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研究

2023-07-18 11:34聂浩寒亓汉友
艺术科技 2023年14期
关键词:书法教育民国小学

聂浩寒 亓汉友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书法教育史上的转折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很大变化。随着“西学东渐”,新旧文化交替,民国书法教育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书法教育既涉及对书法的认知和认同,又涉及书法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基因和审美意象,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和载体,也是中国传统美术发展的一种美学意象和意识源泉,这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从历史来看,民国入门阶段书法教材提供了一些启示:一是书法教材的编撰与汉字教育必须同步进行,因为学生对繁体和简体之间的转换还不太适应,所以编撰时应尽可能选择汉字教学中出现过的传统字,然后逐步由简到繁,从而减少识字和记忆的压力;二是让当代书法大家加入小学阶段书法教材的编撰工作,从而增强教材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三是由于民国时期的书法教材以模仿为主,建议加入更多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或是关于书法创作的基本知识。文章首先梳理民国书法教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概况,其次简述书法教材编写思想和《民国学校习字帖》,再次研究《民国学校习字帖》中的书体选择和习字方法,最后分析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小学;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4-0-03

0 引言

民国时期是中国书法教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引入西式教育制度后,中国的教育形式有了较大的改变,书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而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依然存在。书法艺术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

书法教育体系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在众多书法家、教育家不断探索下取得的成果。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无论是“师徒授受”还是“私塾”,都对传统书法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当今的书法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1 民国书法教育的背景及概况

1.1 民国书法教育的历史背景

清政府在推行新学制初期,就对书法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国文学〉条课程中,在一、二、三、四年级中有‘相间习楷书行书。同前学年,兼习

小篆。”[1]

中国经历数千年封建社会后爆发了辛亥革命,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面对日益蔓延的西方政治和文化,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体制在新时期出现了变化。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典型代表。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各种挑战,传统的书法教育举步维艰。同时,书法教育也受到新的书写工具、简体字等改变的影响。

第一,封建制度的解体、科举制度的废除对传统的书法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此,书法在社会上的受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书法教育不再以功为名,书法艺术则摆脱了功利主义的桎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由,因而其艺术性也相应增强。

第二,书写工具的变化对书法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自西方传入的钢笔很快占据了我国的书写市场,迫使毛笔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从而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教育也陷入了困境。以往,书法教学注重实用和艺术的结合。后来,书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弱,如何让书法教学走上纯粹的艺术道路,优化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众视野的开阔使书法艺术得以传承。然而,在科技发达、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书法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是一场新的挑战。

1.2 民国书法教育的发展概况

民国是中国历史的转型期,虽然文化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传统的书法教育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而学校的书法教育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新式学堂的建立推动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型,书法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旧式私塾相比,新式学堂的书法教育目标更加明确,更具计划性,课程安排也更加具体合理。这一时期,新式学堂的书法教育可以说是现代书法教育的雏形,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书法教育。民国是新式中小学书法教育孕育期,大量教育界、书法界的学者、书家对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学时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构建了中小学书法教育体系,对当今中小学书法教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从民国时期开始,许多因素共同影响书法教育的发展。部分传统人士的自觉性学习观念,对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倡导下,学校书法教育逐步形成。在此期间,书法教育在规模、制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书法教学方式方面,随着各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更高品质的书法教程书籍和刊物,形成了书法艺术氛围,使书法在当时社会广为传播。民国书法教育形成的教学特点和方法为我国近代书法教育制度建立提供了根本性启示。

2 《民国学校习字帖》概述

2.1 民国小学书法教材编写思想

民国处于特殊历史时期,新式教学模式兴起,新的书法教材随之出现,各类编印单位出版了多套高质量的书法教材,如《民国学校习字帖》《习字入门》等,确立了书法教材的基本框架。这一时期的书法教材称为“习字帖”,虽然仍以毛笔为主,但其作用与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西学东渐”的风潮兴起,改变书写工具,提倡使用简化字,使书法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书法教材更加突出实用性价值,其艺术和审美追求有所下降。民国时期的书法教材由“碑帖”转变为“教程”,其形式不再只是单纯的碑帖,而是从碑文中提取汉字并加以处理,再按一定的逻辑编成教学大纲,确立了现代书法教材的基本框架,为日后的撰写提供了基本形式和思路。

2.2 《民国学校习字帖》作者简介

民国初期的书法教育发展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压迫,另一方面由于新式学堂的兴起,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其中《民国学校习字帖》相较于以往的书法教材,更加重视书法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心理发展。

《民国学校习字帖》出版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高时丰为此教材书写范本。“高时丰,字鱼占,号存道居士,浙江杭州人。高时丰为清代秀才,是清末民初的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和收藏家。四体俱通,取法于褚遂良、颜真卿等又自成一派。”[2]

2.3 《民国学校习字帖》的内容

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观念分为两类:一是从宏观发展来看,书法教育担负着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重任,这类思想在当时的小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二是从以艺术性与实用性为基础的书法教育来看,在当时的环境下,学校书法教学更倾向实用性。因此,高时丰等人走上了实用书法之路,编写了适合小学书法学习的习字帖。这套教材虽然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同时也结合了新式教学方法。

其编写要点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编写内容上,抛弃了旧的例字,将传统的“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并注意例字的可读性。这套教材很早就开始注重学生的书写特点,除了对例字的选取进行考证外,更注重字的笔顺、结构、章法等方面。二是在编写目的上,受到实用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书法教材已不能适应学校书法教学的要求。此教材与国文课本的学习进程是同步的,两者相互联系,符合学生对书法的初步认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邱振中先生曾说:“日常书写指的是日常生活中为各种事务的需要而进行的书写,与此相对的以书写本身为目标的书写。”[3]

“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新式学堂数量迅速增长,从1907年全国学堂33 605所,到1918年147 594所。”[4]私塾教育在这一时期依然存在,对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教材的编写要求趋向平民化,更加务实。《民国学校习字帖》是民国时期的一次尝试,也是国文课本的辅助性书籍。1922年,新学制规定,“为适应各地情况之教材,是为补充教材,自应其有伸缩余地;为适应各级学校主要目的所需要之教材,是为基本教材”[5]。这满足了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3 民国小学书法教材分析

3.1 《民国学校习字帖》中的书体选择

在民国初期,书法大致上分成两个派别:一派推崇北碑,偏好造型大气、体魄雄浑的碑文,以李瑞清、沈曾植等为代表;另一派呼吁回归唐宋,以学习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为主,提倡“肥中有筋”“瘦中有骨”,代表书家为谭延闿、姚孟起、高时丰等。从习字帖的书体选择来看,由于思想方面的影响,学生练习书法时须以楷书为主,习字与识字紧密结合。高时丰习得褚遂良和颜真卿笔法,所作《民国学校习字帖》的字体是效仿颜体,其特点是字体方正、用笔浑厚、刚健有力。

按照中华民国教育部的要求,此教材共分为八卷。纵观这套书法教材的内容,前面六卷都用来练习写字,并没有太多的汉字分析。后两卷加入楷书和行书以供初学者参考。學校章程、契约、信封等也为书法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虽然这些范例在目前看来不太实用,但对推广日常的书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认为,后两卷将重点更多放在日常书写和汉字的使用上。

3.2 《民国学校习字帖》中的习字方法

在书法的学习中,临摹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要想使范文直观、容易掌握,就必须临摹。描红作为一种临摹方式,对初学者来说比较直观。因此,描红对书法的启蒙极为重要。这一教学方法在教材的第一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描红的优点是练习时,字体间架结构是固定的,初学者只要看一遍就能明白笔画的书写轨迹,后期反复练习,就能形成书写的肌肉记忆。

《民国学校习字帖》第一册共30页。以初学者的特点为基础,每一页都有三个基本的笔画,每一笔画都有一个例字。根据时间安排,每一页为三个小时的课程,配合全体学生的书法学习,也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民国学校习字帖》第三册中可以发现,双勾法、单勾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书法学习方法。其虽然不像描红那样直观,但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到细微的变化,从而更系统地了解汉字的形体和结字规律。《民国学校习字帖》中没有过多的技法理论,重点是字形结构和偏旁部首,意图让学生建立起对临摹的概念,树立规范笔画形象意识。

4 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对后世的影响

民国小学书法教育的实用性观点不是否认书法的艺术性,而是强调书法教育的社会实用性。实用主义是民国书法教育的核心,以实用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民国时期书坛所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改进书法教学,促进书法艺术的发展,其根本在于书法的传承。小学书法教育与社会各界对书法的需求之间也产生了矛盾。小学书法教育坚持实用主义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书法观念有明显的不同,而书法被社会各界赋予了“复兴”的任务。这不仅是民国时期书法教育面临的难题,还是当今书法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

如今,我国中小学的书法教育缓慢发展。对此,本文提出两个观点。

第一,现在大部分小学书法教师是语文教师,但是单纯的语文教师无法教授书法,因此要进行教学改革。未来教师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和提升教师的书法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各级学校书法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成为未来小学书法教学的骨干力量。二是目前书法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文化基础薄弱,进入大学后专业课程以学习书法技巧为主,忽视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书法与文学密切关联,这是书法专业的学生比较薄弱的方面,需要加以强化。

第二,民国时期的小学书法教学中,涌现了大量的描红本,可以作为如今小学书法教育的参考。小学生的临摹、观察能力较为欠缺,“描红”“双钩”可以帮助其掌握汉字基本的结构、线条和布局。目前市场上有类似的临摹教材,学生在书法学习起步阶段,应多加练习。

5 结语

纵观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可以看出,在近代书法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小学书法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民国小学书法教育和语文的关系、与生活的联系等,为当今书法教育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在当代小学书法教学中,唯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振濂.中国现代书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124.

[2] 赵禄祥.桑榆漫笔书画收藏散记(下)[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3:500.

[3] 邱振中.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

[4] 贾国静.清末民初私塾改良述论[D].成都:四川大学,2002:59.

[5]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96.

作者简介:聂浩寒(2000—),男,山东淄博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书法势理论、隶书创作。

亓汉友(1967—),男,山东莱芜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书法势。

猜你喜欢
书法教育民国小学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基于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背景下的师资建设研究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