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本科生导师组建设研究

2023-07-13 04:47申晓东闫金龙吴文丽厍禹国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智育非智力因素大学生

申晓东 闫金龙 吴文丽 厍禹国

[摘 要]非智力因素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实现全面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建议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组,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合力之势,构建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是提升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有效途径,即以本科生班级导师制为基石增进学生情感交流,以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为核心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以本科生社团导师制为依托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以本科生心理导师制为保障完善学生性格个性,以本科生实践导师制为支撑塑造学生坚强意志。高校应加强相关配套措施建设,为全面提升大学生非智力因素提供制度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大学生;智育;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5-0004-04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智育的培养成效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然而,目前国内高校对学生智育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强调课堂教学,[1]对课堂外的智育培养重视度明显不足。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旦尼尔·戈尔曼认为对一个人成功起作用的要素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占 80%,且同等智力的人,有着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更具有创造力,个性与成就的关系远大于智能与成就的关系,继而提出了情商教育、开发非智力因素的理念。[2]李祖超等对我国2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分析也发现,他们能取得巨大成就,除了智力因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在其成长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3]综上,开发和全面培养大学生智育非智力因素对提高高校学生智育培养成效,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采用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加强对大学生智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指导,以期为高等学校大学生智育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一、非智力因素概说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探讨,国内外学者都做了大量研究。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的概念,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一起影响被调查者的学业成就。20世纪80年代,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广泛接受,[4]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也拉开序幕。这一时期,国内吴福元、燕国材、李志等学者开始提出非智力因素概念,特别是燕国材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后,在国内掀起了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大讨论和深入研究。[5]目前,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概念认识上,燕国材教授提出的观点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应用较广。非智力因素广义上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可以把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包含在内;狭义上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五个主要因素。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控和强化六大作用功能。[6]

(二)国内非智力因素的探索

随着非智力因素概念在国内被广泛接受,学者从非智力因素与大学生就业、[7]创造性人才培养、[8]教育改革[6]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途径也进行了探索,李祖超提出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9]张幼冬提出通过重视学生情感教育、提高教学艺术、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提升学生的非智力因素。[10]韦洪涛等还提出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和教育者的作用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11]周叶露提出要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培养健康心理开发和培养非智力因素。[12]尽管,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相关研究颇多,但高校对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仍不容乐观。2016年,黄炳超等发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倾向于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未得到应有重视,严重制约着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13]因此,进一步探究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导师制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契合关系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在完善学分制、改进实习运行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等小节均指出要建立相应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此外,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也证明,该制度能有效弥补学分制的缺陷;搭建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的平台,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拔尖学生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对推进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上述内容无论是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的狭义非智力因素,还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的广义非智力因素都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探索基于本科生導师制的大学生智育非智力因素提升途径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可行性,符合高校的现实需要。

三、构建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

(一)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

笔者建议将指导学生智育非智力因素繁重多面的任务分模块化简,让教师摆脱一些自身不擅长的指导方向,在优势领域发挥长处,构建导师教育指导共同体,多种导师制齐头并进,共同作用,通过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对大学生非智力因素进行指导和开发培养。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即建立本科生导师工作组,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合力之势,以本科生班级导师制为基石增进学生情感交流;以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为核心提升学生学习动机;以本科生社团导师制为依托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以本科生心理导师制为保障完善学生性格个性;以本科生实践导师制为支撑塑造学生坚强意志(见图1)。鉴于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涉及范围太广,本文讨论的主要指狭义的情感、动机、兴趣、意志与性格非智力因素。同时,通过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将本科生导师组“会诊模式”作为服务全体学生,保障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和全面培养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二)以本科生班级导师制为基石,增进学生情感交流

在国内高校授课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以行政班级为基础的现状上,笔者提议建立以新进教师为主的班级导师制,为每个自然行政班级选派一名班导师。新进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在情感上和学生共鸣更强,时代感更近,更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更加有利于增进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人际沟通交流、平衡情感因素等。在班级内部,班导师可通过班团会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爱国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通过素质拓展、茶话会、班级同学生日纪念活动等形式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增强师生互动;通过举办班辩论赛、演讲比赛、班委轮换制、朋辈帮扶等形式增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责任感,充分依托班级平台,了解学生情感需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素质,使良好的情感素质成为激励大学生更好成长成才的动力。

(三)以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为核心,提升学生学习动机

笔者提议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从学生入校开始,选派专业素质强、资历较深的教师担任,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考虑到高校生师比较高的现状,建立10人以下的科研导师团队。在科研导师团队内部,可通过定期举行研讨会和组内报告、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在低年级训练学生掌握科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实践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树立远大志向等。在此基础上在高年级对有潜力的学生重点培养创新研究能力,开展学术沙龙、项目撰写与研究等活动,为进一步深造学习做准备。笔者提议的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立足面向全体学生,区别于以往学者提出的重在对拔尖学生培养的精英模式,目标重在培养全体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提升学习动机、激发内在向上获得成就的需求。

(四)以本科生社团导师制为依托,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目前,高校存在文娱类和公益服务类社团偏多,专业学术类社团不足的情况,建议大力发展专业相关社团,如学科竞赛、科学研究、学习互助社团等,形成以专业学术社团为主、文娱和服务类社团为辅的新格局。同时,建立本科生社团导师制,配套激励奖励措施,秉承自愿和组织推荐的原则选派和相关社团志趣相同的教师担任导师,定期开展技能分享、自由交流、目标达成度分析等活动,在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需求、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减少学生盲目性、活动水平低、持续发展弱的情况。帮助社团制订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计划,引导学生往发挥特长、陶冶情操、活跃思维、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五)以本科生心理导师制为保障,完善学生性格个性

为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進身心健康,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作为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重要措施。然而,笔者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在大一开设,课程结束后,学生普惠性的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断档,只有当学生出现心理不适,并愿意主动寻求帮助,才会找到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服务的学生对象非常有限。综上,笔者提议建立心理班导师制度,以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或心理咨询师为导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结束后,继续对授课班级或以专业为单位进行长期性、经常性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科普讲座、团队辅导、课外实践等形式,唤醒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和调节,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心理导师、心理咨询师阶梯式服务格局(见图2),通过学生自我激励和导师辅导等多种途径完善大学生性格个性,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六)以本科生实践导师制为支撑,塑造学生坚强意志

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远不如课堂教学,尽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常规性活动,但该活动受众面有限,多以学生干部为主,未提升到全体学生的素质培养高度,使得同学校学生得到的社会实践锻炼良莠不齐。因此,笔者提议高校将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2-3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的计划,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同时,建立本科生实践导师制,在现有“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本科生实践活动基金项目,实践活动选题覆盖社会调研、劳动体验、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学习、国情考察等方面,对全校教师开放申请(见图3)。项目主持人获得立项后,在全校公开招募学生,以30人左右的规模形成实践团队,项目负责人兼任实践导师,利用寒暑假或周末,带领团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毅力、恒心、坚忍不拔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坚强意志。

参考文献:

[1]刘尧. 当前我国大学教育问题的症结与症解[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9(1): 22-27.

[2]彭介寿.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81-82.

[3]李祖超,李蔚然,王天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非智力因素分析[J]. 教育研究,2015,36(10):78-89.

[4]邢占军. 国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回顾[J].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2): 47-51.

[5]陈雪玲.非智力因素的测评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1(3): 40-43.

[6]燕国材.非智力因素与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4(7):3-9.

[7]罗思杰.从十九大精神视角探析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非智力因素培育[J].河南教育,2018(1):131-135.

[8]孟兆怀.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人才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5):60-63.

[9]李祖超,胡燕.论运用教育激励理论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现代大学教育,2007(5):82-87.

[10]张幼冬. 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69-71.

[11]韋洪涛,金彩云.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几点思考[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2): 58-64.

[12]周叶露.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3]黄炳超,王库,李锦堂.高校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研究—基于广州地区高校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1):92-96.

(责任编辑:杜家和)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 Group Targeting the Improvement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in College Students

Shen Xiaodong   Yan Jinlong   Wu Wenli   Ku Yuguo

(Student Work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llectual education,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verall growth of undergraduate.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group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to improve student'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based on consultation mode. Undergraduate class mentorship is the cornerstone to enhance students'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mentorship is the core to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undergraduate community mentorship is the bas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s; undergraduate psychological mentorship is the guarantee to improve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undergraduate practice mentorship is the support to build students' strong wi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elevant supporting measures to provid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utor Group; Consultation mode; Undergraduate; Intellectual education;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猜你喜欢
智育非智力因素大学生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现代美术教育的美育、德育、智育功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