和丰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对象的所属性质。私有财产条件下,社会中充斥着金钱和利益,人虽现实地存在着,但却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思想和精神是空虚的;人虽能看到社会财富现实地增加了,但人的本质与特征却依然得不到自我确证。资本家占据了社会的生产资料,而工人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领取微薄工资勉强维持生存,完全享受不到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生活乐趣。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人是异化的存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敌对和冷漠的,平等和自由对人来说更是遥不可及。共产主义要克服私有制度的分化与不公,消除人与社会间的异化,使之达成和解。在马克思的视域中,首先,共产主义是自由的。人与社会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解除敌对状态,人彻底告别作为社会积累物质财富的工具,不再是“片面的享受”,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独立思考的人主宰自己的劳动和生命。其次,共产主义是平等的。平等是“共产主义的政治的论据。”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各项权益。但是,马克思阐述的“平等”不同于蒲鲁东的“工资平等”,不是把社会理解为“抽象的资本家”,而是使社会彻底从“奴役制解放出来”,使人和劳动“获得人的身份和尊严”,人人平等,彼此尊重。最后,共产主义是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彻底告别“对人的蔑视”“狂妄放肆”。不允许“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俘获物。”公正的社会环境禁止任意践踏维持人的生活所需的一切权利。共产主义社会公正地守护每个人的价值和权益,使人不再被视为“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进而提升人的平等感和自由度。
3.共产主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解
自然主义强调自然是世界真正的主体,先于人而存在,对人具有决定作用,但忽视了人是历史的主体这一历史事实;人道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真正主人,突出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但忽视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的客观事实。社会化大生产以前,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不足,导致人类对自然界知之甚少,对自然界充满恐惧,处在被动状态,顺从、依附于自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人的本质的异化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产生隔阂,出现异化,开始有了主客之别。为了资本的不断积累和无节制的物质利益追逐,人类开始疯狂掠夺自然,资源日益耗竭,环境日渐恶化。人类把自然界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以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消失殆盡,自然界沦为人操控、改造、消耗的对象。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扭曲的表现和结果,同时,在私有财产的驱动下,致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走向敌对。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都未能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框架中,人与自然必定是分离甚至是对立的。着眼于共产主义理想视域中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突破以往哲学在此问题上的局限,系统阐述了人的自然性和自然的人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自然化人。即“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界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自然界为人在肉体上保持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自然产品,主要以食物、衣着和房屋等形式表现出来。自然界也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动植物、阳光、空气等自然元素作为“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供人类享用和欣赏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人化自然。即自然具有属人的性质和特点,反映了“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现实的自然界”“人本学的自然界”。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改造和创新无机界。在一定意义上,自然界是人的代表作品,自然界的价值由人来赋予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由此可见,从本体意义上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自然的实然性规定了人的受动性;从价值意义上看,人赋予自然以价值和意义,人的能动性规定了自然的应然性。这表明共产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上实现自然化人和人化自然的双重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关系上本体论与价值论的统一,确证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些恰恰是共产主义主张和诉求的人与自然和解题中应有之义。
四、现实启示
《手稿》之后的人类社会历史,经历着世纪更迭、岁月轮回的巨大变迁,但马克思在《手稿》中阐释的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经过一百多年激烈的思想交锋与严苛的实践考验的淬炼,越发展现出顽强旺盛的生命活力以及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感召力,依然是现时代社会发展的终极性价值诉求和人类进步正确方向的科学指南。今天,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现实目标而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事业征程中,《手稿》中以“三重维度”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思想蕴涵的价值理念和科学精神,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1.向人的本质的复归指导我们必须秉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向人的本质复归的精神实质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主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表述为“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在马克思的视域中,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本质,其实质在于自由,而自由的实质在于劳动自由,“自由”是以人的“现实劳动”为基础,而“劳动”的主体是劳动者即工人。只有人能够自由进行劳动并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人才成为真正自由自主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手稿》中,马克思阐述了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消灭剥削和掠夺,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从《手稿》中的“通过人”和“为了人”到《宣言》中的“每个人”和“一切人”,其价值精粹就是今天作为中国共产党恪守不渝的初心——“人民至上”。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复归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在新时代的新诠释、新实践。所以,要坚定不渝地践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的幸福富裕作为“国之大者”,把人民群众看作最坚实的依靠和最强大的底气,将人民民主落到实处。积极凝聚民心、广泛汇集民智,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内生力量,既是我们党的立党初心和执政始基,也是我们党百年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极其宝贵的实践经验。
2.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要求我们必须学会“驾驭资本”
在对《手稿》的研读中可见,马克思对待私有财产——劳动和资本——的态度,不是彻底否弃、消灭,而是辩证地否定。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客体本质。也就是说,在客体的意义上,私有财产的本质是资本,这意味着,对私有财产的辩证态度就是对资本的辩证态度。《手稿》中马克思客观、辩证地看待资本,基于对资本双重社会功能——既能“作恶”(负面作用)也可“行善”(正面价值)的深刻洞察。
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特性,无论何种社会条件只要存在资本,其逐利本性就不会泯灭。在市场经济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社会中,资本不仅不能被消灭,而且对社会经济活动及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正因如此,资本成为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决定生产要素配置状况的重要力量,反映市场运行是否合理、可控的重要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取决于特定的社会条件,资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命运。也就是说,资本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中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是相对立的,资本不是服务于劳动,而是异化为劳动的目的,充当资产阶级剥削劳动者的工具和手段。马克思在《手稿》中系统闡述了私有制导致资本和劳动间关系从统一走向分离,致使二者之间相互对立。资本支配、统治着劳动及其产品,导致劳动异化了,资本也主宰了社会的分配,导致人和社会也异化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相统一是二者关系的基本面。这样的社会制度能够使资本和劳动“祛魅”,避免资本和劳动间发生异化,使得资本重新复归为生产的条件和手段,发挥其“行善”功能,表现出“文明面”,资本和劳动融洽配合,协力服务于经济繁盛和社会和谐。
为此,我们需当学会“驾驭资本”。社会制度虽不能更改资本的秉性,但可以把控资本的发展航向以及发挥作用的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于能够驾驭(不是消灭)资本,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也能全力规避其负面影响,避免资本逐利和扩张导致的剥削和贫富分化。将其引导到为劳动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创造社会财富服务的正确轨道上。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资本服务人民、造福社会的价值。
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提醒我们必须追求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众所周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主题是人的解放,《手稿》中人与自然和解的思想表明,人的解放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即人从自然界的主宰下解放出来,同时自然界也从人的操纵下解放出来。人化自然与自然化人圆融统一,实现和解。
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视域中,人与自然的和解,既是人与自然否定之否定关系的逻辑结论,又必然是人与自然实体关系运动——本然(人被动的顺应于自然)——实然(人能动的作用于自然)——应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结果。在马克思看来,客观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彼此之间相互生成,相互成全,即两者具有同一性。从客观上看,人类不能否认或无视自然界相对于人的客观性和优先性。人的生命与生活的持续、生产实践活动的进行都需要自然提供“原材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无论人的智商多高、能动性多强,但终归要受制于自然界及自然规律。从主观上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必须摆正自己的角色和位置。自然界相对于人的客观性和优先性规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绝不是单一且片面的主体与客体、改造与被改造、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因此,必须从人在与自然关系中从主体→主人→主宰、人相对于自然从依赖→征服→战胜的价值观念和思维路向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建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符合时代需要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思维方式。
如果说一个世纪之前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解还是一种作为理想、希冀的应然情景,那么今天,它对于正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全力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人而言,已然作为一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课题而成为极其重要且需迫切解决的现实任务。正是在此意义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为载体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标示人类的文明和价值既体现在人对自然的改造和胜利,也体现在人对自然的尊敬、爱护,更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互助互利和共赢。同时,时刻警示人类文明新进步既不允许人类再以“自然的主人”自居,也不允许追求以牺牲自然生态为代价的“片面发展”,更不允许人为制造的生态灾难再次发生。积极树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意识,在实践中真正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经济社会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4.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指引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通常,人们更多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理论、运动和制度的“三位一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不过,解读《手稿》会发现,共产主义在马克思那里,既是“革命运动”,更是一种深邃高远的价值理想,即“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凸显了共产主义的信仰维度。
对共产主义的惯常理解,尤其是舍弃信仰的维度而把共产主义主要当作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的理解,很容易使人们产生共产主义遥不可及的感觉进而滋生怀疑,导致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甚至缺失。依循马克思的理路,人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使命职责和价值导向,而人的本质正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所以,共产主义信仰的本质就是对自由的信仰和追求。正是在此意义上,共产主义不仅是我们期望建立的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不懈奋斗的实际运动,也是不断激励我们始终朝向自由(自由王国)的一种价值目标和方向。
需要指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孤立、分裂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而是两者的融合互通。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是纯粹的道德乌托邦,而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统一的科学理想和信仰。正因此,马克思说“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同时,基于对科学理想和信仰的确证,马克思在《手稿》中阐释共产主义思想、精神的末段不忘提醒人们,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人类对美满社会制度的一种憧憬、对自由的一种热望,为未来理想社会形态建构奠定思想根基与提供实践原则。然而,共产主义决不预示着人类社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无瑕状态,更不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宿命,而是下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是真正人类社会的开启。
总之,只有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科学信仰,才能真正在思想观念上抵制以致消除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种种误解和曲解,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用共产主义科学信仰引导、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踔厉奋发、昂首前行。
(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