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修恒(铜陵市义安区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机遇,在培育创新主体、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转化、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根据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发布的2021 年全省各县(市、区)科技创新指数排名,义安区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在全省45 个市辖区中居第12 位。
义安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要求,成立了由区政府负责人任组长,全区19 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工作专班,并以区政府名义出台义安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细化目标任务,主动认领省、市级任务64 条,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反馈、有督查、有实效。先后出台义安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柔性引进人才暂行办法》《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一是强化主体培育。截至2022 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9 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50 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7%。预计到2023 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实现“破百”,力争达到105 家。2022 年,义安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4.25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3%,较2021 年上升了近1 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3.6 亿元,同比增长11.4%。
二是升级创新平台。义安区不断提升科技平台承载能力,努力打造依托铜陵义安经济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相关孵化产业园的“2+N”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截至2022 年底,全区拥有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 家和省级众创空间2 家。铜陵义安经济开发区孵化器项目、嘉铜合创金属产业园一期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已入驻科技型企业近20 家;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食品产业园孵化器工程已完工,已入驻企业8家。截至2022 年底,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7.3件,居全市第2 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60 余家。
近年来,义安区全面深化园区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东华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重点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特色支柱产业,在全市率先组建了义安区科技服务团,现已服务两年,推动与中车长江、牛山矿业、富翔铜、旭晶粉体等重点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20 项以上,引进高层次人才50 余人。
近年来,全区累计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11个,其中省级高层次科技团队7 个,包括A 类团队1个、B 类团队4 个和C 类团队2 个,累计获得省市区入股投资8000 万元,入选省级团队数和获扶持金额总数在全市居第1 位。2022 年,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2 个,其中恒达新材料苏勇团队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预计2023 年产值达20 亿元,年纳税额5000 万元以上。
2022 年,铜陵交投海贝科创股权基金与义安区政府共同出资打造铜陵科创产业园。铜陵科创产业园于2022 年8 月28 日正式开园,2023 年2 月18 日正式开工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和股权合作模式,吸引了一批技术密集型、人才集聚型产业项目入园并逐步发展壮大,助力市、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目前,已有8 家企业签约入园,总协议投资额超过10 亿元。按照合作协议及相关规划,预计到“十四五”末,铜陵科创产业园可实现50 家以上科创企业入驻。
义安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不够,产学研用协同链条还不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需健全;创新主体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区内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高水平科研院校匮乏,大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高校科研成果望而却步,高层次科技人才、行业领军和拔尖人才严重不足;科技服务体系尚待健全,全区科技服务业企业不多且体量较小,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起步晚,技术转移人才缺乏,市场化水平较低。
义安区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化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班建设,加强统筹、协调、调度、管理和服务,压紧压实责任,确保省、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的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同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争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样板区。
强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持续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壮大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力争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现有企业嫁接科技资源,鼓励有基础、有实力的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结合自身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创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进一步做好“科技贷”,推动专利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的应用,拓展科技金融结合渠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重点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合作交流,推动“双一流”高校在义安区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以全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政产学研用金结合,有效征集企业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及时发布高校科研院所最新科技成果,支持企业与全国重点高校合作,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加强与专业技术转移机构等对接,聚焦技术源头和产业端口,在技术转移、专利转让、创业培训、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落户义安区;实施“企业走出去、高校引进来”工程,常态化开展大院大所对接活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不断加速。
每年确保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招引人才团队2 个以上,同时自我加压,努力引进更多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专家团队。充分发挥铜陵义安经济开发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园区聚集优势,利用市、区产业链招商及驻外招商分局资源优势,加大园区科技孵化器推介力度,吸引外地客商和人才团队入驻,推动创新人才集聚,实现融合承接、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