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慧
摘 要:了解國家税收发展史,全面掌握税收制度,正确理解税制设计背后蕴含的逻辑及意义,对于学生坚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影响深远,还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法律敬畏感,培养依法纳税意识。随着2021年我国金税工程四期的启动,“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推出,2022年全电发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我国税收进入数据化管理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课程思政融入税法课程教学中,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文章就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作为思政教学的样本,立足个案研究提出了基本思路,希望通过笔者课程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关键词:税法课程;思政教学;学生为中心;同向同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5-0165-04
一、税法课程体系及课程特点
税法,即税收法律体系,是调整征税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税收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我国现行18个税种,已经立法的共13个税种,剩余5个税种的征收管理目前以税收条例的形式进行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并修订立法。税法不仅是财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税收与社会、经济发展及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也成为很多高校的通识课程,具有受众面广、影响力深的特征。有效挖掘税法课程的思政元素,令思政教学与专业知识传授相互融合并落实于教学的每个环节,具有深远意义。
税法课程不仅要培养能够胜任涉税服务工作的税务人才,更要让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知法守法,明白国家为什么要征税、税款用在哪里、为什么存在不同的税种、各个税种的具体规定为什么不一样、同一税种对不同纳税人为什么有不同的规定、不同国情下的税收条款规定为什么会进行调整等等,使学生理解税种设计背后的原理,树立依法纳税意识,明白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任何手段逃避纳税义务的道理[1]。因此,高校税法课程的价值引导,关系着学生未来的职业前途、人生轨迹,也影响着国家税收的稳定。
二、课程思政融入税法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丰富教学内容,课程更具广度与深度
有效将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税法条款讲解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条款背后的设计原理,恰到好处地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税收条款规定的背景及意义,加深对税法学科内容的理解。也拓展了课程内容,更具广度和深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身边事物与实际案例的讲授,将学生带入日常生活与实务工作,回归育人的本真目的,在思政内容的熏陶下,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依法纳税,有效保障国家税收。
(二)创新育人模式,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传统的税法课程教学以课本为基础,教师为中心,偏重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未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呈现单一性,忽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思政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程教学,以显性教育为主,将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观讲授给学生,教育成效往往不佳。课程思政的出现,打破了以往思政课程单一育人的局限性,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相结合,将思政教育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关心时事,熟悉国家方针政策,通过磨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润物无声地传递正确价值观,让知识传授更具温度。
(三)提升教学效果,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积极探索,通过面对面交流或观察学生社交媒体等,了解学生关注的思政元素和偏好案例内容,结合专业知识,采用学习平台、网络资源、翻转课堂、师生互动及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教学中系统地、连续地渗透思政内容,提高思政教育成效[2]。课程思政的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不同的专业课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知识结构,能够结合的思政元素也不相同,思政元素的融入也可以更加具体化。例如在讲授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特征时,教师可结合税收作用进行讲解,将征纳税双方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融入进去,培养学生的法律敬畏感。又如,在讲授印花税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契约精神等等。不难看出,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让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教学效果更为深刻与具体化。
三、税法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课程的引领,课程教学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社会需求及学科发展需要等明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而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与市场需求相对接,以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目标。当前的税法课程以中国的税收制度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系统掌握税收基本原理、税收征收管理及具体税种征纳税的具体规定,并具备对税收法律法规的解读能力以及准确计算各个税种应纳税额的能力,为后续纳税会计、纳税筹划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3]。税法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税收法律法规,增强纳税意识,强调守法是从业底线、立德是从业基础、立信是从业准则;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健全人格、思想、情感、态度等,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的相统一。
四、税法课程思政教学基本思路
(一)教材编写融入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更是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据,将思政元素编写入税法教材是做好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及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财会类专业学生的要求,编写适合本院校实际情况,蕴含思政、德育元素的税法教材尤为重要。除与时俱进地编写常规知识点外,教材的每一章中应增加引例、同步案例、思政德育三个模块。引例模块以日常生活化的情境引入章节内容;同步案例穿插于章节内容中,引导学生对所涉及知识点进行思考与拓展,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思政德育模块则设置在章节最后,通过典型实际热点案例,升华章节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反思,设置思政感悟环节,进行思政德育。税法内容实务性强,能结合的思政元素众多,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者需要根据每一章节涉及的知识点有效选取思政元素,体现应用技能型教育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设计适合学生的思政教学内容,以突出培养和提升税务知识初学者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有效挖掘税法知识点中蕴含的思政资源
根据税法课程内容,有效挖掘思政元素与具体专业知识相融合。讲授中,教师应注重对法律原理的讲解,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吸收专业知识,能够润物无声教育学生。例如很多学生无法划分清楚“不征税”与“免税”这两个概念,教师在讲授时结合免税条款前面往往有一个适用时间期限,而不征税条款前面没有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不征税”本身不属于税种的征税范围;而“免税”属于征税范围,但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国家需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来调节经济,因此在不同时期需要配套使用不同的免税政策,免税条款的适用也就存在时间期限。通过原理的讲授,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也能理解国家制定政策背后的原因,明白税收不仅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4]。又如在个人所得税居民个人综合所得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设计原理的讲解中,可以很好地将税收贯彻社会公平这一基本思想融入进去;讲授“国家罚款、罚没支出不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可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
但是,单纯的讲授较为枯燥,应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组织和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自我教育。例如学习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时,让学生分享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句话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将当前的热点问题,如将2022年留抵退税政策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与学习。
(三)时事案例嵌入思政内容
在德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时事案例是贯彻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例如结合骗取出口退税实际案例,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讲解,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信做人。通过分组的方式,利用国家税务总局官网,查询年度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安排不同的两个小组负责同一案件,收集整理案件相关资料,分析并进行交流、反思。就两个小组对于同一案件的不同见解、观点进行公开讨论,让学生在具体时事案件中加深对税法知识的理解,教育和警示学生,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四)学生参与教学,激发学习主动性
税法课程内容众多,同时需要进行课程思政教育,但课程总课时仅有51个的实际情况。经过综合考量知识点的难度,课程采取教師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新模式,即税收基本原理、税收征收管理、四大税种、关税、城建税、土地增值税及两费由教师主讲及安排学习任务;剩余11个小税种由教师推荐学习资源,学生自学后完成教学任务。将每个授课班级分成11个组,每组负责1个税种的完整教学,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读物推荐及作业布置等,要求将知识点中融入思政。对学生的税种教学制订详细评分标准,突出对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结合的考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分并计入课程综合成绩,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积极调动主动性,实现自我教育。
(五)丰富教学活动,多渠道教育学生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突出的实践应用能力,税法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同时需要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首先,可以组织税收知识竞赛、税法专题辩论赛,或由学生组织策划,开展校园普法活动。其次,与当地税务机关、涉税服务机构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分批次将学生派送到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等,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协同育人,通过实务工作岗位的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成长。再者,组织带领学生参观税务博物馆,了解税收发展史:从珠算、税务员背包上门收税到现在金税四期数字化税务管理;日益强大的国防军事、神舟十四飞天、四通八达的交通、蒸蒸日上的人民生活,深切感受国家发展与富强。同时,这一切都与税收息息相关,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税收的意义所在。
五、保证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相关条件
(一)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储备,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具备育人意识是落实思政教育的前提,具有育人意识的教师,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在教学活动中。在新时代下,教师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学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与技能。随着国情的变化,税收政策需要适时作出调整,税收法律体系不断更新完善。因此,与其他课程不同,税法课程每年都有大量知识点的变化。教师需要关注国家政策方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储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时俱进,钻研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
面对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教师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通过听讲座、看视频、学理论、写心得、谈认识等形式,提升政治素养,育人先育己。给予学生正确的政治熏陶和价值引导,促进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坚持用专业知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生课程考评融入对思政元素的考核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及社会责任,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是有形且可以显性评价的,但课程思政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且长效的,思政教育更是一个长期且受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过程。但是,对于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其成效也需要动态监测并不断改进。教师可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用人单位反馈等手段获取短期内成效的反馈;而长期成效,则应根据学生毕业职业选择、职业能力、事业发展情况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评价。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税法课程思政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5],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探索与发现,完成知识构建,在任务完成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塑造正确价值观。教师可在学期初按小组将主题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得到项目主题后需要自行选定目标、制订任务计划、根据计划搜集及筛选整理信息、按要求制作作品、最后进行成果交流与评价。整个过程围绕项目的完成,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整合信息资源,通过现实生活的实践探索,感受更加深刻,思政教育效果更为突出。
(四)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专业背景不同,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使得两者在育人方向、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思政教师不了解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才标准和需求;同样,专业课教师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能力的培養,缺乏对思政教学的重视与探索。要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一方面,思政教师为专业课教师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为思政教师提供专业知识支撑,互助协作,提升育人效果。其次,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科研项目合作,在同一项目下,两者通过对同一问题的探究与交流,形成协同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逐渐趋同。
六、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有效挖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加强与思政课程教师的合作与交流,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与方向,找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准确思政表达。创新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主动融入教学,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及自我探索,潜移默化中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税法”课程思政化元素提取与效果保障实施研究——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6):241-243.
[2] 李铸国,朱彦彦,王晓东. 聚焦价值引领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策略探索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6):115-118.
[3] 李思言. “多平一体”大学英语在线教学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06):62-63+20.
[4] 李冲. 税法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22(20):220-221.
[5] 周玉笛. 财会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以税法课程为例[J]. 当代会计,2020(11):60-61.
(荐稿人:姜磊,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