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郑茗蕊 战秉政 李胜炜 戴书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是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產。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是当下我国文化传播面临的一大挑战。现代电影技术以独特的视听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径。文章通过阐述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特性,凸显其在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同时,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在全球传播中遇到的挑战。通过实例分析发现,现代电影技术不仅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出来,而且能够以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例如,电影特效技术可以使中国的传统场景和故事在大银幕上得以生动再现,电影剪辑手法可以将中国传统艺术的节奏和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电影音效可以将中国传统音乐和戏曲艺术传递给全球观众。尽管现代电影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如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电影技术进行创新表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理论阐述和实例分析,对现代电影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影视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现代电影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J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媒介,正在塑造人们对各种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本研究旨在为电影制作者提供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视角,同时希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和启示。
1 现代电影技术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1.1 现代电影技术的定义
在电影学语境下,现代电影技术被理解为一个包含各种复杂组件的系统[1],这些组件旨在从拍摄到后期制作,最后到放映,全方位优化和提升电影制作与传播效果。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一系列技术支撑,如高清摄像、无人机拍摄、非线性编辑、数字合成等,其能够提升电影制作效率,确保其精准性。在观影环节,数字和3D放映等技术能够为观众提供丰富的视听体验,创造新的电影形式。总之,现代电影技术是一种集多种先进工具和技术为一体的系统,正推动电影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1.2 现代电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的诞生(1890—1920年):这一时期是电影技术的初创时期,以黑白静默电影为主。在这一阶段,人们发明了摄影机和放映机,探索了电影的基本语法和叙事方式。
技术演进与电影的声音化(1920—1940年):在这一时期,电影开始加入声音,成为“有声电影”。同期,电影技术在拍摄、编辑、放映等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
彩色电影与宽屏格式(1950—1960年):彩色电影成为主流,宽屏格式开始流行,为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数字化时代的开端(1970—1980年):数字技术开始渗透到电影制作过程中,尤其在特效和音效处理方面应用广泛。电脑生成图像开始应用于电影,如1977年的《星球大战》。
全面数字化时代(1990年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电影制作的核心。非线性编辑、数字特效、数字音效、3D技术等广泛应用。例如,《阿凡达》就运用了3D技术和CGI技术。
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传播方式
2.1 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与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连续性强、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演变,涵盖了哲学、道德、艺术、习俗、科学等众多领域,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这一文化体系的特点包括:强调历史连续性,即无论是道教、佛教还是儒家思想,都在历史长河中融合、演变和发展;倡导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坚持社会人文主义,尊重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追求社会公正和公平;强调实用主义,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这些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2],为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视角。
2.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及面临的挑战
从电影学的角度观察,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以及数字化平台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途径[3]。电影和电视剧以其生动具象的叙事形式,现已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载体[4]。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文化差异和误解。中国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往往使外国民众难以理解其深层内涵[5]。
2.3 媒体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电影和电视剧作为视觉叙事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6-7]。其独特性在于,通过视听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塑造世界,进而展现并传播某一文化所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例如,中国的武侠片、历史剧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和历史故事传递给了全世界的观众[8]。
3 现代电影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3.1 应用实例
在电影发展进程中,现代技术无疑增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以下以几部具有代表性的电影为例,从专业角度深入分析现代电影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
电影《英雄》(见图1)运用了数字化特效和视觉符号化的策略,使中国武术和传统美学以高度视觉化的方式得以呈现。例如,在“琴剑合璧”这场戏中,导演张艺谋运用慢动作特效和曲线运动路径的拍摄手法,将剑和箭的轨迹以线条的形式展现出来,再结合琴声的节奏,形成了视觉与听觉的交互体验,从而让观众在感受武术招数的刚劲与华丽的同时,也理解了中国传统“以柔克刚”的武术哲学[9]。
《大鱼海棠》(见图2)这部原创动画电影中所运用的数字动画技术,赋予了中国神话传说生动活泼的形象[10]。电影在传统水墨画风基础上,结合现代动画技术,如流体动力学模拟,展示出流水、飘雪等自然现象的唯美画面,这种对自然的崇敬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技术的应用使中国的神话传说以极具感染力和美感的方式呈现,深深打动了观众。
电影《长城》(见图3)中,导演张艺谋运用了现代CGI技术,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数字化模型,使長城的宏大与壮丽得以近乎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例如在影片中,一座座长城烽火台的点燃,借助CG特效营造出壮观的场面,以此展现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同时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现代电影技术应用的影响和效果
现代电影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一方面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觉冲击力,如CGI、3D等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使古代中国的风光和战斗场面栩栩如生;另一方面,增强了电影叙事的表现性,如非线性编辑等手法可以更深层次地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历史传说,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4 现代电影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及策略
现代电影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产生了显著影响,如何在充分利用现代电影技术的同时,尊重并准确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11]。现代电影技术使电影制作在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新颖性时,忽视了对传统文化本质的忠实呈现。电影制作人要时刻保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避免将其作为简单的视觉元素或叙事工具。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电影不仅是视听艺术,也是文化的承载者[1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在电影中准确、深入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文化。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13],外国观众可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和深层含义产生误解,电影制作人需要在电影中加入一些文化的解释和注释,帮助外国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这不仅要求电影制作人拥有深厚的文化修养,也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在电影中妥善处理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此外,新的电影技术层出不穷,观众的品位也在不断变化[14]。这就要求电影制作人持续学习,掌握新的技术,同时关注观众的需求。电影是观众的艺术,满足观众的需求是电影制作的首要目标[15]。因此,制作人要在全球视野下准确把握和满足全球观众的需求,使他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5 结语
现代电影技术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科技给电影制作和传播带来了巨大便利,但如何恰当、有效地借助这些工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电影制作人需要审慎对待所使用的每一项技术,确保在使用新工具的同时,尊重并准确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进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考文献:
[1] 魏李梅,李萌羽.传统文化视域下文学的电影化传播策略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3):83-87.
[2] 帅克.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探寻[J].戏剧之家,2023(14):196-198.
[3] 崔睿.数字技术浪潮冲击下的电影教育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21-23.
[4] 王劲松,唐俊.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看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方向[J].电影评介,2023(2):87-90.
[5] 高小健.传统与现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归属[J].电影评介,2022(Z1):1-7.
[6] 赵丽.以电影佳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电影报,2022-09-07(002).
[7] 李平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电影国际传播[J].电影文学,2022(17):24-27.
[8]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上海:复旦大学,2007.
[9] 郑冰倩,曹婧,李琳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电影场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2(16):152-154.
[10] 许河.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分析:以《大鱼海棠》为例[J].明日风尚,2022(10):45-48.
[11] 王东榕.浅谈传统文化元素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设计与应用[J].大众文艺,2022(9):86-88.
[12] 邓肯,刘莉.继承·共鸣·共荣:从传统文化视角回望高票房中国电影[J].传媒,2021(22):56-58.
[13] 席格.传统文化精神的电影影像转化与重构[J].新闻爱好者,2012(19):8-9.
[14] 梁昭.观众的口味与电影的情味[J].电影新作,1984(4):109-110.
[15] 米建荣,杜玉生.在电影中回归中国传统文化[J].电影文学,2009(22):6,54.
作者简介:楚辞(2002—),女,安徽淮北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郑茗蕊(2002—),女,辽宁沈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动画专业创作。
战秉政(2002—),男,辽宁大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李胜炜(2002—),女,辽宁阜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生物科学。
戴书萌(1993—),女,辽宁盖州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