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燕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理念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大思政要善用之,须深入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的原则。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育人方面存在教学意识模糊、活动开展缺乏针对性、教学资源匮乏、实践途径呈现单一化、教学阶段的延伸不足、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对接不够的现实问题。要破解上述现实难题,必须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格局、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从而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效果,实现思政课的有效延伸。
[关 键 词] “大思政课”;高校;实践教学;育人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49-0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新时代讲好思政课必须要落实三个基本原则,认清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问题动因并进行路径探析。与时俱进地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作用,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實解释力。
一、“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原则遵循
“大思政课”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指引着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手段,是把思政教育理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桥梁。只有遵循“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本质作用,实现大思政格局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大思政课”理念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首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掌握思政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人们当前存在的社会价值观念、政治意识、道德法律、思想意识形态等都在实践中得到了解释和检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未来教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与体育相结合”。思政教育的发展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在社会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以促进人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以此来回应国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也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他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脚踏实地奋斗中树立远大的目标理想。”高校应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到思政理论课的魅力和价值,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和强国志。
(二)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
“大思政课”理念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贯穿于历史与现实之中。思政课的发展应当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文明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从优秀历史实践中汲取经验适应现实的发展需求。思政理论课内容深、理论性强,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较为抽象,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追溯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历史溯源,由因到果地分析其理论价值,并在实践课中贯穿其深刻内涵。思政课内容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方方面面,包含国家发展的国情和党建以及内政外交。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涌动,不同领域热点问题以及网络舆论事件时有发生,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有宽广的历史情怀与现实视野,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以国家发展大势为立足点,满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
“大思政课”理念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坚持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的原则。“大思政课”是以宏大的知识体系为支撑的,在该理念的指导下以思政课实践教学为平台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衔接,以该平台为枢纽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思政课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所以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走进社会生活中,把社会生活以及实际需求联系起来,贴近生活实际。同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要牢牢把握住学生这一主体,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爱党、爱国的信念。
二、“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开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提出,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二级指标并占有2学分纳入教学计划内,要求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的同时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与理论教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由于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环节的缺失等方面的影响,整体上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识模糊,活动开展缺乏针对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很大一部分阻力来自高校领导的认识不足,观念模糊,轻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以陈旧的思想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无关紧要,甚至把大学生在校团委、图书馆以及各院系办公处的学生活动岗位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画等号,认为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包含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部内涵,为了省时省力学校也不愿意专门花经费和时间去搞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足轻重出现僵化。另外,一些思政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态度不端正,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并未做到全员参与。这样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未能遵循“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方针。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匮乏,实践途径呈现单一化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必须有与学校相对应的实践资源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当前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资源呈现匮乏趋势,不合理的规划导致课堂与实践、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的资源难以有效整合,导致实践教学平台的固化。另外,由于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主题呈现单一化,实践活动的设计因循守旧,使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实践课变成了“课堂上的实践”。此外,教学环境的复杂和实践教学资源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完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付,由于学生对实践平台资源的掌握并不充分,为了完成任务,以应付的方式完成任务。考虑到学生人数众多、外出的各方面因素,实践教学往往只以暑期调研、参观红色文化基地、重游革命烈士故居这样的方式进行,并且每次的实践教学地点都是相同的地点和相同的方式,使学生对本该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失去兴趣。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阶段的延伸不足,与社会实际发展需求对接不够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安排了毕业实习,在毕业实习的过程中把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让学生逐步适应人才的需要目标,但是在实习阶段思政课的工作却出现了违和:一方面,这一阶段凸显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而这一阶段的思政工作却出现了“弱化”“虚化”,甚至出现“真空化”。究其原因,关键问题在于高校在开展就业实习阶段并没有将思政教育在校内的影响与实际实习进行延伸,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形式与具体企业的用人单位要求脱轨,导致思政教育对接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上的作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专业化人才,满足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但是,当前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开展缺乏对社会信息化的有效对接,实践教学的活动与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相脱离,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不能有效衔接,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作用减弱的同时,也弱化了社会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认同。
三、“大思政课”理念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的着力路径
思政课实践育人以增进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为目标,旨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积极构建全方位的思政课的育人模式,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格局、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以及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融入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在实际中促进学生能力与品德的纵向深化。
(一)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格局
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是在信息共享化的浪潮中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的重要保障。要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要重新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解决当前遏制的问题,首先要从观念上转变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偏见,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和價值,准确明晰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取代的地位。
1.坚持目标导向,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基于思政课育人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坚持目标导向,发挥思政课的作用。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有效制订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扩充课程的重难点,增强学生的感受力,促进学生的理性认知。为了进一步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的目标,教师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要以鲜活的生活素材为基础,通过开展广泛的调研活动、互联网创业、志愿者服务、虚拟空间演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多维知识构建,在实践中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目标。另外,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学生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行动能力,使学生在做中感悟、活动中体验。由于思政课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必须牢牢抓住思政课育人这一点,促使学生将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以及自身的经历相结合,在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在活动中观察和体验,在实践中感悟思政课的深刻内涵,掌握其基本原理,把所学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2.把握育人导向,准确定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
强化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认知。思政教育仅仅依靠理论课的讲授不能够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理论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转化才能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作用。在新时代要上好思政课,必须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适时革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重课堂”“轻课外”的教育理念,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课外实践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思政课作为一门时效性和时政性极强的学科,更应该充分把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明确思政课在培育青年一代道德感与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接社会发展,思政课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的设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的理解,提高学生道德感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
(二)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整合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只有依托多样化的实践平台才能达到育人的目标。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都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基础。通过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不断结合地方特色,拓宽校外实践基地,增加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够发挥协同机制效应,整合实践资源。
1.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
资源没被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高,因此,优化资源整合必须打造一支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学校在招聘思政课教师时应当考察其专业素养,确保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足够丰富,同时要注意思政课教师的道德人品与理想信念,以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为门槛才能够选拔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化思政课教师。同时在学校里,要形成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大学生实践指导团队、学生会组织、校团委等各个组织的协同指导,在发挥合力的基础上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思政课活起来的同时改变思政课枯燥的刻板印象,把生动的思政课贯穿于大学课程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拓宽校内外实践教学的渠道,创新实践途径
不难发现,当前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渠道并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也未能发挥思政课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作用。因此,拓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地刻不容缓,在校内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弘扬二十大精神”为主题,让学生动手设计相关的手抄报,以开展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另外,充分运用学生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协会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带领学生以涂鸦的方式美化校园的井盖、电箱、楼梯间等,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校风班风。在校外,学校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加强资源的优化整合。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并丰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受红色革命文化,参观烈士故居时充分运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方式,运用VR虚拟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革命烈士波澜壮阔的一生,了解英勇的革命事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同时要加强地方党委和学校之间的沟通,通过实地体验党校课程、参加党务活动的方式增强对党的思想认知。
(三)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在长效机制的发挥下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充分显现其功能。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方面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理论课的兴趣和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实践活动必须对接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核心能力。
1.“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式
教育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教师在进行思政课实践活动时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创設实践体验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学生知识储备和成长环境的差异性,在创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注重学生的知识体验和差异化,防止体验教学呈现出一致性的发展趋势。首先,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教师在思政课上布置具体的案例,通过设计不同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案例的考察调研,小组内分工合作参与实地考察,对调研报告的各个部分结合实地进行分析。其次,信息化教学实践体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想法,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布置思政课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做主讲,通过课件的制作、视频剪辑、动画效果、游戏设置等方式改变思政课以往严肃而死气沉沉的现象,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的同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感染力。
2.“因时制宜”对接社会人才需求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因时制宜地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针对专业的方向性以及就业的实际路径,实践教学的展开要渗透到各个领域,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培养具有道德情怀的专业化高质量人才。以本科思政教育专业为例,其就业方向多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党务宣传工作、新闻出版社、工会等,所以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牢牢把握思政教育专业的就业方向,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道德情感为目标设计具体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借助校内实践平台,举办思政相关主题的辩论赛、弘扬二十大精神的演讲、模拟法庭、讲党史故事、校园话剧展演等活动丰富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式,在过程中增强思政教育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就业打下基础。借助校外实践平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社区宣讲、志愿者活动、参观红色文化基地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服务意识。通过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的有效衔接,全方位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50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5]陈刚,刘刚,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30-31.
[6]任瑞姣.“大思政课”视域下加强思政课实践育人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4):135-14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