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基本乐理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23-07-18 23:08王韵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教学

王韵

摘  要:基本乐理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第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在当前教学中存在“重技艺,轻理论”“重应试,轻实践”“重西洋,轻传统”三个制约学科发展的问题。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基本乐理课程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增强音乐教育思想性,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正确理解它们的文化价值,通过所学的知识增长音乐见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基本乐理课程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作用,是提升教育的实效性的可行之径。其实践路径具体表现在“增强教师思政意识,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制订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善于挖掘思政素材,丰富多元教学方法”三个方面。

关键词:课程思政;基本乐理;教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73-04

随着课程思政这一重要理念在高校教学中不断深化,立德树人、三全育人成为各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基本乐理作为音乐专业课程的“排头兵”,应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为音乐专业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指引正确方向。目前各类院校对于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基本乐理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对于二者的相关研究也十分罕见,因此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当前基本乐理教学的问题、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基本乐理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当前基本乐理教学中的问题

基本乐理作为高校音乐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长期以来在音乐课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一)重技艺,轻理论

现在各大音乐学院以及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大多在高考时以某一声乐或器乐作为“主项”,这一“主项”就成为其个人音乐学习的重中之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磨炼。而对于“乐理”这一高考中的“副项”往往只在临近考试前才“抱佛脚”式地突击复习以应付高考。加之在高考时乐理考试的分数往往占据很小的比重,更容易让学生形成乐理不如专业主项重要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学生进入大学后依然存在,多数学生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专业技艺上,而对于最多一学年就结束的乐理课只求考试及格,并不放在心上。

(二)重应试,轻实践

学生在高考前对乐理学习的印象就是短时间的突击训练,认为只要多做几套真题试卷,掌握出题规律和解题技巧,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样的现象在大学的乐理教学中也十分普遍,许多学生在做练习题或考试时都可以很快速和准确地写出答案。但乐理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做题或考试,更多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认识和理解音乐的方法,仅仅做完、做对乐理题目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以致很多学生在分析具体作品的乐理时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学生在分析作品调式的时候一般会习惯找最后一个音作为调式主音以此来判断调式类型,但这种方法仅仅在已知作品是大小调体系还是中国五声调式体系的前提下才有参考价值。如果学生本身对于这些调式的特性不熟悉,对旋律骨干音不清楚,则很有可能将一个中国传统的清乐七声宫调式作品判断成自然大调。又如乐理教材中演奏记号和术语的章节往往都是较为简单的部分,但是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发现乐理学完一年以上的学生对“连音线”和“延音线”的概念还分不清楚,或者演唱(奏)乐谱时连基本的段落反复也没掌握的现象。以上种种皆反映出乐理教学中对于实践的缺失和忽视。

(三)重西洋,轻传统

我国音乐专业中的乐理教学基本沿用了西方的理论体系架构,将自17世纪以来,“欧洲中心地区专业音乐创作所形成的‘共性写作时代所用的乐音手段的技法总结”作为主要内容[1],从乐音体系、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记号术语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毫无疑问,这种方式对学生掌握西方音乐体系的特征规律以及更加深入了解西方经典音乐作品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则意味着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忽视和淡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一提到“乐理”首先想到的就是“音程”“和弦”这些西方乐理概念,而对中国千百年以来形成的乐学理论却知之甚少,能够说出来的也仅限于乐理书上所教的“五声调式”。大多数乐理教材也吝于介绍中国传统乐学理论,教师在教学中也避免涉及这些知识,可以说“重西洋,轻传统”的观念在很多师生心中根深蒂固,甚至认为“西洋专业音乐的乐理,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乐理,根本不知尚有中国乐理的存在”[2]。

二、课程思政教育融入基本乐理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课程思政融入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指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德性,转化为自己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或能力,成为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3]基本乐理是一门以技术操练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理论课程,其教材体系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重复的练习去熟悉和巩固。也正因如此,基本乐理课给人一种枯燥、机械、僵硬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基本乐理中的知识都是人们对各个时期音乐活动的经验总结,是凝结人类艺术智慧的结晶。可以在教学中以思政教育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正确理解它们的文化价值,通过所学的知识增长音乐见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基本乐理并不是简单的概念记忆和机械练习,而是通过掌握这些知识来更深刻地感悟音乐作品,从而重新认识基本乐理在自身音乐学习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4]。教育部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为高校基本乐理教学提供了可借鉴思路。这里引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所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5]。从音乐专业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即是要理解并认同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理論、作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坚定不移弘扬中国传统音乐。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文化的教育,不能“一味地传授演唱演奏方面的音乐技能和单调的音乐知识,而是通过这些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去感悟、理解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等方面意蕴,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人的思想并指导人的日常行为。”[6]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基本乐理若要摆脱过去枯燥乏味的技术理论课印象,就要加强文化内涵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真正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和艺术修养。

(二)课程思政融入的可行性

对基本乐理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大量的课程思政资源,为思政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主要的基本乐理教材大多都涉及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拍、节奏、调式等内容,在介绍这些内容时必然会涉及“板眼”“正音”“偏音”“三分损益”“五度相生”等概念。这些概念都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十分理想的素材,从这些概念出发都可以扩展出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如在说到“三分损益法”时就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就在《管子·地员篇》中记载了采用这一律制求出五声的方法,并且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介绍“宫调”概念,让学生明白宫音在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地位,宫音的确定意味着“其他各音高度就都确定,各调也就自然排定。”[7]通过对这些概念的进一步讲解,学生从中体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在基本乐理的相关章节中一般还会附有相应的民歌或戏曲谱例,这些也同样是宝贵的思政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民歌背后的地域、语言、习俗等特点,向学生们展示中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

三、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增强教师思政意识,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教师是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自觉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时时处处体现育人的职责,扭转偏重传授知识与能力,忽视价值传播的倾向。”[3]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教师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时刻谨记立德树人的任务。然而实际的情况是“专业课教师惯常陷入知识传授高于价值引领的误区,偏重知识与能力的传授,忽视或者忘记价值引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单纯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8]。基本乐理强调技术训练,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将重心放在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解决音乐学习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却忽视了这些技术背后所更应该关注的音乐文化教育,使基本乐理沦为音乐的“技术操作手册”。因此教师要不断增强思政意识,将技术训练与文化熏陶相结合,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立德树人先立己,培根铸魂先铸己”。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应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成为学生的典范和榜样。近年来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错误言论的事件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便是这些教师自身思想政治意识淡薄,没有遵守教学纪律和行为准则,在课堂上传播错误的价值观,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教师不仅没有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使命,反而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迷茫。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应牢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教学中坚定政治方向,积极传播优秀文化,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9]。

(二)制订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是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的能力、养成的态度、形成和发展的情感与价值观的明确要求”[10]。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后续教学过程指明正确的方向。基本乐理属于技术理论课程,从目前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实现情况来看,教师普遍重视“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两个维度目标,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的制订上显得不够清晰,甚至是忽略。《纲要》明确要求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目标设计”,教师要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体现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具体章节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当代先进文化的教育。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注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的渗透和传播。由于20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音乐理论长期占据中国音乐主流话语地位,形成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导致中国文化在策略上被动地失误与自身文化意识的放弃,转而在文化上奉行科学主义和技术至上主义……因此,中国音乐之诸多神韵,如音乐与大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乐感和谐之追求,在当代已几被丧失殆尽,造成了从文化母体的剥落和分离。”[11]由此可见,“音乐文化母语”的长期缺失已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作为其中最为关键和基础的乐理课程必须让曾经缺失的传统音乐文化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这既是对基本乐理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是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高高校人才质量的需要。

(三)善于挖掘思政素材,丰富多元教学方法

基本乐理教师往往过于强调技术理论的训练,而常常忽视其中思政元素的开发和利用。“教师要善于把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理论、新要求、新形势、新发展、新热点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案课件,形成课程思政教學的源头活水。”[12]如民族调式的“交替调式”一节中,教材为了说明同主音调式交替,常会使用古曲《苏武牧羊》作为例子讲解。歌曲的背景是西汉时的外交家苏武被匈奴扣押流放,始终忠贞不屈,历经十九年主才回到祖国的历史典故。这首歌曲本身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结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指出它在2021年播出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作为爱国歌曲出现了两次,表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心系国家、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通过这样紧密结合实事的方式使学生既学习到专业理论知识又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学科的知识,同时也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热点,让课堂教学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新形势和新变化,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字化资源的便利性,积极参与在线学习平台教学资源的建设,融合数字资源,利用VR、虚拟教室等多媒体数字新技术开展互动教学新模式。此外可以扩展教学模式,开发一些“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类型的主题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和展开讨论。如在学习“民族调式”一章时,除了分析教材中所给的几首谱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诸如“寻找家乡的歌”之类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举出自己家乡民歌、戏曲、器乐曲的实例,分析它们的调式类型,在探寻“乡乐”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母语乐感”,在讨论和思考中感悟民间音乐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四、结语

在基本乐理课程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是时代所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举措。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基本乐理课程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增强音乐教育思想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作用,是提升教育的實效性和时代性的可行之径,符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在实践中要把握基本乐理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以思政促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专业育人和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翔鹏. 建立我们自己的基本乐理[J]. 中国音乐学,1996(02):5-8.

[2] 高厚永. 高奏黄钟大吕之律 沸腾中国音乐之血——喜读杜亚雄、秦德祥编著的《中国乐理教程》[J].音乐艺术,2013(02):69-72.

[3]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陆启宏. 历史学与人类学:20世纪西方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9.

[6] 朱玉江,储冀璇. 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中国高等音乐教育[J]. 人民音乐,2021(05):44-48.

[7] 杜亚雄,秦德祥. 中国乐理教程[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120.

[8] 张海军. 地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及推进策略[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1):21-2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EB/OL]. (2018-11-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 5_354921.html.

[10] 曹俊军. 课程与教学论[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84.

[11] 施咏. 21世纪音乐教育对乐理教学的新要求[J]. 交响,2002(02):44-48.

[12] 浦清平. 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09-114.

(荐稿人:刘自圣,池州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传统文化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