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

2023-07-17 03:14:52吴广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传统

吴广辉

摘 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方便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减轻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构建高效课堂,实现优质、轻松的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材料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促进语文教育的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主要分析“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要性与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高效课堂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39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对新事物、新时代的认识在不断加深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减少。长此以往,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将会面临极大的困境。为此,我们在中学教育中要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适当加入传统文化元素,既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又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中国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初中语文和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双減”政策下,初中语文教学既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又要从阅读能力和习惯入手,使他们在初中阶段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优秀传统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天上的皓月,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当前的知识、文化和活动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我们也要了解和尊重先辈遗留下来的很多文化和风俗,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既要发展和发扬先进的文化,又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和“魂”。欧文·拉兹洛曾经说过,在当代,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传承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优秀习俗的继承,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学校教育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

2.有助于解除现实生活的困惑

初中生的身体和心理发育还不完善,他们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都要通过传统文化教学来进行。现在的初中生思想还不够坚定,很容易被人左右,特别是在这个互联网发达的年代,网络上充满了各种负面的诱惑。对此,他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培养,让学生成长得更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能够使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历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分辨能力,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3.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我们必须拥有一种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源于5000年的文化底蕴,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传统文化,比如古诗词,可以帮助初中生意识到很多作者在艰难的环境中都要坚决保护自己的祖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信息时代,外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容易造成文化自信缺失和文化认同危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文化认同。

4.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与真实情感的结晶,是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与行为规范。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文明象征,也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课堂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通过这种结合可以让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长此以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得以永久地传承发展、发扬光大。

5.有助于渗透各学科的知识

在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可能会使用传统的诗歌和传统风俗的知识,而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的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加强语言的逻辑,增强对其他学科内容的认识。

二、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问题

传统文化并未被广泛、有效地传播,未能与语文教学良好融合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包括: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愿自主学习;在现有的教学体制下,教师没有时间去教授传统文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传统文化的培训,导致教师并不能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到一起,从而影响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有能力、有经验的教师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融合传统文化,但是缺乏经验的教师就无法达到这个目标。

1.执行力不大

尽管国家出台了文件提倡弘扬传统文化,但是实施的力度和成效却并不理想。教师和相关行政人员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较为浅显,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举措在认识上还有不足,导致传统文化在教学内容中占比很少。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却被忽略了。

2.结合性不强

语言教学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体现得并不强,传统文化以文字、词汇、图片等形式呈现,但是教师往往会用普通的文字取代这些用图片表达的传统文化风俗,以便节约时间,但这并不能将真正的形象传递给学生。另外,部分教师可能不太懂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上运用上也不擅长。

3.综合素养不足

教师的全面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语文教师必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终身学习者,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本质,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对优秀传统文化浅尝辄止,让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促进民族文化精神和内涵的传承。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自信,由于缺少相应的教学资源和知识,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4.学习意愿不明

人们与现代文明接触的增多以及对传统文化接触的减少,使得传统文化无用性的观念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导致学生不愿学习传统文化。虽然父母、朋友、亲戚们会用传统文化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但他们往往不会说这是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文化。比如说,每年都要过新年,但是现在的小孩却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在传统文化中,传统风俗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学生不想学,强迫式的教育也是徒劳的。

5.培养意识不坚定

教育部门制定了学习目标,并对整个学习进程进行了管理,却未能意识到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因素,以及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等。他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没有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尊师重教是我国传统的一种重要文化,应该大力倡导。如今,不管是在新闻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被袭的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假如是在一个弘扬尊敬師长的校园,那么这种事情就不会发生了,也会减少管理人员的压力。

三、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措施

1.竭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兴趣,那么他们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同样,没有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的学生也没有动力去学习。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把学习的快乐传递给学生。经典的课文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背景以及汉语的高雅与优美,而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含义、人文知识以及古代的生活细节。新课改后,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经过了专业人士的审核,是历代先贤们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持古诗的美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和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并让他们自己去阅读。这样可以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有效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比如,在对《岳阳楼记》进行阐释时,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由于不能实现理想而沉郁的情感,然而,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学识都很有限,很难准确地捕捉到作者的情绪。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所描述的景色,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绪。就像作者在文章里所写的“昔闻洞庭水”等句子,表面上都是在描绘岳阳楼和洞庭湖的雄伟景色;但在后半部分里,作者却笔锋一转写了“亲朋无一字”等句,充分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作者的描写,学生可以感知和了解文章中所传达的感情。在课堂上,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比如引导他们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生活,这样才能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现代科技手段都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既可以改善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教学打开一条新的道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语文的价值,而且可以使学生自觉加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行列,这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实现更加高效的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对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对教材的深入发掘,发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营养品”。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将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此激发他们对自然、对生命、对新事物的探索,同时增进对鲁迅的了解。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背景材料、图画等,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大大增加,从而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此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已经大大压缩了课文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学生可以以极佳的体验感获知作者撰写文章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3.大力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

很多传统文化都有其相应的专业性书籍,而读书则是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一种能让学生获益匪浅的学习方法。读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更要让学生沉浸其中,学会按照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书籍。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都会逐步影响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蕴藏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将语文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就必须鼓励学生多看书,让他们多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这也是一种语文教学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生阅读,能使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比如,初中语文课文《智取生辰纲》是从经典名著《水浒传》中摘录的,教师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同学们一起看《水浒传》。其次,读书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一般的写作技巧,培养他们对角色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在课文的基础上,让同学们阅读相关的图书,并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喜欢的书,从而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更多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体验活动

实践是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最佳途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体会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受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神奇魅力,萌发民族自豪感的有效载体。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感知参与、互动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良好的情境和文化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根基。比如,在中秋佳节,教师可以带着同学们到养老院、福利院,给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送去温暖。这些活动可以让他们从多个视角去探究和学习传统文化,扩大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民间文化,可以将课堂座位设置为古式木质课桌,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穿上不同时代的服饰,并在课堂上讲述古文。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融合情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方法,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而且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授《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当时的场景,并邀请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同学们亲自感受文章的情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诸葛亮的心情,同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

总之,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先进的教育方法与传统文化知识相结合,一定会给学生的成长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学阶段,教师要增强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能力,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口号,它需要教师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使其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充实,教师还应注重运用不同的方法,使用生动的事例,透过特定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参考文献:

[1] 吴玉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探索》,《知识文库》2022年第12期。

[2] 宋宏耕《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当代家庭教育》2022年第16期。

[3] 刘旭《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年第6期。

[4] 李淑慧《基于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洛阳师范学院2022年硕士论文。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