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学精神的谱系建构与诗性表达

2023-07-14 04:04魏冬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关学诗歌精神

摘    要:关学精神谱系建构是在近代关学转型中出现的一种超越于传统人物谱系建构方式的新型关学建构方式。其最早脱胎于民国时期党晴梵先生《关学学案》、曹冷泉先生《关学概论》《陕西近代人物小志》的建构。然而《关学学案》《关学概论》并没有摆脱人物建构的窠臼,其对关学精神的提炼尚显简约,《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也未能更充分体现对关学人物的诗化表达。赵馥洁先生则在现代学术视野下,更为明确地从“哲学精神”的维度来提炼关学精神,并以诗性的语言表达了其内在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而言,赵馥洁先生是关学精神谱系建构及其诗性表达的现代开创者。关学精神谱系的建构更能体现关学发展流变的内在精神,诗性化的表达更易引起世人对关学的敬仰和共鸣,对当代弘扬传播关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赵馥洁;关学;精神;诗歌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23)05-0008-09

收稿日期:2022-12-05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2022年度《关学文献整理续编》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横渠道统关中文献合辑(2022HZ1565)

作者简介:魏冬,男,陕西合阳人,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关学研究。

赵馥洁先生是我国价值哲学的开创者,也是关学现代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同时也是省内外著名的诗人、学者。先生一生著述颇多,他的作品简洁、隽永、通俗而又不失深刻,严肃而又不失活泼,很得年轻人的喜爱。先生治学严谨,擅长书法,笔者手头就收藏有一本先生批注过的唐力权先生的《场有哲学序论》,其文字端庄俊秀,每每翻阅,都给人以直观的精神鼓舞。另外还收藏着一幅先生赠送给韩国金忠烈先生逝世一周年的诗作,写尽先生对故友的思念及对中韩学术友谊的真诚愿景。笔者与先生认识,已有二十年的时间,先生待后生宽厚、温和,每与先生座谈,如沐春风,必咏而归。在西北政法大学的大力推进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先生八十岁高龄后推出先生的文集8卷9册,囊括了先生一生最为重要的作品,体现了先生一生的智慧结晶和艺术造诣,这确是学界的一大盛事,是值得认真总结和纪念的一件大事。先生的著作,笔者原来也读过几册,但还没有系统地读过,还需要进一步下功夫认真学习。因关学研究亦是先生治学的主题之一,笔者也是在刚跟随刘学智先生学习中国哲学的时候,在刘老师的引荐下认识先生的,且二十年来,时不时向先生请教,故而先生也是笔者走上关学研究道路的引路人。所以笔者想就自己对关学方面一点浅薄认识,谈谈先生在关学研究上的贡献,谈谈先生在关学现代研究史上应具有的地位。不当之处,请先生和各位同人批评指正。

一、赵馥洁先生对关学谱系建构的主要贡献

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开始对中国哲学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即开始对关学的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生陆续组织了一系列关学主题的学术活动,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关学研究论文,有力地推动了关学研究的深化。①关于先生在关学研究方面的学术观点,笔者在《关学界说基本观点平议(1959—2019)》一文曾简略提出,先生与张岱年、赵吉惠、刘学智四位先生,是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关学的学界代表。[1]然而当时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对先生在关学研究上的贡献予以充分展开。近年来笔者比较关注“关学的谱系建构”问题,所以想从这个角度对先生在关学研究上的贡献予以简略概摄。笔者觉得就关学的谱系建构而言,赵馥洁先生的主要贡献,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关学的观念界说式谱系建构。早在2005年,赵馥洁先生就在其所作《论关学的基本精神》一文中提出:“关学有狭义、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关学指北宋时期由张载创立的以张载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广义的关学指由北宋張载所创立的,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2]5在其著作中,赵馥洁先生也多采取广义的关学概念。本文认为,赵馥洁先生对关学概念的这种界说,是符合关学发展的历史和关学观念建构的事实的。这种界说的提出,与此前张岱年、赵吉惠先生对关学的界说有一定关系。1985年7月,张岱年在为陈俊民的《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所写的序言中提出:“所谓关学,有两层意义,一指张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二指关中地区的学术思想。”[3]5在张岱年先生“两层意义”说的基础上,赵吉惠先生在2000年提出把“关学”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概念的提法。他说:“关学概念在历史上向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不同理解与用法。广义的关学,泛指封建社会后期的陕西关中理学(儒学),狭义关学特指北宋时期以陕西关中张载为创始的理学或关学学派。”[4]282–283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赵馥洁先生和赵吉惠先生对关学的界说观点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赵馥洁先生提出关学广义狭义说的当年,业师刘学智先生也在《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一文中提出:“关学既不同于一般的‘关中之学,也不同于‘广义的‘关中理学,同时又不限于宋代,而应该是‘张载及与张载学脉相承之关中理学。”[5]从“学脉相承”的角度来界定关学,这是刘学智对前人观点的推进。不过,业师在后期也对赵吉惠、赵馥洁先生的观点有所吸收。2014年,业师在《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一文中,进一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关学”进行了界定:“从广义上说,关学是指由张载开创及其后一直在关中流传的理学的统称;而狭义的关学,则指张载及其后在关中流传的与张载学脉或宗风相承或相通之关中理学。”[6]122–128从业师的这一表述可以看出:他实际上把关学分为“在关中流传的理学”和“张载及其后在关中流传的与张载学脉或宗风相承或相通之关中理学”。近几年以来,业师虽然在《关学思想史》及《张载关学的历史地位、精神气象和当代价值》等文章中谈及对关学的界定,但基本上都保持着这个认识。[7]4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看出,赵吉惠先生、赵馥洁先生、刘学智先生对关学的界说具有“家族类似”的特点,属于同一谱系下对关学的界说。

二是对关学的文献集成式谱系建构。这主要体现为先生在两个大型关学文献项目的主持参与上。一是先生作为关学文献整理的最早倡导者之一,积极参与了《关学文库》的编纂工作,担任了关学文库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并投入不少精力参与了《关学文库》的策划、编撰和审定工作,在这套文库的整个编撰出版过程中付出了不少心血。二是主编了《陕西文脉丛书》。《关学文库》已经广为人知,在此不多赘言。《陕西文脉丛书》,因其为先生主编,更能体现出先生关学文献谱系建构的理念,所以需要多说两句。该套丛书共分96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以“关中理学”为基本观念,该套丛书第一册即冠之以冯从吾、王心敬所撰《关学编》,依据冯从吾、李元春、贺瑞麟的《关学编》及其续补文献,从其所载98位关学学者中收入24人的诗文别集、笔记杂著等作品,以期能全面展现关中理学发展历程。值得注意的是,该套丛书也收入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董仲舒集》以及清代关学大家李元春辑《青照堂丛书》90种225卷,这体现了先生对陕西文脉的把握,既立足于当今“关中”,但又不局限于当今关中;既立足于传统“理学”,又不局限于传统“理学”的学术见识。另外,《陕西文脉丛书》在内容上虽然与《关学文库》有不少相合的文献,但也有部分文献为《关学文库》所尚未来得及整理,如其中的王承裕《天恩存问录》前集、后集、续集、又续集、附录,吕柟的《宋四子抄释》、韩邦靖的《韩五泉诗》、王建常的《律吕图说》《小学句读记》、王心敬的《丰川续集》《丰川易说》、温日知的《屿浮阁赋集》、史调的《史复斋文集》、杨树椿的《损斋文钞》,这在续编《关学文库》时应予以考虑。另外,本套丛书采取原版影印的方式,不仅具有保存文献版式的价值,而且可与《关学文库》相参看。

三是对关学精神凝练式的谱系建构上。早在2005年的时候,赵馥洁先生就在其所作《论关学的基本精神》一文中提出:“从北宋张载到清初李二曲700年间,经过二十多位学者薪火相传地学术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學术成果,培育了独特的关学精神,为中国学术史、哲学史作出了重大贡献,更对陶铸关中人以至陕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格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指出:“尽管关学在传衍过程中,学术观点屡有变化,但其学术精神却大体有其前后的一贯性特征。关学的学术精神体现在学术使命、学术宗旨、治学作风、治学方式和学者品格等诸多方面。”[2]6从此可以看出,先生对关学学术精神的概括,核心体现在一个“学”字上。在本文中,先生第一次对关学的学术精神作了概括。他提出,概而言之,关学的学术精神约有数端,即“立心立命”的使命意识、“勇于造道”的创新精神、“崇礼贵德 ”的学术主旨、“经世致用”的求实作风、“崇尚节操”的人格追求、“博取兼容”的治学态度六个方面。[2]112015年,先生的《关学精神论》作为《关学文库》学术研究系列出版。在该书中,先生在以前观点的基础上,从“哲学精神”的维度,对“关学精神”再一次予以提升和深化。他说: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作为“爱智慧”的哲学,其“名”中本有之“义”,就包括理论和精神两个方面。哲学理论就是哲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观点、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等;哲学精神就是哲学所蕴含的学术使命,理论宗旨、思想志趣、价值理想、思维方式等融合二程的精神气象以及哲学家所体现的人格情操、人生追求、治学风格等凝聚而成的精神境界。[8]1

同时在该书中,先生再次重申:“广义的关学,是指由北宋张载创立的、至明清时代仍然流行于关中地区的理学学派。”基于这样的认识,先生对关学精神作了概括。他提出,关学精神,是“由关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关学精神的哲理意蕴、关学精神的人格境界三部分组成。关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是关学精神总论,后两部分是分论,分别从哲理的精神气象和哲人的精神境界两个方面阐述了关学精神”[8]1。笔者认为,这是先生对关学精神谱系的建构,是其关学研究中最具有自我个性和创造性的贡献。因此,笔者想重点围绕这一点,谈谈自己对先生这一贡献在关学研究史上价值和地位的理解。

二、赵馥洁先生关学精神谱系建构的历史地位

众所周知,一个学派的实际形成和这个学派的立名,往往存在不同步的现象。作为一个学派的关学在北宋时即已经由张载创立,“关学”一词虽然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并且此后还出现影响很大的“濂洛关闽”并称的说法,但这时候的“关学”或者“濂洛关闽”中的“关”,主要指张载之学,而不包括其他关中人物,故而此时的“关学”或“关”,并不具有明显的学派意义。真正将“关学”明确界定为“关中理学”,作为一个学派标识并对其开始进行谱系建构的,是明末万历年间的关中大儒冯从吾(1557—1627)。冯从吾对关学谱系的建构,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其所著《关学编》。冯从吾之后,关学学者王心敬、王承烈、刘得炯、李元春、贺瑞麟、柏景伟、刘古愚等人先后对《关学编》予以续补整合,从而构成理学史上跨度近乎300年的关学谱系建构现象。对此,笔者也已经写过相关论文予以探讨。①然而,在此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关学的谱系建构,实际并不仅仅体现在《关学编》的创制及其补续上。作为关学谱系建构的创立者,冯从吾不仅创立《关学编》,他对关学谱系的建构是全方位的。根据笔者目前的考察,冯从吾以来关学学人对关学谱系的建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关学人物的谱系建构,其主要体现为冯从吾《关学编》,以及后来王心敬、李元春以及柏景伟、贺瑞麟、刘古愚对《关学编》的续补。其二是关学文献的谱系建构,这也是从冯从吾开始的,主要表现为他搜集吕柟、韩邦奇、马理、杨爵所编的《关中四先生要语录》,而后继者,则主要表现为李元春,他不仅将冯从吾、王建常、李二曲三人语录编成《关中三先生语录》,而且补充了《张子释要》,进而将以上三书与《关学编》一起,共编为《关中道脉四种书》,进一步完善了关学人物和文献的谱系建构。其三是关学血脉的谱系建构,这也与冯从吾相关,主要体现为他和张舜典一起,推动张子后裔滦州一系回陕奉祀。其四是关学祭祀的谱系建构,冯从吾多次到三原池阳等地祭祀关学先贤,又创办关中书院,而后贺瑞麟、牛兆濂、张元勋更继承发扬这一点,通过设祀位、建祠堂、办书院来推动对关学先贤的纪念,张元勋还作有《关学祠祀位》(1941),更明确了关学学人的祭祀位序。其五是关学文学的谱系建构,冯从吾的《关中四先生咏》,就是以诗歌形式建构关学谱系的滥觞。而后李元春的《梓里赋》《秦赋》《续秦赋》,也是用“赋”这种艺术手法,建构了关学的谱系,不过视野更为广阔,是将关学人物、精神与陕西人文结合起来的艺术性表达。李元春还编有《关中两朝诗文赋钞》,更体现了关中理学与关中文学、关中人文精神紧密融合的特点。现在看来,冯从吾以来的关学学人对关学谱系的建构是全方位的,不仅表现为从人物、文献、血脉、学脉的梳理,而且更结合关学“以礼为教”“注重讲学”的传统,将于书院、祠堂、讲学活动、文献刊刻等结合到一起,将文学、历史、哲学结合在一起,全方位推动关学的弘扬和传播。

在此需要提出的一点是,关学学人对关学的谱系建构,其实并不能完全归结于历史的建构。历史只是学人建构的无限的空间,学派的建构,更为深层的,是基于学者内在的“前见”,基于其学术观念。学人总是依据其已经确立的学术观念,“选择”更能体现其学术观念的人物,去建构与其观念相一致的谱系。比如朱熹的《伊洛渊源录》和黄宗羲的《明儒学案》。严格地说,这些著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史书”,而是其作者“价值观念的史学呈现”。因此,“对学派的观念构建,并不必然表现为对其历史发展过程的客观性述写,也可以表现为构建者在其历史认知范围之内,基于某种价值取向和精神观念对历史人物的选择和重塑。这种意义下的学术观念建构,一方面固然与学术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另一方面又取决于建构者的主体视角,因而既反映前期学术思想发展的实际,同时也表达了建构者的主体世界。因此,在历史视域下,学派的构建往往在‘视域融合下表现为诠释学所言的‘主体间性。在理学史上,‘关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观念建构,也印证了学派观念构建中的这一现象”[9]。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理学时代,关学学人对关学谱系的建构,主要还是体现在传统史学和礼法维度的建构,并未更多地从精神谱系的维度对关学予以建构并以艺术方式来表达。在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随着理学逐渐退出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作为理学形态的关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那如何从关学“旧”的形态汲取其精华,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此显然不能以传统的形态建构,而是需要从精神层面予以重构。于是,试图突破传统理学的限制,从精神、文化的维度对关学的重构也就出现了。而在这一方面,从精神层面建构关学并对其予以诗化表达的代表性学人,在笔者看来,就是民国时期的党晴梵先生、曹冷泉先生,和当今的赵馥洁先生。

目前由于对民国时期关学近现代转型研究关注不足,对党晴梵、曹冷泉先生的关注也不够。但在我看来,这并不影响党晴梵、曹冷泉先生在促进关学从古到今转型中应有的地位。关于两位先生的贡献,笔者在近年所写的几篇文章中已经予以初步的揭示。①党晴梵先生在关学近现代转型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冯翊耆旧传略》《明儒学案表补》《陕西文化的过去与未来》等论著中,但最为重要的是其所著《关学学案》。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这一著作虽然题名为“学案”,但并不同于黄宗羲、全祖望等人所编《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他不是对学人的全录,而是有所选择的,他的论述方式,不是传统的学案体,而是现代论著体的方式。虽然其题名为“关学”,但也不同于传统冯从吾、王心敬、李元春所编《关学编》及其续补的“理学”观念,而是基于作者所处时代精神价值需要的、新型的文化形态的“关学”观念。在《关学学案》中,党晴梵从包括整个关学在内的关中文化谱系中仅选择五位学人立案;而这五位学人中,仅鄠县王心敬(豐川)为传统公认的关学学人,其余四位是颇具宗教色彩、存在争议的兴平杨屾(双山),以及以诗文名世但在理学上地位并不突出的三位诗人——合阳康乃心(莘野)、三原孙枝蔚(溉堂)、蒲城屈悔翁(屈复)。这种意义上的“关学学案”,显然与传统作以“理学”为基本范围的“关学”不同,也不同于传统“家谱史”的建构,而是一种“典型式”的建构。

再来看赵馥洁先生《关学精神论》的学人谱系建构。在《关学精神论》中,赵馥洁先生在阐述了“关学精神的基本特征”和“关学精神的哲理意蕴”之后,并没有对《关学编》或《关学宗传》收入的所有关学学人予以评述,他也是从众多的关学学人中(据笔者对《关学宗传》的考察,其收入关学学人达270多位),“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34位学人作为关学精神的代表。值得注意的是,这34位学人中,还有数位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关中理学”的“标准”,比如在关学史上因为接受天主教信仰,而给柏景伟、贺瑞麟、刘古愚整合《关学编》造成“困扰”的王徵,就是鲜明的一例。而在关学史上并没有突出地位,但以诗文见长的康乃心、李柏,还有虽然在《关学编》编纂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贺瑞麟、刘古愚,以及民国时期关学的重要代表牛兆濂,赵馥洁先生在其《关学精神论》中都将这些人物作为关学的代表人物列入,显然,赵馥洁先生对关学学人的谱系建构,也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关中理学”,他对关学的界定,是以时代所需要继承和弘扬的关学精神为支点的。这一点,赵馥洁先生的《关学精神论》和党晴梵的《关学学案》都体现出既吸收传统理学形态同时又立足于时代精神而重构关学的特点。

那党晴梵、赵馥洁先生的“关学重构”,体现了怎样的旨趣?基于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以构建新文化来救国,是党晴梵的基本文化观念。党晴梵认为:“诚以一国自有历史,自有国风,自有特殊情形,其好处绝不能一笔勾销。”[10]63然而他并非封建文化的保守者或虚无主义者,他说:“吾人今日固不必悭悭以保守国粹,死守固有文化;必须开拓眼界,建筑现代新文化,如此才能不为天演淘汰,才能合于现代生活;然而对于固有文化之遗产,倘一但敝屣视之,直等于无历史之民族,新文化又何由建筑?一出大门,不识一人,固属不可,自身不知自身高低,亦属愚骀。”[11]9对文化的复兴,党晴梵主张:“一方面要发挥我们所固有的文化。再一面积极的,要接受西方新文化,以应时势的需要,然后再造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对于分别拣择一层,尤要注意。”[10]63党晴梵认为:“所谓今日之‘学术综合,亦即此意。”[11]74

那么,如何建构新的中国文化呢?党晴梵认为,新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有热爱国家、注重气节的道德和立足实践、经世致用的知识,还要有能激发人类精神提升情操的艺术。1931年,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在西安成立,党晴梵作为发起人之一在《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缘起》中以救国意识为基础,正式建构起以道德、知识和艺术为本位的文化观念。他提出:“发扬国光,振兴民族,必须有艺术之熏陶,始堪收文化之效果。”[12]120何以如此?他说:“诚以吾人之生活,如其专恃知识与道德,则生活不免有凝滞之象。再进而涵泳之于艺术,则生活顿呈活泼向上之观。然而不以知识和道德为其基础,又不得回翔于艺术之林。”[12]120进而主张国人以艺术“增高道德修养,移易社会风尚”[12]120。此一段关于道德、知识、艺术与生活关系的论述,也构成了党晴梵重构关学的基础观念。

赵馥洁先生也对关学精神的建构极为看重,他对关学的把握和理解,是以“哲学”学科为基准的。对于“哲学思想”,他固然重视,但他更为强调的是“哲学精神”。赵馥洁先生说:“研究某个哲学学派的哲学思想固然重要,而探索它的哲学精神也很重要。哲学精神,是理解哲学理论实质的有效途径,是把握哲学思想主旨的独特视角,是辨识哲学学派特征的突出标志,是评价哲学价值的重要尺度,更是继承和弘扬哲学智慧的重要方式。”他提出:

我们研究关学,继承关学宝贵遗产,弘扬关学优秀精華,既要从关学哲理中发掘思想智慧,也要从关学精神中汲取精神营养。即使关学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某些思想观念已经过时,但关学所承载的优秀哲学精神却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例如,张横渠“守周礼行井田”的政治观不合时宜,但他“勇于造道”的精神却亘古常新;吕泾野“性从气出”的人性论虽有局限,但他“笃实尚行”的躬行精神仍闪耀光辉;冯从吾“士子戒读违背纲常伦理之《水浒》”的教育观已觉迂腐,但他为民请命、直言敢谏的浩然正气却充塞天地;李二曲“静坐洗心”的修养观难免有缺陷,但他坚贞刚毅的民族气节仍光耀日月。基于这些认识,此《关学精神论》所由作也!

是的,“关学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某些思想观念已经过时,但关学所承载的优秀哲学精神却保持着恒久的生命力”。在对关学的继承弘扬中,既要了解关学的学术思想,从中可以锻炼我们的哲学思维;但也不能拘泥旧有的观念而泥古不化,更需要发扬其哲学创作活动所蕴含的精神。在中国近代,基于深厚的爱国情怀和文化意识,党晴梵从历史文化的视域重新审视了关学的发展历程,并运用社会分析、中西比较等研究方法对其予以时代重塑,从而建构起融合气节、疑古、实践、事功、文学等多元素在内,以道德、知识、艺术为基本架构的近代关学观念。在中国现代,赵馥洁先生同样是基于对祖国、民族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价值智慧的认同,对关学精神的高度认可而重构关学的,正如他在《关学精神论》所说:“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关学不但在哲学理论上为中华民族的智慧宝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在哲学精神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其学说理论和精神境界至今对我们仍是宝贵财富和优厚资源。”赵馥洁先生所建构的,并不是完全沉浸在“过去”的关学,而是基于我们的时代和现实需要的关学精神。

三、赵馥洁先生关学精神谱系建构的基本特征

在关学的近现代转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除了党晴梵先生之外,还有一位就是曹冷泉先生了。曹冷泉先生(1901—1980)是在中国近现代转型中对关学予以特别留意的寓陕徽籍学人。和党晴梵先生一样,他也是当时著名学者、教育家和诗人,同时也是比党晴梵先生年少十余岁的知己和朋友,他也颇为留心关学的研究。他对关学的研究,主要见于其所著《关学概论》《刘古愚哲学体系》和《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中的部分论述。曹冷泉的关学研究,在20世纪的70年代还有一定的影响。据曹春芷整理的《曹冷泉诗文集》记载,在1977年的时候,著名教育家、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高教局局长李瘦枝曾这样评价曹冷泉:“讲起陕西的怪,关学也是一怪,关学本是陕西的学派,但现在关学的权威,不是陕西人,却是外来的安徽人曹冷泉。”[13]251曹冷泉先生所著《关学概论》一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第一篇用现代学术方法对宋元明清至民国关学进行概论性的文字,其文不但论述了关学的意义、溯源、沿革、特色,而且对张载、吕大临、吕大钧、吕柟、杨爵、冯从吾、李二曲等关学巨子的学说予以分析论述,并提出清末民初的刘古愚、朱佛光二人为“关学别子”的说法,全文洋洋洒洒1.4万余字,堪称研究关学的一篇大文章。而其所著《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一书,虽并非专为关学人物作传,但却是继1921年双流张骥完成《关学宗传》之后,对与刘古愚同时及其殁后关学后续人物予以关注的重要文献之一。在本书中,曹冷泉先生除了在“理学”部分为当时关学中清麓、烟霞两学派九人撰写小志之外,还在“文学”“事功”等部分为《关学宗传》序言所提及而未入编的萧筱梅,出自刘古愚门下的陈伯澜、李梦符、张扶万、郭希仁、张季鸾,以及朱佛光及其门下弟子于右任,贺复斋再传弟子刘允丞等诸人撰写小志,这对后理学时代关学后续的研究,亦不无参考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党晴梵和曹冷泉两位先生都普遍关注对关学的特点或精神的提炼。在《陕西文化的过去和未来》中,党晴梵还特别概括了整个关学的特点:

叙述到这里,有特别声明的,就是自宋之横渠,到了晚近学者,所谓“关学”的一脉,莫有一个不是磊磊落落有气节的。他们成千年来的学者,实在是在立品处,皆能表率社会,为社会的模范,时时可以转移社会。他们的讲学,是处处讲实用,处处以身作则,绝不是与社会不相干的。所以成为支配文化的中心人物。黄梨洲先生(宗羲),在他所著的《明儒学案》上,大书特书曰:“风土之厚,而又加之以学问者”,便是颂扬陕西的学者,实在就是充分的认识了陕西的文化。[10]58–59

“有气节”“讲实用”是传统关学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精神,由此可见党晴梵对关学认同和接受的维度。在《关学概论》中,曹冷泉先生也提出,关学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特色或者其传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崇礼教。“横渠以为人性不免有气质之偏,故以礼为约性之具。嗣后关中学者皆能兢兢惟礼是崇。……故关学学者莫不彬彬有礼仪,因此秦俗之美可谓关学之影响也。”二是尚实践。“关学学者率视性理学为实践之伦理。多偏人生问题之讨论,于本体论殊少论及。且研究之动机非为满足求知之欲望,而为修养心性之用。故关学学者率皆志行高洁,足以矫世励砺俗,盖能本其所学而躬行实践之也。” 三是重实用。“关中土厚水深,生活艰难。关学学者于伦理的实践固所重视,于社会经济亦甚注意。……皆以实用之学,号招关辅,盖以西北地势高亢,灾祸频仍,实不容学者沉迷理窟而忽视现实生活也。”[14]28然而党晴梵、曹冷泉先生对关学特征的概括,尚停留在关学精神的基本特征的层面,而从哲学精神的维度,将关学精神分疏为基本特征、哲理意蕴、人格境界三部分组成,则到赵馥洁先生方才完成。

还需要注意的是,党晴梵、曹冷泉和赵馥洁先生除了倾心于关学研究之外,还都是陕西著名的诗人,他们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往往将关学的精神内化于个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又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对关学的倾慕之心。党晴梵先生最为重要的一首关学主题的诗,是他在1930年赠送给蓝田学人牛兆濂先生门下李养初先生的赠诗《舞阳喜晤李养初君》,其二云:

玉山辋川毓清虚,二曲沣川道不孤。

君是蓝田高弟子,我惭莘野旧诗书。

千秋洛学并关学,一脉横渠启石渠。

闻道清麓衣钵在,名山事业有吾徒。[12]281–282

诗中二曲、沣川、横渠、石渠,分别代指关学大儒李颙、王心敬、张载、王恕。由此可见先生对关学人物的钦佩和对李养初的勉敬之心。值得注意的是,党晴梵虽然也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更将康乃心、屈复、孙枝蔚等人作为关学艺术精神的代表人物而纳入《关学学案》,但他并没有特别着意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关学的精神谱系。而曹冷泉先生则在其《陕西近代人物小志》中,更为全面地运用诗歌的手法来体现关学人物的精神。到了赵馥洁先生,就多以诗歌的形态,描绘和展现关学精神在人格境界上的体现。不难看出,从党晴梵先生、曹冷泉先生到赵馥洁先生,不仅重视关学的精神谱系建构,而且也重视关学精神的艺术化呈现。下面,我们选取曹冷泉先生《陕西近代人物小志》和赵馥洁先生《关学精神论》中所写关于清麓学派贺瑞麟先生和烟霞学派刘古愚先生的赞诗,即能看出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妙”:于贺瑞麟先生,曹冷泉先生赞诗云:

复斋高节配前贤,笃守程朱壁垒坚。

寂寞空山谈性理,不知人世是何年。[15]4

赵馥洁先生赞诗云:

刻书兴学志恢宏,宗旨平生仰晦翁。

八比时文全摒弃,百年关学浴清风。[8]198

于刘古愚先生,曹冷泉先生赞诗云:

皇皇大道体兼用,耿耿象尼时与中。

独截众流应世运,巍然百代振儒风。[15]2

赵馥洁先生赞诗云:

跨出推磨卖饼家,欧风吹雨到烟霞。

康南刘北如桴鼓,关学维新又发花。[8]210

通过上面两组赞诗的对比,不难看出曹冷泉和赵馥洁先生对贺瑞麟、刘古愚先生人格境界的赞许敬仰之情。曹冷泉先生当时身处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既敬仰在民族传统文化飘零之时,贺复斋先生坚守传统的高节,但对其脱离社会现实,空谈性理也不无委婉批评。赵馥洁先生则在其诗作中赞扬了贺瑞麟先生刻书兴学的大志以及开创关学新风的贡献。与对贺瑞麟先生的态度不同,曹冷泉先生对刘古愚先生学问极为佩服。赵馥洁先生笔下,则给我们勾勒了刘古愚先生少年艰苦志学的情景,以及其开创关学维新风气的贡献。作为陕西不同时代的学者,党晴梵、曹冷泉、赵馥洁先生都倾心关学,研究关学,党晴梵有《关学学案》,曹冷泉先生有《关学概论》,赵馥洁先生有《关学精神论》,他们以“宗国情怀”为基础,构建融合“知识、道德、艺术”为一体的新关学,力主建构具有实践精神,面向社会、面向时代的新关学,一步步推进关学精神的提升和凝练。作为陕西不同时代的诗人,党晴梵、曹冷泉、赵馥洁先生都注重关学精神的诗性表达,不仅将关中有气节、有操守的诗人纳入关学精神谱系,而且都用诗歌这种艺术手法呈现了关学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境界。

在笔者看来,关学人物对前代人物的继承弘扬,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可能侧重于师说和思想的继承,而关中则因为张载所奠定的注重“心解”“自得”“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谦虚好学”“勇于造道”的精神的传响,更注重从精神气象和道德践履方面的继承弘扬——而这一点,也正是儒学真精神所在。在当代社会,我们要弘扬儒学,并不是固守其思想学说,而是紧紧把握其价值观念、内在精神,并落实于社会实践,故而对关学谱系的精神建构以及对关学精神的艺术化表达,更为合乎时代,也更为体贴民情。因此,笔者将赵馥洁先生看作是遥承冯从吾、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诸关学先贤,近契党晴梵、曹冷泉先生诸开启关学近现代转型的研究者之后,能在现代社会正式建构关学精神谱系,并予以艺术化表达的代表性人物,是关学精神谱系建构及其诗性表达的现代开创者。最后,敬引先生《关学精神论》篇首言志之诗,再现先生所追求和仰慕的关学学人精神境界:

丹青难写是精神,关学千年灿若辰。

造道橫渠心境远,躬行泾野哲言新。

挥戈末路忧民命,反锁柴门藐世尘。

渭水招魂薪火继,仰望太白拜斯人。[8]2

【附记】本文初稿系笔者参加2022年11月26日在西安召开的由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西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陕西省哲学分会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承办的“《赵馥洁文集》出版座谈会”的发言,后经赵馥洁先生审阅修订而成。因本文颇多阐发了党晴梵、赵馥洁两位先生在关学近现代研究上的贡献,而两位先生均系渭南籍学者,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故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刊发,以表两位先生热爱乡土的赤子之情。

参考文献:

[1]  魏冬.关学界说基本观点平议(1959—2019)[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1):88-92.

[2]  赵馥洁.论关学的基本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12.

[3]  张岱年.为《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一书所写的序[M]//陈俊民.张载哲学思想及关学学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赵吉惠.论张载关学与明清实学[M]//葛荣晋,赵馥洁,赵吉惠.张载关学与实学.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5]  刘学智.关学及二十世纪大陆关学研究的辨析与前瞻[J].中国哲学史,2005(4):110-117.

[6]  劉学智.关学源流特征与《关学文库》的编纂[J].孔子研究,2014(5):122-128.

[7]  刘学智.关学思想史[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8]  赵馥洁.关学精神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9]  魏冬.对关学观念的建构进行时代性拓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5-13(8).

[10]  党晴梵.陕西文化的过去和未来[J].西北研究(北平),1931(2).

[11]  党晴梵.明儒学案表补[M].党晟所藏党晴梵手稿本,1929.

[12]  李克明,邓剑.党晴梵诗文集: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13]  曹冷泉.曹冷泉诗文集[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

[14]  曹冷泉.关学概论[J].西北文化月刊,1941(3).

[15]  曹冷泉.陕西近代人物小志[M].西安:樊川出版社,1945.

【责任编辑    刘亚楠】

The Lineage Construction and Poetic Expression of Guan Xue Spirit Based on the Main Contribution and Status of Zhao Fujie in the Study of Guan Xue

WEI Dong

(School of Philosophy,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 of Guan Xue is a new way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s in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 Guan Xue. It was first bor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y Case of Guan Xue by Mr. Dang Qingfan, The Study Case of Guan Xue and The Small Annals of Modern Shaanxi characters by Mr. Cao Lengquan. However, The Study Case of Guan Xue and The Introduction to Guan Xue dont get rid of the mold of character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inement of the spirit of Guan Xue is still simple. The Small Annals of Modern Shaanxi Characters fails to fully reflect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Guan Xue characters. From the modern academic perspective, Mr. Zhao Fujie more clearly extracts the spirit of Guan Xue from the dimension of “philosophical spirit”,and expresses his inner spiritual realm with poetic language. In this sense, Mr. Zhao Fujie is the modern pione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 Xue spirit and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it. The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lineage could better reflect the inner spiri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Guan Xue. The poetic expression is easier to arouse the worlds respect and resonance of Guan Xue,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to the modern promo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pirit of Guan Xue.

Key words:Zhao Fujie; Guan Xue; spirit; poetry

猜你喜欢
关学诗歌精神
诗歌不除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