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晓燕
〔内容提要〕农村计生家庭指农村地区只有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儿的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独子养老时代将至,经济水平低、保障水平低、抗风险能力低的“三低”现状使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尤为凸显,其养老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社会问题,政府理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在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付能力的基础上予以帮助,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该文从政府视角出发,基于皖北地区农村发展现状和问题,探索政府推动家庭、政府、基层自治组织、养老机构等共同发力,解决农村计生家庭养老问题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计生家庭;家庭养老;机构养老
随着我国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让老人老有所依成为当前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计生家庭面临着经济和人力上的双重压力。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薄弱,养老机构服务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都使得农村计生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为未来社会的焦点、难点问题。本文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农村计生家庭的养老方式选择、服务需求、满意度等,总结当前F市农村地区两种不同的养老方式的优缺点,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探索适宜F市农村计生家庭实际情况的养老解决途径。
一、农村计生家庭的养老现状和成效
(一)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工作
F市高度重视老年人服务工作,先后制发《F市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实施方案》《F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致力于推动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为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完善社会优待,创造老年人宜居环境提供了重要支持。目前,全市共4.95万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其中生活不能自理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5%。
(二)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F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政策、资金、项目、投入不断向农村倾斜。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新建了一批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2022年为例,F市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139元;对于一个子女、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的家庭每人每年960元;为计划生育家庭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费350元;全面建立了80周岁老年人高龄津贴和低收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此外还有针对农村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等发放扶助金,为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人員发放扶助金等政策,初步形成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相结合的生活保障体系。
(四)养老服务机构显著增多
积极鼓励社会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在建设用地、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养老机构也成为了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机构不仅能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同龄交际圈等,部分机构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养一体化服务。截至2022年10月,F市运营中的养老机构总数达319家、床位4.9万张;全市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总面积达到25.07万平米;医养结合机构达到23家,护理型床位总数达到2.51万张,占比达到51.2%。
二、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养老需求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F市全市常住人口为82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比58%;年龄中位数从1990年的22.7岁,跃升至2020年的35.1岁,老年抚养系数达到22.3%;全市共277.87万户家庭,其中一人户家庭29.36万户,占家庭规模的10.57%。
2022年度,F市YQ区领取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的人数为1734人,该区常住人口约为60万人,占总人口的0.29%;以YQ区S镇为例,S镇截至2022年度共有60岁以上农村户籍老年人7501人,其中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数据为130人,占农村老年人总数的1.73%。据此可以推断,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在F市总人口中占比较小。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我们深入走访了197位农村计生家庭的老年人,其中9位全失能,79位半失能,109位正常人员;其中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为151人,占总数的76.6%。
从服务需求来看,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的需求倾向于多元化(见表1)。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农村计生家庭老人最担忧的是医疗护理、起居照顾、餐饮等生活基本需求。通过个别访谈发现,多数计生家庭老年人非常担心生病、失能后的医疗护理问题,觉得一个子女负担太重,无法长期担负医疗护理工作;其次是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精神需求,部分独子老人觉得一个子女太少了,觉得孤独、无人陪伴。对于健康疗养、休闲购物等需求,经过访谈发现,农村老人受经济条件限制和长期消费习惯的影响,对于上述两项需求较少。
F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F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较为传统,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在居住方式方面,70%的老年人选择自己居住或与老伴居住,17%的老年人选择与子女一起居住,仅有13%的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居住。从调查结果上看,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是当前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养老选择的最主要的两种方式。
三、F市农村计生家庭两种养老模式的特点及问题
(一)家庭养老的特点及问题
家庭养老是指以家庭为主体,由家庭成员承担养老的绝大多数职责与义务。长期以来,家庭一直处于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核心地位,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家庭养老具有天然的血缘基础和情感基础,家庭成员配偶间、代际间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具有长期性、抗风险性等特点。有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养老满意的比例占到79.8%,不满意的仅为0.7%,是当前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的首选,但通过数据分析和走访调查来看,居家养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
1.经济供养能力不足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F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56元,期内人均现金支出13816.3元;F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为每人139元/月,远远不能满足个人生活需求。农村家庭除去日常开销后,人均储蓄率严重不足,农村计生家庭养老上的经济脆弱性尤为显现。
2.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F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年外出务工人员约300万人,其中较大比例为农民工,收入水平较低,在外地落户、购房能力较弱,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尤为突出,所谓居家养老往往是尚有生活能力的老年人帮忙照看孙子、孙女,而并不能提供切实的养老服务。多数家庭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是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家庭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医疗、康复、教育、文娱等综合化服务,老人独居现象在F市农村地区较为普遍,使得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不同程度地加大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导致老年生活枯燥无味。
3.子女较重的养老负担
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演变,“421”家庭结构及未来可能的“8421”家庭结构逐渐出现在农村地区,独生子女夫妻要承担工作上的压力、照料孩子的压力,还要承担照顾4位老年人的压力,其婚姻家庭、事业上必然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据2017年的某篇报道:“J市某27岁男青年,为照料瘫痪父母辞职、离婚、再辞职”,其举动固然暖心,但也客观上反映了农村独生子女在照料老人时往往面临着事業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4.家庭养老理念的代际分歧
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发展以及西方家庭观念的冲击,部分年轻人摒弃了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使得部分农村地区“尊老、敬老、养老”传统文化式微;随着老年人收入逐渐减少,经济地位不断下滑,使得农村老年人在家庭养老问题上的话语权不足;农村地区群众普遍法治意识淡薄、老年人维权意识不足,在法律层面、社会层面对于农村子女赡养问题的约束力较差,只能依靠情感基础维系。以上均使得农村地区老年人在赡养问题上处于弱势地位。
(二)机构养老的特点及问题
机构养老是指通过专业化的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不仅能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为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健身场所、同龄交际圈等,部分机构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医养一体化服务,在服务专业性上更具优势。机构养老分为民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公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经过走访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认知的养老机构是指公办养老院、敬老院,而对于民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多数农村老人表示,收费太高,无力承担,公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成为农村计生家庭最重要的选择方向。通过调查走访情况来看,F市农村地区机构养老的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根据《养老机构设施设备基本配置规范》规定,养老机构应提供安全、便捷的适老化环境。但从走访的几家乡镇敬老院可以看出,基础设施老旧、适老化改造升级滞后等现状较为普遍,多数养老机构仅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很少考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慰藉等问题,部分机构的养老、医疗保障设施无法匹配现代化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
2.机构运行效率低下
根据数据统计,F市共有公办养老机构136所,占农村地区养老机构总数的79.8%。但由于公办养老机构主要运营资金依赖于政府,其经营理念滞后、服务优化动力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响应不足。以S镇为例,S镇共有农村户口老年人7501人,2所公办敬老院,敬老院的老人为140人,仅占总数的1.87%,其中绝大多数为“三无人员”“五保户”等经济困难型老人,公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对于一般农村家庭的老年人吸引力较低。
3.专业化护理人员匮乏
上海市养老机构的护理从业人数达12918人,与养老床位比为1:6.48,与国家标准相差5499人,其中女性占比91.2%,51岁及以上占比59.88%,初中学历及以下占比87.27%,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均处于不合理的状态,这一特点在欠发达的F市可能更加明显。相比之下,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上升路径不明等因素成为年轻人、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养老护理职业的重要因素。
4.老人选择意愿较低
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养儿防老”等观念深入人心,也使得居家养老成为农村家庭默认的养老选择。由于长期以来机构养老模式弊端的积累,管理不到位、服务质量较低、老人遭到不当对待的新闻屡见报端,导致农村地区老人对于机构养老观感较差,排斥心理尤为强烈。以访谈为例,老人W说:“都是不孝顺的子女把老年人往那送。”老人L说:“我有儿有女的,为啥要到敬老院去?”根据F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能够接受到养老机构养老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13%,而在养老观念更为传统的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低。
四、农村计生家庭养老的思路和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这些要求,与2021年实施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以及国务院出台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一起,为我们擘画了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蓝图。
(一)突出政府主导
一是积极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普惠养老项目建设,鼓励争创优质养老服务品牌,培育养老市场向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大对于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的补贴力度;二是加强乡村养老设施建设,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为农村地区养老设施建设提供绿色通道,通过PPP等模式加强农村老年食堂、农村购物派送网点、老年家政服务、老年人托养服务网点建设,积极解决老年人生活起居、照护、购物等服务需求,对于独居的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要指定网格员,每日沟通反馈相关需求;三是完善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套,结合乡村医疗室、门诊点等,不断扩充服务项目,持续提升康复、护理、医疗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为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四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支撑,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等方式,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养老机构就业,严格按照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加大对现有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服务水平。
(二)依托群众自治
农村互助养老是当前农村养老服务的有效补充,即使未来城乡养老服务实现均等化,互助养老仍会以新的形式存在。例如N镇的“邻里互助队”是以20户为一邻,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军人、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为邻长,负责网格内居民的疫情防控、信访、城乡居民两险征缴动员等工作。在现有条件下,针对外出务工的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可以拓展“邻里互助队”的职能作用,每日探视,观测老年人健康状况,向社区、子女反馈实际困难等,使得基层党支部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支持。
(三)拓展智慧养老
依靠信息化、智能化产品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积极探索“智能连接+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的新型养老模式。例如可以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实现对老年人的安全监控,实现外出务工人员与老年人的实时沟通以及实现对养老机构服务的服务管理和评价等功能;通过远程视频问诊解决农村地区医疗水平不高、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智能健康穿戴设备等方式,实时收集老年人的血氧、心率、生活作息规律等,实时掌握老年人健康状况;为农村计生家庭独居老年人安置“一键报警”等设备,实时联通社区、老年服务机构、医疗机构等,满足老年人实时的服務需求,解决农村计生家庭独居老年人遇到的突发问题。
(四)提高保障水平
一是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给付标准,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收入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二是推动农村土地等生产资料流转,通过土地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对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以增加财政补贴的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以农村土地、学校出租,道路、河流、荒废地等未确权集体土地拆迁等形成的集体资金为基础,建立储备金,支持农村集体建立老年人集体福利。四是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制定农村计生家庭升学、就业优先政策,鼓励农村计生家庭子女优先在本地就业。五是实施农村计生家庭失能老年人专项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不低于城镇低保标准。六是严格落实“独生子女护理假”制度,切实减轻其养老压力。
(五)开发金融工具
推动养老金融健康发展。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财税政策支持,鼓励购买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实现养老资产的不断积累和保值增值;大力拓展多元化的养老金融工具,培育品牌化、数字化的优质养老金融工具,不断增强城乡居民开展金融养老的意识和意愿;进一步夯实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为老年人实现更加体面的养老提供经济基础和养老服务保障,进一步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六)倡导孝亲文化
一是在农村地区广泛组织、引导农村计生家庭老年人参与围棋、观影、跳舞等娱乐文化活动,在部分农村地区试点筹建老年大学,进一步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失独家庭、养老困难家庭加大关怀力度,动员机关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等开展结对帮扶,建立健全农村计生家庭养老志愿服务项目,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三是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发挥好家庭在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中共阜阳市颍东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