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3-07-18 15:22刘春凤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情境双减

刘春凤

摘  要:“双减”背景下,教师构建高效课堂,需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让学生为主体;需采用情境创设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感知知识的魅力;需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促进教学互动,让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感知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双减”政策;学生主体;教学情境;高效课堂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课堂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高效课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学生发展的有效路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又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和运用,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要求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指明了新的方向。高效课堂构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思考、探究。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更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并进行有效的引导,不断对课堂节奏进行优化,对课堂组织方式进行调整,最终提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学改革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这些观念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的学习的教学三大基本观念。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组织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理念可对教学活动造成直接影响,教师需明确:“双减”政策旨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而想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使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知识本质、原理,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使其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想要构建高效课堂,达到“双减”要求,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时,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引导者,放手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数学知识。首先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师:“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你准备怎么判断?”生:“通过对折,看看它们会不会完全重合?”师:“请同学们拿出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图形对折验证一下。”对折完了让学生上台汇报。师:“谁来汇报长方形?”生汇报长方形的两种对折方法——把长或宽对折,图形的两边会完全重合,折痕所在的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师指着长方形的对角线问:“这條是长方形的对称轴吗?”生:“不是。”师追问:“为什么这条不是它的对称轴?谁来说说理由?”让学生边说边对折验证,充分感受长方形的对角线不是长方形的对称轴。师指着长方形的对角线接着问:“如果要让这两条对角线成为它的对称轴?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生:“把它变成正方形,对角线就是正方形的对称轴?”请一个同学上来验证。接着再让学生汇报圆和平行四边形的对折情况。通过以上操作让学生动手体验,充分地表达,感受它们是否轴对称图形,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长方形的对角线不是它的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方形的对角线是它的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对折都不会完全重合,因此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然后出示教材例1的变化图形,特征不是很明显的不对称的树,先让学生初步判断它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当学生意见不同时,再出示方格图,让学生一目了然看得出来不对称。师:“你们是怎么判断出来这个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生:“有两点离对称轴的距离不一样,一点离对称轴3格,一点离对称轴3格半,相差半格,对折后不会完全重合。”师:“那你们能想出办法把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吗?”有学生说:“把一点往里缩半格。”师追问:“为什么往里缩半格?”生:“往里缩半格,图形的两边就一样了,对折后就会完全重合。”师:“是个好方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把它变成轴对称图形吗?”生:“可以把这点往外移半格,往外移半格后,图形两边会完全一样,对折后也会完全重合。”接着教师按照学生的方法,把原来不对称的图形变成轴对称图形,再让学生观察这个轴对称图形,对折后线段的端点会和哪点重合,引出对称点的概念,再让学生上来找对称点,感受轴对称图形上的对称点有无数组。找完后同桌讨论:观察这些对称点,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说。讨论后全班交流,让学生上台讲解并操作自己是怎么发现的,再交流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每组对称点离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每组对称点的连线和对称轴互相垂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知识本质、原理,还可锻炼自身学习能力。

再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采用适合手段进行知识教授。

具体而言,教师需明确:“双减”政策旨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高效课堂的构建旨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而想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使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知识本质、原理,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探究,使其学习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换言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就本部分而言,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方法:对周长的概念进行详细讲解,待学生理解后,引导学生发现教室里的长方形、正方形,并让学生对其观察,思考如何求它们的周长。待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后,引导学生利用直尺进行验证,并在探究后带领学生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知识本质、原理,还可锻炼自身学习能力。同时,教学活动需具有较强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课堂,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将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转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的模式。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仅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设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理解数学、享受数学、获得数学。一直以来,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研究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直观体验知识、感受知识、探究知识,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便可采用教学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借此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具体而言,教师可基于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资源搜集,并将其整合成课件、微课视频。课堂伊始,教师可借助白板课件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圆,以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针对教学重难点“圆的特质”,教师可借助“动物园自行车比赛”的微课视频进行情境创设和知识教授。即:三个小动物骑不同车轮形状的自行车进行比赛。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可感知圆的优势,从而产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再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教师在课前就可与学生聊天理解“互为”,师:“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在社会上除了亲人之外,也要有朋友,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让一名学生(甲)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乙),师:“能用一句话表达两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吗?”生:“甲的朋友是乙,乙的朋友是甲。”师:“还可以怎么说?能说甲是朋友,乙是朋友吗?为什么?”生:“朋友应该是甲乙两人的关系,不能单独说一个人是朋友。”“倒数的意义”这节是概念课,学生对“互为”两个字的理解比较难,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这里,用甲是乙的朋友,乙是甲的朋友这一关系多次转化,自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什么是“互为朋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互为”的含义,又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接着再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先给大家来个“变变变”的游戏,师:“请看大屏幕,认真观察老师是怎么变的?‘吞和‘吴,你发现了刚才是怎么变的?”生:“‘吞字上下部分‘天和‘口交换了位置。”师:“你能按这个规律也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吗?‘杏—()。”指名回答,并说出是怎么样想的?你能这样按规律填空吗?—(),—()。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两组数有什么特点,同桌讨论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教師注意引导(主要是分子、分母的数字形式上的特点)。师:“能根据每组中两个分数的特点,给这几组分数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课前导入的情境中,学生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有了初步的认知。在聊天、游戏和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用规律,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三、引导合作探究,促进教学互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采用合作探究这一方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后获得自信心、成就感,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课堂伊始,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空间与时间,使其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并提出疑问,以此达到对知识的初步了解。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在这一过程中常会提出一些问题,如:圆柱的组成部分有哪些?展开圆柱侧面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怎样的联系?圆柱的表面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因此,在学生示意阅读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安排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讨论。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需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同时给予一定引导,为其正常探究提供保障。合作完之后进行小组汇报,适当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不断地碰撞,对圆柱进行深入了解,感知数学价值,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的推行对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有了更高的要求,但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理应做到迎难而上,通过巧妙地开展教学,实现知识教授、能力培养。高效课堂的构建意味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掌握了知识,具备了相应能力。因此,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双减”政策的推行后,高效课堂构建再次成为研究重点,对其的界定也在发生变化。就数学教学而言,由于其知识本身具有较强逻辑性,学生通过课堂的积极参与,达到知识的熟练掌握,从而达到“减负”目的。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结合“双减”目标,加大对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力度。

参考文献:

[1]饶丹凤.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研究[J]. 好日子,2021(31):1.

[2]胡萍萍.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构策略[J]. 读好书,2022(02):3.

[3]薛洁.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 学周刊,2020(21):33-34.

[4]樊学涛.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176-177.

(责任编辑:向志莉)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教学情境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