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安 何玲玲
摘 要: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青年人才更是时代前行的先锋,承载着振兴乡村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历史语境中,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青年展现了振兴乡村的时代担当。当前,青年群体脱离农村场域,缺乏扶持与引导,农村发展要素供给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多重障碍。因此,必须采用以思想振兴为先导,引领青年群体返乡归巢;以政策赋能为依托,健全青年群体发展支持体系;以社会资本介入为支撑,加强农村要素供给等对策来寻求出路,积极促进青年人才返乡归巢,振兴乡村。
关键词:青年 乡村振兴 人才振兴 百年历程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贵在人才振兴。2020年,脱贫攻坚战顺利收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接续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相较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矛盾更加突出,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着重强调了青年人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等方面的时代意义。青年不仅是社会发展中最有活力、最有理想、最有干劲的群体,也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作为国家发展的短板,乡村的振兴需要青年参与和推动,青年作为“强国一代”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历史赋予的使命。在历史语境中,青年与乡村振兴一直息息相关。从1921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到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经近百年的实践探索,社会建设的不同时期,青年与乡村振兴始终葆有着内在契合。当前,乡村振兴建设如火如荼,身为建设主力军的青年群体,却面临乡村人才匮乏的难题。如何有效推动青年返乡归巢,为乡村振兴奉献自身力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青年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尝试提出相应发展路径,以期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参考。
一、百年历程:青年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契合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呼吁青年速向农村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民人均占有土地少,绝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地主可以变相向农民收取高额土地租金,农民遭受严重剥削。同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使中国农民负担变得更加复杂,除地主之外还有军阀、官僚、帝国主义等层层剥削压迫,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民苦不堪言。作为在中国大地上率先扛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行者,李大钊先生清醒地意识到,要想改变农村积贫积弱与农民遭受剥削的社会现实,不能只靠农村农民的内生力量,更需要外部注入青春“血液”。李大钊先生认为可以借鉴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号召青年速向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去,深入到劳苦大众当中,改造农村,也改造自己。但受当时社会形势影响,现实情况却是“一般知识阶级的青年跑在都市上,求得一知半解,就专想在都市上活动,都不愿回到田园”。面对这种情况,李大钊先生向青年人传达了发自肺腑的时代最强音:“青年呵! 速向农村去吧”。[1]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青年基础,从那时开始,青年群体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力量。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自成立之初就立志将自身前途命运与农村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将改良农村青年群体的生活状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青年运动的决议案》指出,组织、领导农民运动是青年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青年共产党人走向农村,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没有土地,农民就没有了活路,保障农民的物质基础是其根本;其次,解开农民群众思想上的枷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其关键。
在这一时期,不仅农村需要青年,青年也离不开农村。无论是年轻的革命者,还是青年知识分子,都曾试图走进农村,探寻农村生存之道,寻求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之道,为探索出一条适宜中国发展的乡村改造之路而不懈奋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不仅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场所,更是革命根据地和吸纳人才的重要场域,对建立农村青年团和吸收农村青年知识分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号召青年扎根农村
在新中国建国之初,面对百业待兴的局面,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多方奔走为振兴乡村贡献自身力量。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青年群体带头实施新法,组织学习土改文件,宣传土改政策,积极参与到土地改革和减租、反霸的斗争当中,是土地改革战线上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在革命与建设的时代主题下,广大青年挺身而出,勇担使命,在党带领人民完成救国大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54年,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由18名团员青年在北京发起成立,后来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不同类型的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展现了青年富有热情、创造力,充满活力并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在农业农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1955年,团中央动员号召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随后广大青年热烈响应号召,迅速掀起一个全国性的垦荒热潮。1956年,面对国家普遍存在的科学技术短板,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4],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农业科研事业,为后期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与技术支撑。1968 年,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最广大的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参加劳动,“上山下鄉”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一时期,广大青年有着强烈的改造社会的意愿,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无论是积极参与土地改革、投入青年突击队,还是积极投身于农业科研事业、支援边疆戍卫垦荒,这一时期广大青年俨然已成为一支推动国家经济恢复与发展、促进各项社会改革的先锋力量。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绝大部分知识青年都能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需求,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最艰苦的乡村振兴事业。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2年):鼓勵青年反哺农村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历史性决策,改革春风率先在农村吹起,借由这股春风,广大农村青年挑起了时代重任,怀着极大热情积极投身振兴乡村的伟大实践,立志于把改变农村村容村貌、推动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同年底,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严宏昌为首的青年群体,联名签署了一份“分田到户、包干到户”保证书,率先实行了农业生产大包干,这也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1982年,青年代表们根据农村调研和政策研究,参与起草了著名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承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法性。1988年,国家科委与共青团中央共同发起与组织实施全国性农村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活动,旨在培养一大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知识青年人才,并通过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反哺农村建设事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泽民同志心系青年人成长,希望青年人自觉到基层去锻炼。1990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与北京大学11位青年大学生座谈时强调:“要使国家富强起来,就需要有一大批有志气的青年到贫困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改变那里贫困落后的面貌”。[5]进入21世纪,国家步入新发展阶段,广大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选择与机遇增多,同时竞争也更为激烈。但是,只有为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青年。[6]2008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决策,号召他们用学到的知识服务农村,以行动反哺乡村。
在这一时期,广大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愈加积极,党和国家对青年群体的重视与日俱增,青年工作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7]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年至今):激励青年奉献农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发展。为了推动青年成长,激励青年不断进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青年群体发展的政策措施。针对我国社会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规定了青年大众在创业创新工作方面的优惠福利和相关政策。聚焦我国青年成长发展迫切需要关注的核心权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从思想道德、教育、婚恋、文化、就业等多个领域提出了具体发展目标和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在充分回应当代青年普遍关切问题的同时,引导青年树立“今朝农村广阔天地,吾辈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激励青年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心怀广阔的农村天地,葆有为乡村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 年) 》,激励广大青年通过大学生村官、大学生西部志愿者、选调生、“三支一扶”、“青年三下乡”等扶贫计划,奔赴贫困地区,积极磨练自己。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想勇挑重担、堪当大任,必须要在基层一线经受磨砺。农村是中国的基层,也是广大青年锻炼学习的“大熔炉”。只有对农村充满热爱,才能扎根农村,奉献农村。
在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对青年群体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的前进方向也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目标要求高度契合。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激励青年奉献农村,并在农村锻炼成长,这不仅关乎乡村全面振兴大计,也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
二、现实困境:青年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青年群体脱离农村场域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9251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本地农民工12079万人[8],而在这些外出务工的人群中,80后与90后农村年轻人占比超过50%[9],农村发展面临青年缺席的严重危机。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其中人才振兴是关键。青年群体是建设乡村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乡村,乡村不可避免地逐渐走向衰落。
首先,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各种利好政策率先在城镇落地,城市相比农村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医疗等方面远优于农村,这对农村青年群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了留住青年群体振兴乡村,国家出台了多种利好政策来促进青年群体的成长。但目前在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这一领域,国家在政策层面还存在较大空白,如何指引青年融入乡村建设的政策依然存在“脱嵌”的情况,导致青年人常常存在选择的迷茫与不知所措。[10]其次,青年回归乡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乡村文化、乡村伦理、乡村秩序的情感认同,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实中的乡村传统文化、乡村历史记忆出现断裂,日渐衰落的乡村文化无法对青年形成强大的共鸣与吸引力,青年逐渐从乡村的“熟人”变成“过客”,甚至从“局中人”变成“局外人”,这种较大的心理落差导致青年群体难以对乡土情感形成系统的认同。第三,父母“子跃龙门”思想的长期盘亘是青年返乡发展的一大阻碍。古往今来,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教育跳出“农门”,改变自己的命运与地位。在农村,如果放着城里工作不要,回到村里工作,会被父辈认为没出息。与此同时,当前农村社会盛行的攀比之风也会促使父母驱使子女走出农村。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广大农村青年也会遵从父母的心愿走出农村,进入城市扎根发展。
(二)青年群体缺乏扶持与引导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了政策资源的下沉,为农村青年群体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有效实现了乡村振兴与农村青年同频共振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政策没有根据青年群体的差异性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农村地区在政策落地之后,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青年群体进行扶持与引导,导致部分青年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激情与信心逐渐被消磨,再次萌发出离乡发展的念头。
首先,缺乏足够的资金扶持。乡村振兴为农村青年群体创业就业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然而,在自主创业过程中,缺乏初始资金往往成为农村青年创业的首要障碍。相比于城市青年,农村青年在资金储备上没有优势,父辈能给予的更多是体力上与精神上的支持,出于对创业风险的认知,农村青年不可能将全部资金投入到项目中去。再加上农村地区融资渠道狭窄,农村创业青年普遍缺少可抵押物和担保,导致青年从金融机构获得创业资金贷款的机会较少。国家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村青年创业,但多数政策的执行并不切合农村实际,尤其对家庭经济状况普通且缺乏创业资金的农村青年来说,很难起到激励的效果。部分地区虽给予农村青年资金补贴、税收减免以及创业贷款支持,但又设有条件门槛限制,部分农村青年并不符合要求。此外,农村青年面向商业机构、金融机构、银行机构及政府机构申请贷款存在严重后顾之忧[11],害怕一旦创业失败,因借贷而身陷困境。
其次,对农村青年群体的差异性认识不够,无法做到针对性引导。陶自祥以农村青年职业为基础,将农村青年群体划分成了知识型青年、返乡型青年和在地型青年。[12]知识型青年接受过中高等教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经受过都市文化的洗礼,有着超前的观念,在思想上开放且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服务乡村往往通过国家政策下乡的方式,除了追求物质生活之外,更多是为了今后的政治仕途积累政治资本。返乡型青年是外出务工并不断积累创业资本和技术的青年群体,其生命轨迹基本处于“打工—返乡—打工”的循环状态,返乡发展的意愿取决于国家政策或家庭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在地型青年是长期留守农村并且从事传统农业以维持生计的青年群体。这类群体是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稳固的“中坚”阶层,他们不仅经营农业,还经营村落,维系着乡村秩序良性运行。[13]但这类青年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以追求家庭收支平衡、家庭稳定为核心。各类型青年在文化、人生阅历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如何使各类型青年群体回归并扎根农村,为农村发展添砖加瓦,需要在相关培养政策上下功夫。当前,大部分地区尚未出台针对各类型农村青年群体的细分培养方案,更多政策倾向于从整体上对农村青年发展的大方向进行引导,没有针对农村青年群体的差异性进行个性化培养。
最后,对青年群体的涉农技能培训不足。乡村振兴需要青年既要能当“笔杆子”,也要常做“老黄牛”。现阶段,无论是通过国家政策下乡的非农村籍青年,还是土生土长的农村籍青年,他们在涉农专业技能方面都存在严重缺失,掌握具体劳动技能的青年人越来越少。一方面农村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人才支撑不够,无法满足青年群体技能培训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本地的“土专家”与“田秀才”由于欠缺培训经验,在培训内容上无法精准掌握培训重点,培训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农村农业技能培训一般由政府部门通过出资向社会购买服务,邀请培训机构、行业企业或高校相关专家来给青年群体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仅限于给青年群体灌输涉农理论知识,缺少关键技能的针对性培训,导致部分青年在农村实际运用场景中不能较好地运用农业技能。
(三)农村发展要素供给不足
充足的发展要素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亦是青年参与鄉村振兴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当前,农村发展要素不足障碍犹存,青年振兴乡村缺乏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向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渗透,城市因其优越、独特的资源禀赋,这些数字化前沿技术率先在城市落地并广泛应用。相比于城市,农村地区地势复杂多变,地势地貌的差异化导致施工难度大、建设成本高,网络基础设施无法进一步向自然村和农户延伸。根据我国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82.9%,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8.8%[14],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整体上落后于城镇地区24.1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青年依托互联网进行就业创业的步伐,也限制了农村电商、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以5G、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主要技术支撑的新型基础设施,是加快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但目前融合型基础设施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网络化、智能化、物联网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15]此外,大部分农村地区仓储、冷链物流、保鲜以及烘干等基础设施欠缺,道路、水利、厕所等设施条件仍需不断改善。在公共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供给,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城乡发展不均衡矛盾依然突出,亟需加大农村发展要素供给,缩小城乡差距,为青年人才后期的引、留、培提供充足的发展要素。
三、发展路径:促进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以思想振兴为先导,引领青年群体返乡归巢
乡村振兴,青年先行,青年群体作为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先锋力量,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现阶段,面对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脱离农村建设场域的现实问题,除了弥补城乡之间的物质差距吸引人才回流之外,最关键处当属转变青年的思想认识,以思想振兴为先导,引领广大青年群体主动返乡发展。
首先,要缩小青年群体对城市与乡村认知的“思想鸿沟”。只有从精神层面上唤醒青年归乡的想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在乡村振兴中,青年群体是主角,要做到让青年群体思想上接受、行动上参与,就必须通过广泛地宣传与教育,让广大青年群体真正了解和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对于离乡型青年,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广告牌、横幅等载体,积极构建多位一体的宣传模式,认真主动地将相关政策规定向青年群体进行宣传。对于在校青年,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返乡发展的教育引导。一方面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运用综合就业服务系统,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精确的就业辅导;另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网站、海报等方式宣传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此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在校青年对返乡就业创业的了解,还可以邀请乡村振兴的青年典范分享自己的返乡发展经验。长期留村发展的青年群体观念相对保守,乡村振兴的意愿不强,可通过再教育的方式提升其发展意识与内在修养,激活其发展动力。通过广泛宣传与教育,从思想上打破广大青年群体对乡村落后的固有认知,将“农村发展大有可为,农村亦是希望的田野”等思想认识输送到每个青年人的脑海中。
其次,重塑青年群体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作为中国文化体系的根源文化,乡村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与文化是互为因果的“互根”关系,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也是文化的产物。在城镇化快速推进与市场经济冲击的背景下,城市工业文明向乡村农耕文明强势输出,乡村日渐沦为城市的附庸,并面临着乡村文化“空心化”的困境[16],蕴含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日渐式微。要使根植于一方水土的乡村文化被重新激活,重塑青年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就需要在保留原有乡村文化“土”性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乡村文化样态,将乡村文化功能尽可能向生态、文化、生活等领域延伸,将乡村打造成为集绿色农业、休闲体验、旅游观光、文化发展于一体的多元系统,让乡村文化更有韵味。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文化复苏的时代契机,积极开拓乡村文化空间,修复已经断裂的乡村传统文化、乡村历史记忆,让日渐衰落的乡村文化再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上述举措都将为青年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环境与氛围,使青年对乡村文化的情感认同得以重塑,进而提升青年返乡发展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重拾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第三,青年群体应该树立正确就业观。青年远离农村去城市发展一部分原因是父辈给予的压力,但从根源上来看,青年认为农村限制其自身发展的固有观念是其主要原因。作为祖国建设最有活力与朝气的群体,青年要培养正确的就业观,认识到自身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树立起为乡村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于父辈在文化层面存在的先天弱势,传统观念不易移除,子女要积极引导父辈摒弃传统观念的束缚,客观分析青年返乡发展的大好前景、优势与机会,使父辈对返乡就业政策有正确的认识。
(二)以政策赋能为依托,健全青年群体发展支持体系
首先,优化农村青年创业资金扶持政策。面对农村青年创业资金短缺难题,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青年创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做好“组织者”角色,组织设立“农村青年创业基金”,吸引社会资金与企业资金广泛参与进来,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部分启动资金,支持农村有志青年创业起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小额贷款,政府要做好“联络人”角色,尽可能爭取金融机构的支持与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倾向于农村创业青年的金融优惠政策,针对农村创业青年的实际情况,推出更贴近的融资业务,尤其是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程序等方面,采取更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此外,为了降低农村创业青年遭遇商业负债的可能性,政府部门要不断完善农村青年创业投资的政策法规,协调金融机构联手为农村青年打造创业的担保平台,尽可能为农村青年创业发展排除隐患,使农村青年在更充分的政策支持下,积极投身于当地农村建设事业。
其次,制定农村青年个性化培养与扶持政策。农村与城市拥有的资源禀赋在量与质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城市巨大的“虹吸效应”导致农村青年返乡、留乡发展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振兴乡村,在政策的制定上必须立足于各类型农村青年的长远发展,在现实环境中解决农村青年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避免产生形式主义政策。对于知识型青年,在政治价值追求上看到希望,是他们返乡、留乡发展的关键。首先,根据青年的特点、特长以及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其进行分类培养与分层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取“一对一”专项培养模式,力求将个人能力最大限度地予以发挥。其次,把好“考核”关,坚持将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与青年干部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职务晋升挂钩,对工作表现突出,得到群众广泛认可的年轻干部,进行提拔任用,让其看到希望,激发青年干部的工作热情,使其“驻心”又“助村”。对于返乡型青年,由于不同青年外出务工学到的技术与积攒的创业资本存在较大差异性,他们在返乡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有所差异。政府部门应根据他们擅长的领域为其推荐适合的创业项目,并帮助他们评估市场行情与创业风险,力求创业项目能够正式落地开展。针对创业项目的不同,政府在政策、资金、培训、服务支持等方面要有所侧重,不可采取“一刀切”。返乡型青年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充足劳动力的同时,还将市场信息、技术、社会资本等资源要素带回农村,对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地型青年的社会关系与收入来源都在农村,要想激发其振兴乡村的内生动力,除了再教育之外,政府可从他们中择优选取一部分人充任村组干部,充分调动他们振兴乡村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一方面可为他们提供稳定收入,另一方面他们在乡村社会的人际网络也能有效稳定乡村社会秩序。
最后,加强青年群体的涉农技能培训。政府部门要严格抓实涉农技能培训“三步走”战略,第一,精准吸引人才。结合农村发展的未来定位,吸引对应的涉农人才,并为其在农村发展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与政策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培训力度,争取养成一批立志于扎根乡土的培训精英。第二,精准培训内容。可借鉴陕西乾县的涉农技能培训的做法,采取“青年提意愿、镇村出名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买单”的方式,立足于青年群体的具体培训需求制定相关培训内容,避免以往培训中内容复杂、零散、同质等问题,推动青年培训由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第三,精准设计培训课程。采用理论课程为辅,实践课程为主的培训模式。采取课堂教学、现场实操、模拟演练、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全方位提高青年群体的涉农技能。
(三)以社会资本介入为支撑,加强农村要素供给
乡村产业兴旺与乡村人才振兴必须要以充足的发展要素作为支撑,政府作为重要的供给主体,可以为乡村产业与人才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要素支持。从以往政府部门对城乡建设与发展的投入经验来看,以政府唱“独角戏”的要素投入方式虽能把农村的短板补齐,但也遗留下了许多问题与风险。因此,补“三农”短板,必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充分利用好现有社会资源,鼓励调动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协同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格局,打通“三农”短板最后一公里”,推动“三农”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发展所需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农村仓储保鲜与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以及人才发展所需的农村教育与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要素供给,都可以吸纳和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弥补政府单方面供给的不足。相比于政府投入,社会资本介入在要素投入方面更具灵活性与不稳定性,要使社会资本下乡发挥出更大作用,就要制定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业领域具体可操作的政策方案。相比于城市工业,农村农业不仅在发展上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在投资上还具有风险性与长期性。因此,为了防止社会资本在农村农业领域投资的盲目性,必须从政策方面明确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路径和实施办法。此外,政府部门还需对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领域的各种政策进行梳理与汇总,明确社会资本所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和下乡红线,明确优惠政策的准入标准和条件[17],确保社会资本下乡的可行性与畅通性。通过政策引领,有效激发社会资本下乡的活力,为农村农业领域持续提供所需的各种要素支持。
四、结语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其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的特点决定了青年群体参与其中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18]因此,新时代青年必须积极参与到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去,将自己的热血与青春投入到广袤的农村土地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52页。
[2][3]刘玉珂、吴娟:《从三重维度看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作用》,《领导科学论坛》,2021年第5期。
[4]邵闯、李安琦:《坚持科技创新基本经验 构建自立自强战略支撑》,《理论与当代》,2021年第2期。
[5]宿凌、宿艺晨:《对青年要“爱”和“严”——兼论江泽民青年工作思想的辩证思维和时代特征》,《世纪桥》,2013年第3期。
[6]黄启红:《立德树人视野下高校“中国梦”教育活动的“三个结合”》,《高教论坛》,2013年第7期。
[7]叶子鹏、宋俪超:《党的青年政策的历史演进?表现形式及发展展望》,《中国青年研究》,2020年第2期。
[8]苏国霞:《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政策实践与启示》,《社会治理》,2022年第8期。
[9]国家统计局:《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登录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204/t20220429_1830126.html)。
[10]章艳涛:《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历史契合、现实困境与角色定位》,《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11]王丛丛、李晓宇:《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电商创业研究》,《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年第9期。
[12][13]陶自祥:《乡村振兴与农村青年群体类型的价值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21年第3期。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登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方网站
(https://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15]周建華、何婷、孙艳飞:《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逻辑与路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6]刘志刚:《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文化困境与现实路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
[17]冯兴元、鲍曙光、孙同全:《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财经问题研究》,2022年第1期。
[18]本书编写组编:《梁家河》,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0页。
The Centennial Course, Realistic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Youth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Wei An He Lingling
Abstract:Talents ar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motive engine fo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Young talents are the pioneers of the times and carry the great historical miss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youth and rural areas go both ways, with a high degree of internal consistency. Youth show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At present, youth groups are separated from rural areas, lack of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youth groups, and insufficient supply of rural development factors have become multiple obstacles restricting youth participation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we must take the ideologic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guide, lead the youth groups to return home, rely on policy empowerment, improve the support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th groups, take capital entry as the support, and strengthen the supply of rural factors to find a way ou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young talents to their homes and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youth; rural revitalization; talent revitalization; centennial course
责任编辑 李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