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07-18 10:58杨勇成奖国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教育

杨勇 成奖国

摘  要:文章根据课程思政在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推行与落实,以学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制订总体的目标与实施思路,使课程思政能够渗透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二十大”精神与课程思政结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优化了其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二十大精神;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09-04

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党开启向第二個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时刻,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新征程的标志。从二十大报告可以看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及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指导思想。因此,传达并领会二十大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一、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

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倡导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将“以德为本”视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扩展了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也全面提升了专业课程教育,是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正确对待培养学生的一般性需求与培养专业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联系,将教育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在进行课程思政目标的制订时,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1-2]。在专业课教学中,应当注重将价值观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也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专业知识,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概况

地球科学概论是地学范畴内的一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内容涵盖地球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演化等多个方面。该课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自然科学理论问题,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资源勘探和环境治理等实践;其次,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地质学教学中室内实验教学和野外实习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野外实习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深入了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实地调查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地球科学概论对于地学专业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课程旨在通过对地球科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地学思维、树立科学观念,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通过“地球科学概论”的理论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和演化规律,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熟悉相关领域的基本工作方法,进而丰富学生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为其后续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3-4]。

三、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根据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的内容重点,坚持专业方向,把国家战略、民族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行业发展、专业领域、个体素质等与专业思政教育相融合,使专业课程的全面育人和全方位育人[3]。将思政融入课堂中,通过讨论、案例、提问、启发等方法指导学生,立足身边的科学现象[4],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结合思政教学整体规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二十大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等核心教育以及国家发展战略、民族特色和优秀传统文化、科学态度和科研素养等与学科知识有机融合,设计合适的融入点(见表1)。

(一)启发互动式教学加深思考

从一节课的提问,到一章一章的启发式、提问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能持续地进行反思、深化,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和专业道德,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例如“板块构造”章节,以科学家在地球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真实事件为主题,让学生在未来的研究中,建立一个基本的观念。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利用与本领域有关的事件,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思维。通过实例启发,激发学生对地学所有权的观念。以“地质环境”这章为例,“美丽中国”这一主题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出现,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到了“千年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金山银山”的提法要求有相关工作计划来推动和维持,因此可向各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将来若有机会,会如何运用自己的专长及技巧建设美丽中国?”以增强学生“代入感”,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二)中国故事融入课程思政

必须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即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理念极为重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最公平、最受人民欢迎的民生福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期望呼吸到新鲜空气、饮用干净水、食用安全食品、居住在宜居环境中,真正感受到环境改善的实际效益。人们更加渴望看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因此,应向学生展示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就,例如成功治理毛乌素沙漠。毛乌素沙漠位于中国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包括内蒙古鄂尔多斯南部、陕西榆林市北部和宁夏回族盐池县东北部等地。榆林占据了将近半数的土地。榆林市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所有森林面积仅占0.9%,由于毛乌素沙漠的严重影响,陕西榆林市三度迁移,但仍遭受沙尘风的侵扰,400余个村落葬身于风沙之中,每年有超过五亿吨的泥沙进入黄河。从1959年开始,陕西开始了长期的治沙之旅。经过五十多年的防沙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沙化倒退速率逐年递减,榆林许多地区数十年来逐渐“绿”。尤其是这十多年来,治理沙漠的效率也是突飞猛进,原本的黄沙,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原先是一块贫瘠的地方,如今却是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目前,超过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了有效的治理,榆林市荒漠化防治覆盖率达93.24%,毛乌素大沙漠正从陕西境内“消失”。资料显示,榆林市近几年已完成了2.44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防治,将860万亩的流沙完全固结或半固住,并建起了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坝,黄泥沙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下降43.5%;现在,毛乌素的大草原已经变成了绿色。如今,绿意盎然的人造树林已经把过去的沙漠给盖住了,而当地村民的生存条件得到了提高,经济水平大幅提升。

(三)课堂思政融入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其中包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促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些重要内容为引导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行分类不难看出,要把它归纳成一个整体,必须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历史。最后,要建立自己的民族自信心,首先要把“四史”学好,学史、识史、明史、知史才能知来处、知所处,明辨是非,知兴替,才能造就一个充满中国心、充满中国情怀、充满中国味道的美好心灵。

通过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蓝田人和北京人很早就开始使用石料,使用的石料主要是用坚硬的石料和石料。早在旧石器时代,在洞穴时代就已发现了一些钻孔石质饰物,这说明人类对岩石和矿物的相对坚硬程度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诸如叶蜡石、马瑙石等自然的珠宝来装饰。陶窑的制作,例如仰韶文化时期的陶艺和龙山时期的陶器,表明人们在数千年以前重新了解了陶艺的特性。中国的青铜时代是商、周两代,当时使用的铜以天然的铜和孔雀石为主。中国的铁使用可以从殷商开始,到了春秋战国进入了铁制的年代。中国古代地质文献对各种矿物的认识有很大的贡献,《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文化经典,对矿物进行了详细分类,将其分为金、玉、石、土四大类,并对它们的颜色、特性、产地作了详细的描述。《禹贡》则是另一部古代文献,大约产生于春秋时期,记载了众多金属和非金属的信息,对研究古代冶金和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经典文献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也为现代矿物学和地质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管子·地数》一文中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讨论了矿石与矿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自秦汉起,石油、天然气、煤炭、盐等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已成为历史。班固曾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在《汉书·地理志》中对上郡高奴县进行描述,提到“有洧水,可燃”,这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原油的第一份文献。中国最早进行原油开采的油田是延长油田“石油”一字最早出现在《梦溪笔谈》中,出自北宋沈括之手。在古代,气井被称作“火之井”。第一次出現在《汉书》中的是陕西神木市。关于四川的天然气,张华《博物志》和《华阳国志·蜀志》均有所记录。

(四)注重科学态度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实际的案例和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极追赶超越的现状,鼓励学生为了专业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李四光是中国地质学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为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位不畏艰险的地质学家,他在20世纪三十年代初多次跨越秦岭、南岭,横渡大江,进行地层构造观察和勘探测量,以更深入地研究地壳表面的各种特征和规律。他提出了新中国构造体系,并亲自组织了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的石油普查工作。经过多年艰苦的勘探,李四光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三大油田。除此之外,李四光在古生物学、冰川学等领域也有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推翻了关于中国无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看法。在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对中国东部地区进行理论分析时,李四光认为新华夏构造体系中的三个沉降带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从而否定了中国贫油观点。李四光的成就不仅对地质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也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课程思政实践体会

“地球科学概论”是测绘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采矿工程专业的一门属于学科基础教育模块中的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使学员能够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角度,对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客观的剖析,并根据发展的前沿问题,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产业的发展和发展趋势。透过“二十大”精神的传达与对国家的基本价值观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情怀与职业身份,用最大的热情投身于专业的教学,树立民族复兴的信念,为中国的梦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使大学生对“价值观”和“知识”的有机结合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同时要确保其专业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既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上的共振,又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意识,进而促进其未来的就业及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单洁,卢光跃,田巧娣.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J]. 高教学刊,2021(05):189-192.

[2] 石丽艳. 关于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41-43.

[3] 高宁,王喜忠. 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9):17-22.

[4] 易雪斐,黄云飞. 论“地球科学概论”教学中融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J]. 人文天下,2020(12):108-110.

[5]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 新教育,2020(19):32.

(荐稿人:唐云,贵州大学矿业学院矿物加工实验室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