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多样化设计

2023-07-11 06:26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
家长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双减微课作业

□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

宋成忠

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的特点,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作业作为巩固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知识理解的重要手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以“量化训练”作为核心,以求通过量变以使学生学习能力发生质变。但是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繁重的作业压力会让学生产生较大的学习负担,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想要提升课后作业的效率,就需要从当前作业设计角度出发解决数学作业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趣味性较低

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趣味性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学生年龄偏低,兴趣使然下的探索欲望强烈,反之对较为单一枯燥的作业而言兴趣较低。提高课后作业的趣味性,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用匪浅,并且也能使其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知识的记忆也能更加深刻。但是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分析得出,一些教师缺乏对作业内容设计的探究,导致部分作业是以量化训练为主体,通过重复性的练习让学生产生模板化记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在这种重复练习当中,学生会逐渐丧失新鲜感,兴趣的削弱导致学生内在积极性不足,进而降低了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作业功能性不明确

学生因为能力有别,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有的学生能够当堂掌握,所以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进阶能力,做一些有难度的题目;有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完整,需要做一些基础的题目进行二次巩固。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来将作业进行划分,可分为基础题、进阶题、拔高题。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利用一套作业去面对所有的学生群体,这就很容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在作业练习当中针对性解决自身遇到的学习问题,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三)侧重应试

“应试教育”是传统教学的主基调,在过去的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侧重于围绕学生的“分数提升”作为教学重点展开教学,忽略了作业是否与学生匹配。这种不匹配包括了作业的难度、题目与生活的联系、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符合学生的兴趣导向。在忽略了这些元素考量下,教师以教学进度和应试需求去对作业进行难度提升、综合设计,难免揠苗助长。而且在以应试为侧重点的作业设计当中,师生间缺乏有效的知识交互,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化,很难激发学生的个性化特质和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多样化设计

(一)提升作业趣味性,激发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往往能够激发出更为浓烈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兴趣元素对相关的知识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因此在作业设计当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添加趣味化的元素,助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自身教学效率。

1.联系生活,激发趣味。

小学数学大部分的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场景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来进行问题解决。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进行联系,不仅可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通过生活化视角掌握学习知识,还可以教会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路径,一定程度上拓展延伸教学广度,对学生的兴趣激发和能力提升着不错的效果。

以“概率”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3-5 人为一小组,让学生研究一些基础的概率模型,如商场当中的“抽奖”环节、校园周边小卖店中的“摸奖”游戏、彩票门店的刮刮乐彩票等。这些场景当都存在一些基础的概率模型。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概率模型,能够计算获奖的概率。同时,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一些问题带入场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进行解决,与生活中的概率模型相结合,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在这种实践作业当中,学生巩固知识、强化能力的方式不再是通过纸面上的练习题,而是能够通过一些具象化的生活场景运用书本知识。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二次理解。小组活动中学生间的讨论和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学生间也可以通过互相提问、回答进一步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难点,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强化了个人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2.巧用绘本,增添趣味。

绘本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书籍,它以故事性和趣味性为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循序渐进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教师可以将绘本引入作业设计当中,这区别于传统的照本宣科式讲解,是将不同的知识点分次代入不同的绘本书籍当中,以此来提升作业的趣味性,优化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提升教学质量。学生在运用绘本的过程中,能够通过绘本当中的故事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加入更多的个人思维,建立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对自身能力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

以“四则运算”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利用绘本《小熊回家》作为学生作业练习的素材。《小熊回家》讲述了小熊苏比和妈妈去森林觅食时走丢,一个人独自寻找回家路途的故事。在回家的时候,苏比遇上了不同的动物,并且每个动物都为苏比出了一道题目让苏比解决,完成对应的题目就可以获得对应的线索,最终帮助小熊苏比回家。在这种带有故事情节的绘本作业练习当中,以故事为主线,降低作业的枯燥感,在对应的情节推动下让学生回答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推动故事的发展,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一次解题都能够让学生充满成就感。同时,趣味化的元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优化学生内化知识的进程,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帮助。

3.运用微课,拓展教学。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产物,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让学生通过移动电子设备获取教学资源并进行自主学习。“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意味着作业要实现目标准、内容精、数量少的转变。微课作为一种短时高效的教学媒介,就可以应用到课后作业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名师微课或自录微课来对学生的课后学习进行指导。但是,这便需要教师在课堂当中进行更多的知识交互以及观察思考,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确定学生的学习短板,而后通过名师微课或是电子白板来进行微课选材及录制,而后在课后通过师生群进行微课传输并布置相关作业。

微课指导课后学习的优势在于其特殊新颖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微课可以引用多类教学资源,不受课堂的限制,形式也较为灵活多变,真人授课、卡通人物讲解、情景化教学等都可以在微课当中进行。学生能够通过微课指导来完成课后习题,同时通过微课获取知识,形成扎实的记忆,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帮助。

以“鸡兔同笼”问题作业设计为例,若教师以纯文字的形式布置,无法聚焦学生关注,反之学生理解也比较困难。但是教师如果通过微课布置课后作业,用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视频来观察鸡兔同笼问题中的共性化元素,进而总结出规律,助于自身理解,降低学习难度。可见微课的运用可以提升教学灵活度,延伸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够高效完成自我能力的巩固提升,让学生通过微课引导不断强化自身的学习探究能力,这对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长期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导意义。

(二)作业分层,针对性提升学生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改提出要“能力为先,因材施教”,需要教师更加关注课后作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否能够起到应有的效果。因为在数学学习当中,学生个人能力和理解水平的差距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低。以同样的作业训练方式去要求不同的学生群体,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的局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能够提升自身学习水平的相关问题,真正使学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要想对作业进行分层,教师要首先要完成对学生的分层。分层教学的依据是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作为基础,参考学生的课堂问答情况、作业完成度、考试成绩等内容,将学生分为A、B、C 三个类型。A 类学生为班级当中能力优秀的学生群体,接受能力高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课堂中所学知识进行习题解答;B 类学生为班级中能力中游的学生,接受能力一般,任何知识都能够吸收掌握,但是应用效果较为一般;C 类学生则为班级里的学困生,接受能力较差,且对知识缺乏应用能力,不能够活学活用。将学生进行分层后,教师就可以依据三个群体的学生能力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以“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将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进阶题三个类型。必做题类型:教师可以将“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定义、概念以及基础的练习题作为重点,此类习题主要针对班级当中的学困生群体,让其扎实基础知识,巩固记忆,为后续的能力提升打好基础;选做题类型:教师则可以对知识进行适度延伸,以“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为基础设计相关的应用题。应用题可以以生活化的视角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升真实感,此类习题主要面向班级当中的中游生,在完成必做题之后,通过选做题进一步的优化能力,深化理解,让学生能够建立初步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进阶题类型:教师可以将“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正/长方形面积公式”以及后续要学习的“梯形面积公式”进行联系,形成对比,延伸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规律。作为知识的进阶拔高,此类习题是为了拓展班级当中优等生的学习思路,让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拓宽其思维宽度。

在进行作业分层的时候,教师讲解相关问题也要注意方法,必做题作为讲解的重点,而选做题和进阶题作为小组讨论的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目的是让中游生和学困生能够看到知识的不同使用方法,同时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在交流当中取长补短,进一步扎实自身的学习能力,建立知识架构,达到促进学生进阶发展的目的。

(三)强化实践性,提升应用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大部分的作业都是以纸面形式呈现。这种作业缺乏实践性、真实感,让本就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空洞,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内化。在“双减”背景下,以学生能力提升为最终目的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这种作业模式,将数学知识与实践进行关联,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强化以及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从而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同时,实践性的作业也能够淡化传统小学数学作业当中的应试感,让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得到激发,强化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以“统计图”作业设计为例,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同的统计图有着不同的表达意义,也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达生活当中的数据。以学生体育课的跑步成绩为例,要统计学生一学期内的跑步成绩、成绩优秀学生占比以及一学期的班级平均成绩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决定使用哪一种统计图。在这种实践性的作业中,学生通过试错、应用、得出结论的过程,能够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如收集数据、归类数据、总结数据、归纳制图等,把整个过程进行细分,然后通过交流、分享继而共同完成作业。在作业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则要选取完成优秀的小组进行示范,同时对学生的作业完成度进行评价,提出相关的意见和指导,让学生明晰自身在作业训练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总之,实践性作业是对学生能力的二次提升,是对学生能力进阶的不二法门。教师要强化课后作业的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基于书本知识在实践加以运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将学生的能力提升作为教学的重点,对作业进行多元化设计,以学生的能力成长为出发点,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作业优化,让学生能够通过作业强化自身的数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猜你喜欢
双减微课作业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