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佳梦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幼儿园
9月的苏北小城,清晨初升的太阳露出火红的笑脸,朦胧的校园豁然揭去面纱。那一群孩子,憨朴、稚气、聪颖,还有着一丝田野里恣意生长的“野”性。他们中90%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与田野农家相伴。他们第一次离开家庭的“安全区”,只身来到幼儿园,第一次和如此多的同伴一起游戏、学习与生活。
是否能吃好以及吃饱是初入园孩子的家长们关心的头等大事!饭要吃到肚子里面才能长高、有力气啊!可是,这一群孩子盘子里的米饭却在随意“乱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决定把问题抛给孩子们,跟随小一班幼儿的“脚步”,引发他们对于“掉米粒”事件的思考,激发他们关注“好好吃饭”,养成健康就餐的行为意识与习惯,进而顺利地度过幼儿园集体生活的第一个月,收获人生的一次欢喜。
1.班级有宽敞的种植区域,有着充分的阳光、水源等。
2.家长提供的植物种植种子;用餐使用到的勺子、餐盘等。
3.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幼儿园的门卫爷爷、厨房做饭的阿姨。
4.幼儿在家已有独立用餐的经验。
中午,果果像往常一样由爷爷送至教室,她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突然说道:“老师,地上有蚂蚁!”
师:“怎么会有蚂蚁呢?”
果果:“蚂蚁来吃小朋友掉的食物了。是谁漏嘴巴呢?”
于是,借由果果的发现,我们将孩子们某一天的午餐现场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了真实记录,让午餐行为“看得见”。
我们把拍摄的视频画面发送在家长群里,邀请家长回家与孩子进行讨论。并且在教室中放映给孩子们观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便开始讨论了起来。
果果:“小朋友盘子里的米饭都吃到桌子上了!”
可可:“地上也有好多米饭,蚂蚁会来吃米饭。”
师:“为什么小朋友们盘子里的好多米饭没有被吃到肚子里,而是掉在了桌子上和地上呢?”
可可:“我看到迅迅的勺子没有拿好。”
果果:“他们没有坐好,乱晃。”
轩轩:“我不喜欢吃!”
新新:“妈妈说,盘子要往身体前放一放。”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我班幼儿的饮食及用餐喜好与习惯,我们向家长发放了“宝宝光盘调查表”。
基于孩子们对于“掉米粒”事件的发现与兴趣,我们尊崇孩子们刚进入集体生活的个性特征,引发孩子们对于“掉米粒”事件的探发,支持他们以良好午餐行动撬动集体生活的“大门”。
针对孩子们提出的“不喜欢餐食”的问题,我们在语言活动中为他们提供了绘本故事《汉堡男孩》,了解到维尼喜欢吃汉堡而长成“圆乎乎”的汉堡模样,最后喜欢上吃胡萝卜而长得健康又“帅气”的经历。引发大家对于健康食物的关注。然而,绘本的最后一张环衬:一整页可爱有趣的胡萝卜造型引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
可可:“好多胡萝卜!”
婉怡:“两只腿的胡萝卜,哈哈——”
轩轩:“是橘色的。”
梦梦:“是小白兔喜欢吃的!”
1.关于萝卜的小小欢喜。
绘本故事激发了孩子对胡萝卜的兴趣。我们借此与孩子们讨论起了萝卜家族。
皓皓:“我奶奶在家也种萝卜,是白色的萝卜。”
可可:“还有红色的萝卜。”
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他们一起初识了萝卜不同的颜色与形状,倾听教师讲述了萝卜的营养价值。而他们每个人喜欢的萝卜也不一样。
可可:“我喜欢胡萝卜。”
乔若凡:“我喜欢红色的萝卜。”
萱萱:“我喜欢绿色的。”
种萝卜:小小的娃对于萝卜产生了小小的欢喜。于是,我们维系这种“欢喜”的情感,邀请家长支持,激发孩子们对萝卜的进一步探究兴趣,鼓励家长尊重孩子的喜好,信任孩子,与孩子一起在家种植萝卜。
周一,孩子们纷纷将他们种的萝卜带到了幼儿园!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我种的!”——充满了自豪感。我们为每一个孩子的萝卜插上独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标签。
涵涵:“我的萝卜发芽了!”
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有的孩子盆里的萝卜就抽出了新芽!孩子们十分兴奋,可是要怎么照顾它们呢?基于孩子们有着在家和家人一起种植的经验,他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思涵:“要浇水。”
可可:“还要晒太阳!”
晒萝卜:说干就干,那天上午的阳光尤为耀眼,孩子们把他们的萝卜都搬出去晒太阳!门卫爷爷看到了连忙摆了摆手,“不能晒!不能晒!萝卜芽不能晒,会晒死!”爷爷告诉大家:萝卜是不喜欢晒太阳的,它在暗暗的地方会长得更好。
听罢,孩子们赶紧把盆栽都送回了走廊里植物角的架子上。
每天,孩子们经过植物角,他们都会驻足看一看自己的萝卜有了什么新的变化,还是说着那一句话:“我的萝卜发芽了!”感受着生命成长的欣喜与欢乐。
随着萝卜芽越长越高,孩子们对于自己种植的萝卜也越来越有所期待。为了与孩子们进一步探秘萝卜,这天,中午吃萝卜烧肉,厨房买了一堆萝卜,教师从食堂拿回来了几颗大大的白萝卜。
果果:“你摸摸,萝卜是长长的,圆圆的,下面还是尖尖的。”
新新:“闻起来香香的。”
欣欣:“有绿色的叶子。”
涵涵:“这个白色的萝卜可真大呀!”
师:“这么大的萝卜,我们花盆的萝卜能长得出来吗?”
涵涵:“好像不能!”
拔萝卜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请孩子回家请教种植经验丰富的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第二天,孩子们就纷纷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果果:“我奶奶说,盆里的种子太多了,可以种到外面菜地里去!”
睿睿:“我爷爷说可以拔掉一些苗。”
……
听完,孩子们跃跃欲试,为了我们的花盆能长出香喷喷的萝卜,他们选择把一些小芽拔掉。
萝卜芽在一天天成长,孩子们关于萝卜的外形、种植等都有了新的经验,每天都在收获着小小欢喜。
画萝卜:孩子们对萝卜的喜爱远不止于此,他们在区域里纷纷选择表征心中的“萝卜”。
每一个孩子笔下的萝卜都长得不一样,有抽象派的涂鸦萝卜,还有写实派的具象萝卜……在孩子们的心里,根根线条都是萝卜。那,就是萝卜。
在第一次的绘画中,梦梦给她的萝卜“装”上了眼睛。教师请她向大家作了分享。第二天,其他孩子也纷纷效仿。他们给萝卜画上眼睛、嘴巴,还有小手和小脚。在稚嫩的小手下,萝卜变得尤为灵动!
可可:“我画的萝卜有大大的眼睛,还有两条腿。”
梦梦:“我的胡萝卜不会被兔子吃掉!”
涵涵:“我的萝卜胖胖的。”
通过“种萝卜、晒萝卜、拔萝卜芽、画萝卜”的系列活动,孩子们见证了亲手播种下的萝卜种子不断成长,不断抽出绿芽的过程,感受到植物生长的力量,学会亲近自然,喜欢绿色蔬菜。在不断发现和表达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小欢喜,收获小确幸。随着孩子们对于绿色蔬菜的欢喜与认知,他们懂得了蔬菜栽种的不容易,午餐中的挑食现象也不断得到改善。
2.厨房的那些事儿。
为了帮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用餐的直接经验,并且针对孩子们对食物缺乏保护与珍惜的意识,教师带领孩子们一同来到园所的厨房里,观摩阿姨们每天是如何给我们做饭的!
看一看: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十分惊奇厨房里的角角落落。
可可:“小心,地上有水,要慢一点。”
梦梦:“好好玩,硬硬的大米。”
轩轩:“白白的!”
新新:“你看,这个锅好大呀!”
果果:“里面还有鸡腿呢,今天中午吃鸡腿!”
试一试:
幼:“阿姨们在干什么呢?”
幼:“这是土豆。”
阿姨:“这是莲藕!”
师:“阿姨在帮我们小朋友把莲藕的衣服脱掉,洗得干干净净的做给我们吃!”
阿姨:“小朋友,你们想来试一试吗?哇,你们真能干!”
幼:“老师,这个铲子也太大了吧?”
师:“是的,阿姨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铲子炒菜呢?”
幼:“锅大呀!”
幼:“对,因为阿姨要做饭给幼儿园那么多的小朋友吃,要炒好多好多菜,铲子大才能把菜翻个身,才能熟。”
在厨房的实际情景中,孩子们感知阿姨们是如何削菜、切菜、翻炒,他们还品尝了新鲜出炉的莲藕。
幼:“真的是太香了!”
幼:“阿姨,辛苦了!”
玩一玩:
回到教室后,孩子们对于阿姨洗菜、切菜、做饭的动作仍然津津乐道,他们迫不及待在娃娃家玩起了做饭游戏(教师提前在娃娃区投放了相关材料)。
可可:“我看过,土豆要削皮。”
涵涵:“我看到厨房阿姨用的是削皮刀,我妈妈也用这个。”
皓皓:“让我来用铲子,像我妈妈一样。”
梦梦:“这个铲子比厨房阿姨的小好多。”
接下来的一周里,娃娃家成为班级区域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模仿观看到的食堂阿姨做饭的模样,不断体验“削皮”“切菜”“炒菜”“翻菜”等环节,感受厨房里的那些“惊奇的事儿”。真实的情景体验结合游戏中模仿经验使得孩子们渐渐懂得食物的来之不易。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在午餐中进行“光盘行动”。
一日生活皆课程。对于小城镇里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而言,是否吃得饱,是否开心是每个家长都关注的问题。而苏北农村家庭熏染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不足,部分家长包办代替致使幼儿生活能力弱化成为较为普遍的问题,也为幼儿独自走向幼儿园集体生活增加了难度。因此,我们着眼于一日生活,关注独立就餐问题,引导幼儿回归生活,也使得课程贴合幼儿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真实体验与真切感知中解决“掉米粒”问题,形成良好健康的卫生习惯、科学正确的用餐习惯以及善思节约的行为意识,并以此为撬动点帮助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打开集体生活的大门,熟悉同伴,熟悉厨房阿姨,亲近教师,在过程中收获良好的人际情感。
1.倾听与尊重,做幼儿生长的强有力支持者。
新入园幼儿存在因对环境陌生而不敢说话,不愿表达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尝试营造温馨而和谐的空间氛围,耐心而友好的人际氛围,不断把新“问题”抛给幼儿,相信幼儿的智慧能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建立信赖与欢喜的师幼关系。尊崇幼儿即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回答,构建最近发展区域,协助幼儿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2.信任与期待儿童。
我们做到了关注儿童发展需求,使得课程不断贴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是不够信任儿童。比如在厨房观摩体验过程中,幼儿跃跃欲试,想要尝试“削皮”的过程,却未得到实现。事实上,幼儿能大胆表达对自己种植萝卜的喜爱,并独自照料,还能为抽新芽的萝卜创编儿歌。在一次又一次丰富经验的补充与积累中,幼儿成长的痕迹是能被“看见”的,心智的吸收也在一点一滴中发生。因此,我们应该更加信任与期待儿童发展。
3.期待更多欢喜。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第一次从家庭跨进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大门,便收获了人生中的一次欢喜。但是如何融入集体、适应集体便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以“吃饭”为重要的问题契机点,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想法,尝试探究,试图解决。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种植萝卜,感受生命成长,与萝卜结下欢喜之缘。他们通过观摩厨房阿姨做饭的辛苦过程与厨房阿姨的结下欢喜情感,并在一次次模仿游戏中获得良好的进餐能力……
其实,幼儿的欢喜远不止这些,我们鼓励幼儿在阳光下奔跑,在田埂上游戏,在田野里成长,在协商中合作,在欣喜中表达,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自主……通过幼儿园有趣的绘本阅读活动、多彩的娃娃家游戏活动、真实的午餐环节等等课程建设,让新小班幼儿逐渐感受幼儿园集体生活的温暖,获取人生更多的欢喜!
连云港市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幼儿园
灌南县三口镇中心幼儿园,创办于1982年8月,坐落于苏北农村小镇。截止目前已有40年的办园历史。2016年,被评成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在《指南》推进实践的十年,幼儿园从环境创设,教师理念建设,教育行为转变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断调整完善,立足于田野文化融合,立意于儿童自主发展,从“单一区域”到“多元游戏区”;从“照本宣科”到“生成课程”;从“禁锢于凳”到“自主游戏”,再到“冲向自然”,在近十年以来的课程改革之路上迎难而上,经历从“量”到“质”的蜕变,不断探索贴合农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实际生活的课程,利用周边田野生态优势,呈现一幅幅“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慈幼”“共生”“人和”的美丽新乡村幼儿园图景。
案例点评
点评专家: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祝晓燕
在6月向大家分享关于9月开学季的案例,是因为前后两个案例存在共通之处,都展现了师幼共同进行项目活动的精彩瞬间,呈现了问题导向和持续探究的项目课程实施样态,以及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的支持策略。案例中,教师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生活的时间节点中确立关键事件为项目主题,充分挖掘和利用园内外各类资源,为幼儿提供了有益的学习经验。教师鼓励和支持儿童成为项目的发起者和实施者,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儿童都有机会成为有力量的、自主发展的人。
《小小欢喜——开学季》基于小班入园后就餐问题的分析反思,充分利用园内的绘本和种植园地,以及家长、门卫爷爷、厨房阿姨等人力资源,通过绘本阅读、种植萝卜、参观厨房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从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逐步养成良好的用餐意识和就餐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从小养成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我给幼儿园做地图》呈现了一个项目活动的完整过程:开始阶段,提出制作地图的兴趣、完成地图初稿;展开阶段,多视角观察校园环境、多种方式呈现校园地图;结束阶段,晨会展示自制校园地图。整个推进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功能室,各班幼儿、专项教师、园长、家长等人力资源,帮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建构制作和运用地图的经验,发展了创造性解决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
两个案例都呈现了积极、主动、活泼、有能力的儿童形象,传递了生活化课程对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意义。案例充分体现了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念和陈鹤琴的“活教育”课程观,呈现了教师基于儿童兴趣和需要生成课程的实践智慧和专业能力,体现出教师已将识别课程内容以及判断课程价值的能力融入一日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