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向军 胡远萍?胡敬萍
[摘要] 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评估工具,为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了有效支撑。研究介绍了概念图和概念构图的内涵,剖析概念构图教学具有学生主体性、过程显性化、理解结构化、评价精准性等特征,并探索了基于概念构图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操作路径和案例。
[关键词] 2022版课标;概念图;概念构图;“教—学—评”一致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从学习的视角来看,“教—学—评”一致性包括内容、活动和质量三个维度。2022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但当前“教—学—评”一致性达成度并不高,存在诸多困境:目标定位不准,重知识轻策略;整体观照不足,重教学轻评价,学习路径不清,重外显轻内隐。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仍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目标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评”贯穿课堂始终;评价不仅促进学生学习,也发挥着诊断、调控、引导课堂教学的功能,评即学、评即教、教即评。美国约瑟夫·D·诺瓦克教授团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概念图。概念图从最初的知识表征工具发展到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评估工具在多个学科得以应用,并被证实确实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笔者以概念构图的语文课堂为例,展现概念图在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实践。
一、概念图和概念构图的内涵
(一)概念图
概念图的理论核心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该理论指出,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概念,概念图由此开发出来。概念图是由概念术语(节点)及节点之间的有向连线组成的(层次)网络,连线上用连接词表明节点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用节点表示概念,用连接线和连接词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一张概念图通常由节点、连接、文字标注所组成,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可以说,概念图(概念)表征(连接词)知识。概念图最初是知识表征的工具,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学习策略和评估工具,为“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一种组织教学内容的好工具。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进行课前导入或在课堂中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现概念间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组织、建构和整合信息。而且,概念图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进行跟踪,发现学生知识的欠缺和认知方式,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进程。
2.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策略
概念图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策略,能帮助学生清晰地组织和外显已有知识水平,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内容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当学生在构图时有意识地将新知识与已经知道的概念联结时,不仅促进了有意义学习的产生,还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所以,概念图还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一种元认知工具,通过概念图以树枝状、节点及联结的方式储存信息,有助于学生快速学习及唤醒长期记忆的内容,促进建构和重组知识结构。
3.概念图作为一种评估工具
已有研究表明,概念图作为评估工具,可以用于评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转变和发展。运用概念图可以诊断学生的知识,特别是对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错误的理解;概念图作为一种元认知策略,可以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促进概念的转变和发展。概念图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组织和外化自身已有知识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这不同于单纯的“知识点”的评估,而是外显学生学习的过程。
(二)概念构图
概念构图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概念,“构”具有动态性,构好的“概念图”具有静态性,概念构图教学强调学生和教师共同构图的过程。概念构图教学发轫于表示概念之间意义联系的知识表征工具的概念图,是师生共同学习具体知识后再提纲挈领地进行提炼,共同协作完成概念图,以有效实现意义建构和让学生的理解看得见。它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也是建构所学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以图像表示知识结构的教学方式。有研究总结了概念构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概念构图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分析;利用概念构图进行难题解释;利用概念构图进行复习检测。可以看到,概念构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课前、课中,还在难题解答和复习课中。
概念构图的主要优势在于能构造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有效地把细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通过概念图的概括、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这一课,教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交流和思考:搭船的鸟是什么鸟?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它为什么搭船?师生共同完成了《搭船的鸟》这一概念图(如图1)。该图清晰呈现了《搭船的鸟》这一知识网络,并在内容的学习中落实了该单元的语文要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深刻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概念构图的特征
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一大瓶颈就是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可见的过程,学生到底学得如何,其水平到底处于哪一层次,在课堂中往往难以呈现,因而教师无法精准把握教学的逻辑起点。对此,确定学生学習状态是关键问题。在概念构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布置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初构图,要求学生把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或疑问之处用图示的方式呈现出来。概念构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认知结构表示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概念、字词、背景知识、内容、结构等进行分类,然后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结关系,加上适当的节点和连接词,呈现高度概括化的内容。由此,概念构图教学是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抓手。从目前的探索来看,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学生主体性
在概念构图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图,由于每个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不同,构建起来的概念图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概念构图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教师通过学生的构图能够判断学生的已有基础,如知识结构是否有缺陷、过程是否需要优化等。
(二)过程显性化
概念构图凸显“构图”的过程,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静态知识的堆砌,更强调学生在构图过程中的知识整理和思维方式。如图2所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桥》这一篇课文的概念图。在最开始的概念图中,学生没有把“对比”和“冲突”写在连接线上,因而并没有很好地理解《桥》中人物形象的对比和情节的冲突,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构图练习,进一步理解了小说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
(三)理解结构化
课堂上概念构图要求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所学内容,关注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应用,让学生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实现前后知识间的主动关联,促进理解的结构化。比如在《桥》这一课的概念构图过程中,三次主要情节冲突构成了《桥》这篇小说最精彩的一波三折,学生在梳理三次情节中体会到了《桥》的冲突,并通过概念构图实现对小说的结构化认知。所以说,概念构图能够清晰呈现《桥》的内容网络,有效地把细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达成理解的结构化。
(四)评估的精准性
学生学习既有个性差异,也有水平之分,往往都难以评估,这在“教—学—评”一致性中可以说是难点。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外部行为去衡量他们理解的特征与水平,而概念构图可以使评估活动变得直观、有效,以此建立学生学习的水平与标准,这不仅能为学生知识理解的自我认知提供线索,更能为“教—学—评”一致性提供依据。
因此,在明确了所需要评估的内容后,教师可以借助概念图,对学习内容进一步分解、描述和刻画,并制订可操作的表现性水平标准。例如,教师根据概念构图,并结合美国格兰特·威金斯等人提出的理解六侧面(解释、阐明、应用、洞察、深入和自知)和SOLO分类理论,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中提炼出学生水平标准的评估表(如下表)。这一评估标准是基于概念构图建立的学生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层次标准,从具体到抽象,从零散到系统,从机械到迁移应用,帮助教师在课堂中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基于概念构图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施路径和案例
(一)概念构图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施路径
在基于概念构图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以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实践探索后,笔者和团队初步提炼出“课前构图—课中论图—课后理图”的实施路径。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课前构图。教师根据每次学习内容,课前布置构图,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对所要学习的内容先初步构图,这一步骤呈现的主要是学生的已有水平,有助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水平,有助于目标的明确、可测。第二,课中论图。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初步构图为交流载体,凭借构图与关键词展开对话,围绕课前目标进一步论图,促进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不断衍生、改造和深化,实现“目标为本”的教学。第三,课后理图。课后学生通过课中论图,进一步修正、整理概念图,实现学习内容的横向关联、纵向融通,走向结构化理解。最后,教师通过学生整理后的概念图,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反馈学习目标的达成。
如此一来,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进行自我反思和建构。通过运用概念构图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主体性、过程显性化、理解结构化和评价的精准性,达成“教—学—评”一致性。
(二)概念构图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以六年级上册《盼》为例,探索基于概念构图的“教—学—评”一致性的实现。《盼》以“新雨衣”为线索,围绕“盼”字描述“我”有了雨衣后,盼变天;下起了雨后,盼外出;没法出门后,又盼雨停;盼来雨天,快乐出门等小事件。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紧紧围绕中心意思,选取不同事情”;二是“把重要的事情写得具体生动”,如详细写了盼下雨、盼外出、盼雨停等事情。根据课文内容和该单元的语文要素,确定了教学目标: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盼”这一中心意思来写的,学习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思想。这也是该课的教学难点(课前布置围绕中心意思来构图)。
2.学习活动的设计
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将学习活动设计成: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盼”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预设围绕“盼”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会总结不全,可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概括总结)教师带着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妈妈送“我”新雨衣;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写盼下雨;第三部分(第4-17自然段),写尽管下雨還是未能如愿;第四部分(第18-21自然段),写“我”终于穿上雨衣。分段时,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尝试划分不同的段落,教师肯定了其中的独到思考。
3.评估的始终性
“教—学—评”一致性课堂中,目标是起点,而评估贯穿课堂始终。在《盼》这一课中,连接词“是的”表明了“盼”的内容,右边三条连接线,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构图(如图3)。教师发现该生构图中有一个错别字“相”,说明该生对“相”和“想”字还没有完全掌握,因而根据该生的生字掌握情况,进行了个性而精准的指导。同时,学生通过构图,对该课的内容则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盼》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并理解了写文章要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可以看到,概念构图是紧紧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进程而逐步推进的,不仅呈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能力进阶的“推进器”。
概念构图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探索始于小学作文教学变革研究,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探索处于起步阶段,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希望后续能为2022版课标的落地提供生动的实践。目前,概念构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不仅引领了课堂教学,构图的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学评估的依据,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使用,帮助教师基于构图分析和改进,达成“教了—学了—学会了”。因此,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概念构图教学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本文系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测评的国际借鉴与本土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9YJC88012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涂晓峰.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实践困境与突围之策[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04).
[2]约瑟夫·D·诺瓦克.学习、创造与使用知识:概念图促进企业和学校的学习变革[M].赵国庆,吴金闪,唐京京,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
[3]SJ Gravett,E Swart.Concept Mapping:A Tool for Promoting and Assessing Conceptual Change,1997.
[4]葛敏辉.概念构图:指向深度理解的数学课堂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1.
[5] 陈侃侃.不妨尝试运用“概念构图”辅助数学教学[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