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洪水镇新丰小学
王怀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各学校教育目标与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完善中。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设疑能力和自我思考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方法。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背景,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寻找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从目前情况出发,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目标时,应充分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通过自主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使学生产生“学习主人”的意识,使学生们意识到自身发现者、研究者和创造者身份,促使学生能自主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并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在实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一些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会先为学生分析课本内容,再把重点知识详细地灌输给学生,让其在课堂上单方面地听从教师的解释,从而养成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缺乏自主思考。而在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容易被动接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缺乏思考,无法实现知识运用,再或者无法解决时直接等待教师解释。可是,随着年级越来越高,数学知识的积累也会越来越多,知识的困难程度也会逐步提高,这样就使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得到了更为显著的体现。而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课堂效率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学生为了能更好地交流和讨论,会提前自主温习和思考所要学习的知识。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会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和解题思路,课后对知识也会有更深的了解,知识掌握程度也会更加牢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课是教师展开授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第一步。因为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对课本的内容进行分析,梳理课本中的重点知识、难点知识,更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兼顾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基础上,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课堂主体实现教师到学生的转变,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意识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现阶段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之一便是采用小组团队合作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教师可以建议在某一同学进行论述时,其他同学也要积极参与并进行点评,这样小组成员可以进行知识整合。这样,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基础,还可以并扬长避短。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一切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现实。”这就需要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结合起来,在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存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以发现的视角指导学生,坚持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并以数学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适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正确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给予学生良好的指导,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发问,从而提高其学习自主性。换言之,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打破传统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目光,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完“乘法分配律”这部分数学知识后,教师便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此营造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具体活动环节如下:
1.公式的顺运用。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协作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自行设计几个问题,然后利用自己的解题思路来解决问题。在小组交流中,每个小组都会提出许多题目,如“102×83、99×135、125×44、125×84、125×108、25×64”等。教师通过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细致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很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这种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公式的逆运用。
学生在不断的自编和自学题目过程中,逐渐获得解题技巧,再通过对乘法分布法则的理解,探究得出问题的最简单的运算方法并归纳规则。在此过程中,学生踊跃地参加,报告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如借助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探讨和争论,而教师也会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给予客观的总结与评估,再由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进取意识,从而使学生建立起自信,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教学要求的提出,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开动大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观察研究和互相交流中不断反思和成长,在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为此,在课堂提问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间也可以互相进行补充,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表达自己观点,并从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可不断提高合作、倾听、思考与表达能力,这不仅是对知识的认识与领悟,同时更是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健全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相关内容时,教学目标之一便是要求学生对“百分数”定义及应用等,所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引导学生找出含百分数的例子,如“每百克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为3%”“我班班级小测的优秀率高达50%”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积极进行回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但能够夯实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很重,对未知事物有着较强的探究欲望和求知心理,可是,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储备情况,经常出现“十万个为什么”的情况。因此,教师需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灌输式”知识讲解模式,通过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来进一步增强课堂氛围的生动、活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具体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从而提高其学习自觉性和创造力。
比如,在“克和千克”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自己每天和家长一起逛超市的情景,回想工作人员是如何进行称重并打价格标签的,或者袋装商品在哪里显示重量以及其应用的重量单位。超市购物这种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了,但对于为何在只知道商品计量单价后称重就会显示挑选商品的总价、袋装商品重量单位不一致的现象并没有太多的注意。所以,多数学生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得出结论,那就是用数字来衡量重量的,但重量单位相关知识不太了解。基于这种情况,首先,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创造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细致观察销售人员称量过程时,了解、掌握电子秤的具体使用方法。然后,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更多的日常用品,观察包装并判断重量单位是克还是千克。这一就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基础上,优化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再比如,在“元、角、分”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创造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如“小明带着5 元到文具店里买学习用品,铅笔售价1.5 元,橡皮5 角,小明需要买两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售货员需找回小明多少钱?”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符合认知的购物情景中更好地了解货币的转换与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自主性思考的学习习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堂上,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教师需要具备组织实践活动的经验,在具体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实践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适宜的实践环境,让学生们能够进行自由实践和探究中发散思维、获得新知识、发现并掌握规律,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然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的个人行动作为教学的中心,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观点放在第一位并对其进行适当指导,而非给予过多提示,从而提高其学习自觉性。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生动的气氛。
比如,在“认识图形”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其分成3-4 人的小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把长方形、方形、圆形等物品作为教学工具并将其带入教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正前方、上方、侧方、后方等多个方位观察,并鼓励学生将所见方位事物的画面画出来。接着进行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积极讨论,密切合作,通过不断观察之后找到规律,进而列举生活中的其他事例进行探讨。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会逐渐加深对图形的理解。可见,通过创设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各种图形的特征,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探究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育家曾说,师生和谐交往是教育技巧的最高境界。这一点充分说明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关系,以及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重要性。如果教师过于严肃,缺乏亲和力,一些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不愿参与到学习中。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鼓励学生们勇敢克服心理障碍,勇敢表达观点和意见,借此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另外,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年纪还小,思想天马行空,兴趣所在和对事物的关注点可能不在具体的相对乏味的数学知识上,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兴趣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合理运用数学优势,基于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兴趣所在开展联动教学,从注重知识、应试的教学模式向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转变,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从教学内容、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尊重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开展趣味性教学,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氛围。如此一来,学生可以能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探索,并能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索。
比如,在“长方体”课程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关于“长方体”的物品,如铅笔盒、橡皮、纸盒等,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长方形物体具备哪些特征?长方体和长方形是什么关系?长方体至少有几个面时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自主思考得到的答案和课本中所述的有关知识进行解释。
又如,在“图形的运动”一节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讲解有关“旋转”“平移”和“轴对称”带有一定抽象特征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一次思维发散式探索——让学生用平移、旋转等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在这种教学环节的设计中,运用“创意”的形式,营造了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可以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关键所在,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数学综合素质。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选择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优化,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探索和实践活动机会。笔者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提出相关策略,即创设自主探究情境;创设自主合作情境;创设趣味问题情境;创设实践活动情境;创设自主创新情境,以求帮助学生发散数学思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