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如何落地

2023-07-17 04:23张雨强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结构化课程标准导向

张雨强

2022年4月,16科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随后教育部围绕义务教育新课标修订的精神宣讲、重要变化、教学应对等主题依次开展了新课标培训工作,系列培训仍在进行中。新课程标准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各级教育行政领导、教研员、校长、教师等群体接受,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行为,既取决于国家层面采取的推进新课标落地的系列措施,更取决于一线教师的真正领悟、切实行动。我们认为,有两个工作至关重要。

第一个工作是引导一线教师真正把握义务教育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深刻领悟新课标修订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为综合化与实践性。综合化强调的是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最终实现课程内容组织的结构化、序列化,更好地体现不同学段之间知识的一致性与进阶性。实践性则强调通过加强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践问题,从而打通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学术世界之间的壁垒,把学习由教室、学校、书本、试卷与作业,延展到家庭、社区、社会、生活与实践,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其次,要准确把握新课标变化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为课程目标上的核心素养导向、课程内容上的综合化组织、教与学方式上的个性化趋向,以及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以强调人才培养“出口”规格。例如,细心的老师们会发现新课标“变厚了”:语文新课标由2011年版的80页变成了2022年版的102页,数学新课标则由132页变成了182页。新课标“厚”在何处?为何要“厚”?这些话题都需要一线教师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只有揣摩明白才知道如何利用新课标的大量新增案例来落实新课标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与操作性。

最后,要全面落实新课标强调的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由“育知到育人”的素养导向、由“低阶能力到高阶思维”的实践导向、由“孤立零散到结构化”的综合导向。

第二个工作是引领一线教师重点关注义务教育新课标实施中的核心问题。必须坚持素养导向。要明确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与评价、学业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落实在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设计、评价任务设计等核心工作中。基于课程标准分析(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等)、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预期目标、主要措施等)、教材分析等,设计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等,并确保教学评的一致性。

必须强化学科实践。用通俗的话来讲,学科实践试图解决的是单纯“从书中学”“在作业中练”“在试卷中考”等现实问题。强化学科实践必须重视真实问题情境,避免无情境、假情境,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发现知识的价值。还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或任务驱动,引导教师从“我应该教给学生哪几个知识点”向“学生如果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转变,真正落实学生主体与学生中心。学科实践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高阶思维、问题解决能力,避免学生学习停留在识记与复现、浅层理解等低阶思维水平上,引导学生走向深度理解、综合运用、迁移创造等高阶思维水平。

必须推进综合学习。推进综合学习可以从“知识结构化”“学习方式多元化”两方面来考虑,学科内整合、跨学科学习、综合课程是实现“知识结构化”的三条重要途径;而充分发挥体验式、探究式、游戏化、合作式、项目化等新型学习方式的协同功能,则能高效地落实素养导向的新课标理念。

必须落实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與风格,采取差异化教学、自主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多种方式,借助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在综合分析教育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认知诊断、精准分析,提供适应学生独特发展需求的学习服务。

最后,必须认真研究、审慎对待“新课标旧教材”这一现实问题。教材编制延后于课程标准颁布这是客观事实,要引导一线教师在遵循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性,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加工,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这既是一大挑战,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良机。

猜你喜欢
结构化课程标准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