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创梦,立德树人

2023-07-17 13:36廖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摘 要:践行新德育应淘汰传统德育工作中的“落后产能”,围绕新时代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的教育大势,主动迎接新挑战,聚焦“生成”与“内化”拓展德育新思维;回归“唤醒”与“激活”,走出德育新路径,打造德育新生态,实现教育评价改革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目标要求,在“暖心创梦”的德育创新路径探索中实现立德树人。

关键词:新时代 创新 中小学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63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践行新德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德育供给侧”,德育工作者应该基于根本任务,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对党的德育工作目的性与培养人服务的政治方向性作出积极的回应,通过积极探索与实践,走出新时代学校德育的创新之路。

一、传统德育模式“内卷化”的困境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及路径依赖的影响,许多学校仍陷于“重智育轻德育”的发展模式之中,德育变革迟缓,德育章制僵化,重“间接经验”学习,片面强化机械说教和实用主义为特征的德育行为主义模式。

1.章制体系僵化

制度本是社会的俗成和规约,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其自身的“合理性”,如符合道德精神、条文的合法性、可操作性。学校德育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完备,每一所学校除整体规章制度外,还会基于校情设置各类“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全面涵盖了师生校园生活的各方面活动,形成了学校场域中重要的“德育环境”要素。

近年来,学校变革加速,学校章制体系优化是题中之义。然而实践中却出现令人忧心的三类现象:其一是拿来主义带来的制度叠加,将其他学校的“好制度”直接引进学校,“层层加码”诱发新的德育問题;其二是“精细化管理”滥觞,从“半军事化管理”发展到“时间管理”,将学生的时间、精力、躯体作为管理要件,对学生的行为管理精确到分钟、行为类型规定到极致细节的管理制度;其三是“挂羊头卖狗肉”,如一些学校打“擦边球”,将违规的“补课”修饰为“自主答疑”制度,滥用章制制定权,严重削弱了章制的权威性。这些现象与引导学生从被动管理走向自主管理的现代德育变革思维背道而驰。

2.示范说教过载

在德育过程中,示范教学、案例教学是经典的德育手段。由于德育主题的多重多维特性,“德育”资源的挖掘成为传统德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方式。日积月累,相关德育资源汇集成为海量的“德育素材”“德育信息”,通过德育工作者的加工成为德育专题和内容。基于大量“德育内容”的宣教式德育更容易导致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示范说教”在德育场景中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教育模式推进,容易流于浅表层次的知识习得,“传授间接知识”固然教学速度快、效率高,但德育的榜样和素材自身并不等于学生德育学习的结果,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失去了归纳演绎、智慧内化的过程,失去人在发展中通过学习获得意义与价值的需要而难以实现价值观的内化。这种轻视学生比较、讨论、分析、判断、选择等品德生发过程的发展,会使学生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行为评价功利

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和评价本应是评价德育效果的主要手段。由于德育管理机制设计中,评价与奖惩紧密结合,评价具有高利害影响。大量资料表明,儿童行为容易受到外部奖惩的强大控制。班杜拉认为“如果行为仅仅取决于外部奖励和惩罚,人的举止就会像一个风向标,时不时地改变方向来遵从每时每刻施加给自己的影响”。也由此诱发儿童行为动机的偏差——不为德,为德育分数。

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相当部分德育工作者更愿意相信通过在德育过程中给传统德育“三架马车”“穿衣戴帽”:创设“新的工具和载体”“新的活动类型”“新的主题概念”体现与时俱进、因地制宜,从而提高德育实效性。“新瓶装旧酒”,效果是存疑的。

二、新时代新德育的新挑战

以人才为核心的知识型社会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培育多领域优质人才更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各国及许多国际组织近年来均致力于推动各类教育改革,呼吁培育人的核心素养,积极协助个体适性扬才,造福社会,提升国家竞争力。在“两山理论”的启发下,德育工作者必须开展德育生态的优化建设,积极回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途提出的新挑战。

1.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挑战

在大数据、AI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搅动人类社会全面开展未来化思考的今天,“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些传统命题被赋予了新的思考维度“重新定义未来的人”——未来生活和发展的人,需要当前怎样的教育?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德育,如何为人的未来发展奠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从顶层回应了中国对“未来的人”所应具备的核心价值观与关键能力的思考,强调要坚决破“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这反映了国家对技术带来的人类社会根本性变革的深度认识,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迅速反应。如何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新时代德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2.“三全三落实”的协同共育的挑战

新高考改革吹响了“教育供给侧”全面改革实践的冲锋号。从发展高位均衡的优质教育、促进立德树人质量的核心理念和政策取向出发,需要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维度创建新时期教育新生态,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共育的机制,创新未来学校德育管理新模式,最终服务于未来德育的主题——立德树人。《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三全”之宏大与“三落实”之精微,要求德育工作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自觉,要积极联动社会各方面做好协同共育,真正构建融入社会生活、面向未来的生活德育,促进基于综合实践的体验德育,实现中国德育范式的精进与德育价值的真正发挥。

三、“暖心创梦”学校德育创新之路

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现“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必须全面、彻底扭转学校教育实践中“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在人成长的动态过程中,影响和制约人认知与行为生成、内化的因素复杂多变,而德育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以“知”为基础,以“行”的自信自觉自为作为衡量学生品德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质量,倡导教育要为孩子当下与未来的幸福服务。道德生活源于“爱”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的教育应当不断建立、维持和增强这一关怀关系。在“强德育”的探索中,我们要关注爱与关怀为特征的德育模式的创生和发展。

1.暖心——让新时代德育思维聚焦“生成”与“内化”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生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需要支架平台,急于求成是不现实的。尊重事实、尊重规律,让品德之“根”生成与内化,德育才能取得成功。

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科学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必须要尊重“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共识。此“心”,即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潜能差异。“暖”即要主动摒弃传统的“成年人立场”,回归匹配学生成长的德育认知、合作、创新、职业能力发展的关键要求。“暖心”即要以符合主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春风化雨一般“育德”,达成德育目标。这要求教育者能够准确识别、分析“最近发展区”“关键事件”“家长核心影响力”各因素中影响德育的多样化要素,弘扬积极要素,消解消极要素。将多样化的德育方法进行整合,找準问题,对症下药,扩大积极因素的作用,抑制消极因素的作用。把学生作为德育的“主角”,创新德育形态,关注个体内化的德育认知和行为的自然育成;对德育内容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及人际传播规律的升级和创作;利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生涯指导”等技术开展德育形式的创新;对常规德育模式开展系统化改革,小班教学、大班教学、研学活动等常规模式要关注新的教学理论的实践、新的师生关系的建构;优化德育实施策略,系统融入专题课程建设策略、心理疏导策略、示范引领策略、主体探究策略、多元动态评价策略等,使各个有利因素之间更加科学地发挥作用,实现德育目标。

2.创梦——让新时代德育路径回归“唤醒”与“激活”

“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直面“刺激—反应式”德育之弊:许多学生对自己定位模糊,责任感不强,自信不足,思维模式单一僵化,创新能力弱。新时代“暖心创梦”德育应该积极探寻新形态的德育路径。

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界已经形成了“未来人”的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基本共识。每一个人都拥有强大的潜能和内在发展动力。新时代的德育工作者应该护育每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伟大梦想、美好梦想,引导每一个学生为梦想付出努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助力每一个学生把握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和“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梦想”变成“现实”。

“创梦”德育不仅意味着新德育路径(实践形式和内核)的优化,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其作用方式的变化。

第一,“五心级”德育工作群体的建设。高品质的德育离不开高水平的德育工作群体。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教师的角色、作用与地位都需要进行新的诠释与定位。德育教师的角色也应从道德的代表者、宣讲者、评价者转变为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教练”“导师”“顾问”。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新的素质与特征。

关注德育工作群体的内生发展需要,是优化德育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把“五心级”目标作为德育工作群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工作维度,整体上即打破观念束缚(传统德育观、管理观、工作观、家庭观、个人观)、路径依赖(教学策略、管理策略、评价方式)和体制机制障碍,集合各方智慧与力量,高度关注和促进德育方式的变革,探寻最优路径;提供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的技能与工具支持;提供同侪协同共进的发展平台;提供工作与生活协调的支持机制;以创建专业化研训模式为德育工作群体素质建设的抓手;调动包括政府、社会、媒体、学校、家庭在内的各方力量,使德育工作实现无缝对接,满足德育工作者个人的生涯发展需要,促进德育素养的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德育工作群体成为一个健康、积极、乐观、团结、进取的专业团体。

第二,多态优化德育造梦空间。新时代新德育需要营建新的德育空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德育造梦空间也在持续发展,包含物理空间、人文空间、虚拟空间、复合空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重视德育空间建设,完善团队心理场室、设施设备建设;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德育信息化资源和平台的开发利用;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式德育课程的开发。在学校场域中,以“更接近、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体验情境”,激活学生好奇、质疑、探究的创新基因,让学生带着真实的、生活的、学习型的任务进行德育实践,使学生能够经历与生活世界中相类似的道德体验与挑战,在多样化的情境中,感受、了解、调适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进而促进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与道德行为的习得。通过良好德育造梦空间生态化的熏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第三,唤醒与激活学生的人生梦想。青少年对未来、对梦想无限憧憬是本能。青少年在接受德育的前提下,表现出“知而不信”“知而不行”“迷失自我”的问题就是主观能动性未被唤醒和激活,发展目标不清晰,发展路径不明确。职业能力是人的关键能力,要唤醒学生的梦想与志趣,可创造高挑战及多样化的职业体验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荣誉感,在推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职业经验(职业礼仪、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要激活学生的“想”与“能”,成为学生主观能动力发挥的主要环节。只有知识与技能是不够,还应该从青少年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需求、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促进其自主和谐地发展,建立合群利他的人生观,服务于社会。

总而言之,在育人价值和培养模式上要旗帜鲜明地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就必然要求学校德育工作者优化教育生态,自觉开展教育供给侧、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德育的工作重心要回归德育的本真,要向人文的深度“暖心创梦”,促进学生的素养充分发展,人格不断健全,成为有梦有为的国之栋梁。这也正是新时代我国德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范树成《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2] 〔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檀传宝《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人民教育》2014年第2期。

[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

(廖文,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广东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测评研究中心”讲师,未来学习空间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与实践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20JKDY021)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题解教育『三问』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