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竞夫 刘青柏
[摘 要] 目前,各国在前沿科技领域展开激烈斗争,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新时代对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素养要求,高等教育中不再单纯强调学术能力,更加关注综合素质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的挑战,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已日益凸显为一项重点研究工作。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第二课堂机制优势,分析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育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关 鍵 词] 师范生;第二课堂;心理韧性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9-0165-04
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优师计划”师范生培养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师范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基础和突出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能力,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组织管理班级、进行家校沟通,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研究实践问题并不断改进。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师范生回信中希望师范生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师范生是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能否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还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1]。然而,现代社会中,教育环境和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压力给师范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负担,如学业压力、职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因此,培养师范生的心理韧性,使其具备应对压力和挑战的能力,对于其未来从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课堂是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利用第二课堂的特点和优势,科学设计活动方案,可以对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从第二课堂视角出发,探讨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育,加固师范生的心理防线,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四有”好老师贡献力量。
一、心理韧性内涵及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心理韧性内涵
心理韧性,英文为“resilience”,其概念学界尚未达成统一认识,其中结果性定义聚焦于“曾经或正在经历巨大压力或困境”以及“良好的功能或行为结果”;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一种动态发展的变化过程;品质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或品质[2]。综合考量,心理韧性的本质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个体在面对严峻威胁或遇到困境时能够有效应对。二是即便在困境的影响下,个体仍能够适应并保持正常的发展轨迹。
在认知层面,心理韧性表现为个体对困境的认知方式和解释方式。具有心理韧性的人能够积极地看待问题,对困境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应对,具有乐观的信念和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在情绪层面,心理韧性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调整情绪并保持情绪稳定。具有心理韧性的人能够自我调节情绪,不易陷入情绪崩溃或消极情绪中,而是能够通过积极的情绪管理策略来面对挑战;在行为层面,心理韧性表现为个体在面临困境时能够采取积极的行动并保持灵活性。具有心理韧性的人能够主动应对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策略,灵活地调整行为方式,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具备较强的心理韧性可以在面临困境、逆境或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适应变化、克服困难、恢复正常功能,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质。心理韧性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挑战,包括面对压力、困难和失败时能够保持冷静、寻找解决办法,从而更好地克服困难和逆境,避免因挫折而产生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韧性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使其在困境中能够认知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情感和行为,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在竞争激烈和变幻莫测的职场环境中,具备心理韧性的人更能应对工作压力、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灵活应对职业变革,从而更有可能实现职业成功和职业满意度。心理韧性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应对挑战和克服困难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心理韧性的培育有利于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和自我反思。具有较高心理韧性的个体通常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寻求和获得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朋友、社区和社会机构的支持;能够在面对困境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从中获得经验和成长。
(二)师范生心理健康状况
1.师范生心理特点
目前,对师范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出现焦虑、抑郁及易怒等情绪。通过原因分析将更有利于帮助师范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含就业压力及升学压力、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支持等原因。
(1)就业压力及升学压力。目前,师范生面临就业机会减少、招聘竞争激烈等情况,导致就业压力加大。线上教学、混合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无法适应,增加了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需求和挑战。虽然师范生通常选择师范专业是为了从教,但一些师范生可能仍面临升学压力,包括考取硕士、博士学位、留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升学,导致这一条赛道的竞争力相应增加。长期对未来就业和自身发展的担忧导致师范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经济状况及家庭支持。在师范类专业学生中,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家庭人口较多,尽管他们可以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补助项目的资助,但由于与其他学生的贫富差距,导致他们会产生自我封闭、自我否定等自卑心理的表现。学生需要更多地依赖自己来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用,从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业压力。无法承担一些社交活动的费用,如社团、俱乐部或社交聚会,也会导致他们在社交圈中感到不安全或自卑。另外,经济困难的家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经济状况及家务负担上,使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缺乏关心关爱,不能分担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2.师范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培养师范生的心理韧性对其成为优秀的教师至关重要。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应对职业中的困难和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灵活应对各种情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情绪管理和压力调适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可以从应对职业挑战、应对管理班级困难等方面讨论师范生培养心理韧性的重要性。
(1)应对职业挑战。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许多青年教师在入职前乐观地觉得教师是一份轻松且体面的职业,不仅福利待遇好,还可以带薪休假,然而在入职后,会发现期望与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偏差,心理韧性较差的教师会陷入痛苦的不适应期。教师职业普遍面临许多职业挑战,例如,高工作压力、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班级管理等。拥有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灵活的思维和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提高应对职业挑战的能力,保持职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2)应对管理班级困难。班级管理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也可能面临各种班级管理困难,如学生纪律问题、学习差异、人际关系等。青年教师通常缺乏班级管理经验,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提升管理能力。同时,不同的班级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需要青年教师不断适应和调整。青年教师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这可能会导致时间上的压力和任务量的过大。师范生需要具备心理韧性以应对这些困难,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保持冷静和公平,从而促进良好班级氛围的营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第二课堂的育人机制
(一)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素质提升的意义
2020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3]。第二课堂是高校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的表现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4]。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爱好、特长技能、领导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发展。通过参与各类社团、俱乐部、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是对“五育并举”育人内涵的积极诠释。
1.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需求,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并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和实现。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爱好中培养多方面的技能,为成为高层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第二课堂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提升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及工作适应力
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简历,增强就业竞争力。通过参与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未来职业发展。第二课堂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领导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这些素质在职场中同样非常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各种角色,与同事、上司、客户等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锻炼,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和新情境,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增强学生的抗压及自我适应能力
培养学生学会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反思失败的原因,分析失误的地方,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培养学生积极应对挫折、不轻易放弃的精神。此外,学生要学会妥善处理失败和困难,不陷入消极情绪和自卑中。他们可能会寻求支持和帮助,从他人的建议和鼓励中获得力量,或者通过自我反思和情绪调控来应对困难。这些经历和应对策略使高校学生逐渐形成积极、乐观和韧性的心态,从而增强学生抗压及自我适应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时更加坚韧。
(二)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心理韧性的干预
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具有必然性。第二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内容、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情绪调控、鼓励团队合作、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设置角色建模和导师制度,以及组织心理韧性培训和讲座等方式实施。这些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使他们在面对失败、挫折和困难时更加坚韧和自信。根据心理韧性的4C理论模型,提出以下四个核心成分:即控制(control)、信心(confidence)、挑战(challenge)和责任(commitment)[5]。
1.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控制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时间紧张、资源有限、任务复杂等。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包括对情绪的管理、对压力的应对、对困难的解决等,从而提升心理韧性和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需要组织和策划各种实践项目、文体活动或志愿服务等,这要求学生具备资源调配和人员协调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2.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信心的提升
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场景,如面临时间压力、资源不足、团队合作困难等。通过不断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培养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认知。同时,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优点、不足和潜力,这些认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并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信心。
3.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挑战能力与意识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会涉及不同领域和类型的活动,如学术研究、社会实践、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这些活动往往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规则和要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并面对可能的困难和挑战,这种跨领域和跨学科的挑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通过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提升自我认知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挑战意识。
4.第二课堂对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通常涉及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可以深刻地认识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如贫困、环保、健康等,从而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关注。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培养对社会的关爱和关心。同时,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协作和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自己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实际行动。
三、第二课堂视角下提升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对策建议
教师职业是一个持续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师范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学方法。面对职业发展中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心理韧性可以帮助师范生保持积极的态度,勇敢面对新的挑战和变革,从而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结合第二课堂模式的育人优势,为提升师范生心理韌性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形式多元化,保持学习兴趣
第二课堂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文体活动,如运动会、演出、比赛等,鼓励师范生参与体育锻炼、文艺创作等。丰富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到有趣、有意义、有挑战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鼓励学生走进社区、农村学校等地进行实地教学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现实,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尝试新的事物、挑战自己,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和自信心。定期收集学生建议,从中选取可行的活动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多的锻炼心理韧性的机会。
(二)难度阶梯化,提升专业竞争力
阶梯化的难度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难度下参与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可以根据师范生的年级、专业和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师范生,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简单和基础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而对于高年级的师范生,可以设置一些较为复杂和深入的活动,如学术科研和实践教学。通过逐渐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难度,帮助学生适应面对挑战和困难的情境,从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更好地提升自身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竞争力。
(三)反思常态化,打破固化认知
反思可以帮助人们增强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在每个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设置反思环节,如写日志、填写反思表格、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师范生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取得的成果、遇到的困难和自我评价,从而促使他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水平与能力,并主动寻求改善和提高,从而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情绪调控技能,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思维等,帮助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更好地管理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
(四)内容社会化,树立责任意识
将第二课堂的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中,为社会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师范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帮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影响力。因此,社会问题、公共事务、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等活动应当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活动,认识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和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培养对社会的关爱关心,引导师范生思考和探讨自己在未来教育工作中的社会责任。
(五)辅导专业化,保障育人成果成效
专业化的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为第二课堂辅导教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帮助辅导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使其更好地应对第二课堂中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同时,可以引入导师制度,将有经验和成功经历的学长学姐、社会导师等作为榜样,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坚持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本研究从第二课堂视角出发,探讨了师范类学生心理韧性的培育。通过对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分析,认识到第二课堂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师范生心理韧性的培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对于师范类高校学生心理韧性培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未来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展望。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心理韧性培育,提高师范生应对未来职业生涯和生活中困难和挑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樊晓光,周东明.青岛大学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6(4):326-328.
[2]何诗雯.中医生命观视域下中医院校学生后疫情时代的心理韧性培育[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3):56-59.
[3]王雅丽.我国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向综合评价转型: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考试,2021(4):64-70.
[4]刘骏,高向东.基于高校第二课堂学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2(9):106-111.
[5]桂莉娜.心理韧性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创业竞争力的提升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20):11-18.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