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萍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把传播学的相关先进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播力,从而增强教学实效。从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反馈这五个方面探讨改进思政课教学的具体举措,为思政课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信源层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信息层面,坚决抵制异质信息;信道层面,增加教师传播技能;信宿层面,坚持以学生受众为中心;反馈层面,建立健全科学的反馈机制。
[关键词]传播学;思政课;传播;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030-05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对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给予了更加明确的指示,也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传播活动,是教师(信源)将教学内容(信息)通过一定的媒介、载体、路径(信道)传递给学生(信宿),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改变的过程。思政课教师处于整个教学传播活动的主导地位,广大教师借鉴传播学领域的相关先进理论并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去,能够拓展教学视野、革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传播力,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播力存在突出短板
近年来,广大思政课教师做了大量改革和创新,教学效果有所改善。然而,由于全国思政课教师队伍体量太大,加上思政课长期以来累积的众多现实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期内扭转乾坤。教师的教学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传播力。思政课教师队伍总体素质有所提升,但传播力依然存在突出短板。从传播学的传播信源、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反馈四个方面来进行剖析,短板具体表现如下:
(一)传播信源层面:学养和能力欠缺损害了思政课的引领力
传播者即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即以发出信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传播者,也是思政课教学传播的信源。教师负责教学信息的采集、鉴别、选择、加工、传播和收集反馈等诸多环节,决定着整个传播活动的内容、媒介和过程,思政课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把关人”。“把关人”,又译成“守门人”,“是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把关的人,而这种过滤、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2]广大思政课教师总体上素质和能力较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学术修养不足。由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复杂多样,有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专业科班出身,对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及学术渊源能够较好地把握,游刃有余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然而,思政课教师队伍里有相当比例的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有的是从教育学、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半路出家转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没有受过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训练,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学术背景欠缺。有的是从党政等行政或辅导员岗位转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既缺乏专业积累,又缺乏教学经验。总体而言,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处于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地位,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控制。教师自身专业知识欠缺,则无法科学地策划、筛选和编码教学内容,无法从信源上提供优质的信息,不能胜任“把关人”的角色,从而使整个教学传播活动从一开始就无法抓住学生的眼球,低开低走,严重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是传播技能欠缺。思政课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传播过程,教师(传播者)向学生(受众)传递教育信息,学生(受众)获得一定的知识、思想、观念和能力。教师传播技能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思政课能否打动学生、说服学生,能否真正入脑入心。有些教师缺乏传播理念和意识,把自己仅仅定位于一个“教书匠”,而不是一个传播者。一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语言表达、处理信息、选择媒介、了解受众、搜集反馈等诸多传播能力,能够主动学习并灵活地把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严重缺乏传播意识和技能,自说自话、自我陶醉,既不关心学生的需要,也不关注学生的反馈。思政课教师传播技能的欠缺,会降低教师传播信息的权威性,是教学的一个顽固硬伤。
(二)传播方式层面:单向度灌输传播削弱了思政课的影响力
所谓单向度传播,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居高临下,信息由传播者向受众单向流动,传播者不关注受众的信息反馈,甚至根本缺少反馈环节。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采取的是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教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信息接收器,把教学内容填鸭式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服从地位。这种传统的传播模式虽然已经诟病已久,但在现实的思政课教学活动中仍然普遍存在,仍在产生消极影响。
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思政课教师没有认真分析学情,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意愿,而仅仅是一厢情愿地把自认为有料、有趣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强加给学生。这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播方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触。传播学“使用与满足”论(Use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认为,“受众是积极主动地、有选择地使用媒介以满足个人的需求;传者只有把信息传播与受众的需求满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3]由此可见,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传播活动的受众具有极大的积极性,面对教师的传播,会主動选择自己偏爱的或者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换言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传播感到反感,内心会自动筑起一道心理防线,拒绝接受教师传播的任何信息,导致教学效果根本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而是以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态度来进行教学,则必然会使学生对思政课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二是过度使用灌输方法。灌输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传播经验。思政课主要是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相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教师把聚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于一体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传播给学生,灌输方法发挥了不可代替的巨大作用。适当的灌输是必要的,但过度的灌输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厌恶。毕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毫无生气的物。学生会有自己的鉴别、判断和选择,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有的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习惯了“满堂灌”,很少或没有灵活穿插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独自一人在讲台上“孤独地表演”,广大学生成了冷漠的看客。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地传播会让学生短期内接触大量的信息,处于被动地位的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惫、无聊和厌倦,从而不能有效地注意、理解和记忆信息,教学传播活动自然收效甚微。
(三)传播媒介层面:媒介运用水平欠佳降低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美国的传播学家A.哈特把传播媒介分为三类:“一是示现媒介,主要指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如语言、表情、动作、眼神等。二是再现媒介,信息的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如文字、绘画、摄影等。三是机器媒介系统,传播者和受众都需要使用机器,如电脑、电视、电影等。”[4]思政课教学作为一种传播活动,离不开使用媒介,思政课教师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能力还存在不足。
一是示现媒介运用不佳。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传播离不开教师的讲授,如何把教学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对教师能力的重大挑战。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讲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区别就在于如何有效运用传播媒介。在众多媒介中,语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些教师为了突出思政课的政治性和严肃性,习惯使用书面的、学术的、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进行理论说教,让学生感到理解困难。有的教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轻松活泼,矫枉过正地大量使用庸俗化的语言来哗众取宠,使学生感到课堂格调粗俗。这些语言媒介的使用都是不合理的,无法真正地感染学生、说服学生。另外,除了语言风格的选择,教师的表情、眼神、动作等也能起到辅助传播的作用。有些教师表情单一、眼神空洞、动作呆板,整个仪态缺乏情绪的感染力,欠缺传播媒介的把控能力。
二是再现和机器媒介更新滞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5]近些年来,很多思政课教师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地更新了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大多运用多媒体来教学。有些会借助智慧树、课堂派、雨课堂等工具来翻转课堂,达到辅助教学的效果。教师们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使用媒介单一,还停留在“一本教材、一个课件、一支粉笔”的传统阶段。除了使用少量简单的教具,很多教师不会或不愿运用新技术手段,对于先进的传播媒介知之甚少。然而,大多数学生都是“网生代”,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新兴媒体来获取信息。相比之下,传统的传播媒介自然很难赢得学生的关注和喜爱。
(四)传播反馈层面:反馈环节薄弱减小了思政课教学的把控力
传播学认为,反馈是受众在接收信息后做出的各种反应,即受众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来检验传播效果,并根据受众反馈的态度、意见、需求等信息来设计和调整传播行为。抓好反馈环节至关重要,但在现实教学中,反馈不足或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
一是忽視反馈环节。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的理解和把握,策划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处于信息传播的权威地位,讲什么、怎么讲都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行决定,而对于学生想学什么、想怎么学考虑较少。有些教师对学生听课后的反馈信息不关注、不了解,更谈不上通过反馈信息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只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只有教师向学生的直线传播,而缺乏学生向教师的信息回传。这种线性传播致使信息只能单向流动,无法实现信息循环往复,破坏了整个传播过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信息反馈的缺席会使学生处于“失声”状态,无法及时、有效地把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感受反馈给教师。因此,教师无法根据反馈来优化教学,学生也无法获得更优质的学习体验,是教学传播活动之大忌。
二是处理反馈低效。思政课教师队伍并非全部忽视反馈,有很多教师意识到了反馈的重要性,很关注并重视反馈。然而,由于能力、经验或技术支持等因素的欠缺,导致反馈环节依然非常薄弱。第一,反馈延时。传播信息之后需要尽快搜集反馈信息,掌握新鲜出炉的第一手反馈资料,才能够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搜集反馈信息过慢,会导致信息滞后,影响信息的及时性。第二,反馈失真。有些教师不擅长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主要靠口头询问、人工记录等陈旧的方式来搜集信息。由于缺乏匿名保护,学生担心自己的真实想法会带给自己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发表真实的意见,破坏了信息的真实性。第三,反馈零散。思政课学生人数众多,由于时间、人手、技术手段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能搜集到部分学生的反馈意见,而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整体反馈情况,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
二、提升思政课教师传播力的应对举措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胜任“把关人”角色
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夯实专业基础。传播学“把关人”(也译为“守门人”)理论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作出决定。”[6]教师要努力通过自己扎实的专业积累,提高业务能力的专业性,练就“火眼金睛”,能够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辨别、筛选并提炼出经典的、优质的、鲜活的内容,从信息源头上牢牢地抓住学生的眼球。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样。教师必须提供更加精彩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赢得学生的关注。
二是要加强传播理论的学习,增强传播技能。教师需要革新观念、开阔视野,突破思政课教学的专业局限,学习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掌握传播的流程、规律、机制等知识,特别要注重提高处理信息、选择媒介、了解受众、搜集反馈等传播技能。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必然是一位优秀的传播者,深谙传播知识和技巧,并把课程教学转变为大众传播。“把关人”不仅是对内容进行把关,还要对整个教学环节和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和灵活把控。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传播技能,才能坦然应对教学传播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从而游刃有余、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从“教书匠”真正转变为“教育者”“传播者”。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革新教学传播方式
一是要切实满足学生受众的需求。学生作为思政课教学传播活动的受众,具有接受或拒绝传播的主动权。学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具体的学习需求如提高理论水平、培养道德品质、解决思想困惑等等。学生一旦感觉自己的学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对思政课感到疏离和厌弃,并会用实际行动如逃课、课上打瞌睡或玩手机等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需求,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通过QQ、微信、论坛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亲近,让学生主动告知学习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二是要进行分众化、差异化传播。思政课教学的受众具有层次性和差异性。每个学生受众的成长环境、生活阅历、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都不相同,导致了学生的立场、观点、态度、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意愿、接受动机等都存在巨大差别。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针对性地选择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要遵循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规律,摒弃 “一灌到底”、整齐划一的传播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共鸣。
(三)提高媒介运用水平,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一是要积极转变话语体系。语言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媒介,是传播信息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传播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要把教材话语转化为学生的生活话语,让思政课从高大上的“意义世界”走进接地气的“生活世界”。着力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体化、日常化、生活化,实现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改变政治化、程式化、学术化等远离学生受众的语言风格,尽量选择用朴实无华、通俗易懂、生动鲜活的语言来教学。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话语的尺度。追求语言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要适度,警惕矫枉过正、用力过猛,从而出现话语庸俗化、低俗化的不良现象。积极转变话语体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赖。
二是要探索使用新兴媒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受众使用媒介的喜好和习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今的学生受众生活在网络发达的时代,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学生使用媒介的习惯呈现碎片化、声像化、个性化等特点。学生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传播信息铺天盖地、各种传播媒介复杂多样。大多数学生见多识广,陈旧的信息和传统的媒介已经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学习和运用各种新兴媒介,大量使用声音、影像、动画等动态的传播媒介,探索使用5G信号、全息投影、VR等先进的传播媒介来进行教学,增强教学传播方式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四)完善教学反馈系统,形成完整信息回路
一是要建立健全反馈机制。缺乏反饋环节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完整的传播过程,无法实现学生受众的信息回传。反馈是学生发表意见、反映需求、表达态度等的有效方式,畅通反馈渠道既能帮助教师调节和修正教学活动,也能调动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介入教学传播过程。建立健全反馈机制,注重给予学生话语权,让学生能够通过社交软件、教学平台、电子信箱等渠道积极发声、畅所欲言,表达对思政课学习的愿望、要求、期许等等,实现反馈信息的顺利回传。教师要及时回收反馈信息,并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传播活动,尽量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实现师生之间良好的信息互动、教学相长。
二是科学处理反馈信息。反馈信息按照性质可以划分为真性反馈和假性反馈。真性反馈是指真实、客观、公正的信息反馈,假性反馈是虚假、主观、偏颇的信息反馈。真性反馈有助于传播者准确地掌握传播效果并有针对性地根据受众需求来调整传播行为,从而提高传播水准。假性反馈具有较大的欺骗性和误导性,能够混淆视听,使传播者在调整传播行为的过程中出现偏差和失误,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教师面对回收的反馈信息,一定要擦亮眼睛,善于甄别信息的真假、正误,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保证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同时,还要重视反馈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提高处理反馈信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2]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205.
[3]欧阳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175.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8.
[5]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01).
[6]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55.
(责任编辑:张宏玉)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the Teacher's power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Ma Liping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Institute of Aerospace Technology)
Abstract: In ess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pplying advanced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communication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enhance the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rete measures to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source, information, channel, letter and accommodation and feedback,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ers to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link and teaching process. 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sourc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t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resolutely resist heterogeneous information; At the channel level, teachers' communication skills should be increased; At the level of hostels, students should be the center; At the feedback level, establish and perfect scientific feedback mechanism.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pread; Teaching; Actual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