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仔松
摘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整体设计应融入趣味元素、强化应用意识、立足协调发展,同时,有效融合生活教育,充分遵循身心规律,积极倡导互动互问,切实减轻作业负担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为有效实现学生的科学、全面、健康、快乐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作业整体设计;小学数学;“双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1-0093-04
2021年7月以来,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印发与实施,义务教育环境一定程度上得到净化。基于“双减”背景,小学数学教学亟须转变教学观念,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加强数学作业的整体设计,引导学生更加高效自主地练习,以高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整体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设计必须融入趣味元素
小学数学作业整体设计必须坚持三方面的整体设计,即“课内外作业整体设计”“课时、单元、知识体系建构整体设计”“提优补差整体设计”。这样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有效实施有差异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指向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数学作业的整体设计必须努力创新趣味作业设计策略,有效融入趣味元素。
整体设计的趣味性,一要将趣味作为作业设计的总体原则,让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热望;二要因教材而异,灵活融合多种教学资源,以达到激趣的目的;三要立足学生的身心特點,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将趣味的目标定位于发展。尤其是面向学困生的作业设计,更要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力避“兴趣学困生”的出现。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学科作业,要加强“趣味性”的整体构思,让“趣味”元素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使之成为推动学生数学学科素养发展的重要力源。
(二)整体设计必须强化应用意识
要把知识学习的“生长点”和“延伸点”紧密结合于“知识的应用”,改变作业重量轻质的现象。布置和留取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强化知识积累和体验,促进知识内化,以形成能力并最终为应用服务。
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实现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和自行应用。作业整体设计需要瞄准应用,重视口语化、生活化、实践化的作业形式,让“探索”和“应用”成为作业创新的新思路、正途径。基于此,数学作业的整体设计需要重视思维训练和引导,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能够积极有效地思考和探究知识的现实意义。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分享知识、积极尝试应用,在完成作业中获得学习的极大乐趣,并最终达成学以致用的理想境界。
(三)整体设计必须立足协调发展
要把握作业“内容丰富”的协调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作业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当然,作业设计也必须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强化作业对学生发展的具体指向,也就是必须以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基础,尤其是课堂作业应该明确展示本堂课对学生发展的具体期望。相对来说,课后作业则必须起到均衡学生发展和重视个性养成的作用。
整体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又要“提优补差”,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进行分层设计。因此,教师在对学科作业进行整体建构时,需要以协调发展为第一考量,而不仅仅在于保证时间、数量。整体设计时,需要参考学生的个体特质,强化作业的针对性和协调性,需要把课中和课后综合考虑:课中,突出课堂教学重难点;课后,重视巩固拓展和个性培养,比如,课后作业中的延伸性作业应重视梯度划分。优等生的作业,重视延伸性、探究性、应用性;学困生的作业,可以突出巩固性、养成型和激励性。对于那些审题马虎的学生,可以强化“严谨意识”训练;对于计算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布置运算类作业……根据学生特质整体设计作业,可以赋予作业更适切的针对性,让各类学生都能协调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整体设计的策略
(一)有效融合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起源和归宿。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作业整体设计需要创新思路,走生活化作业设计之路。在“双减”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在作业设计中有效融入生活体验,让学生带着生活体验和积累走进数学,走进作业,走进应用。
要有效融合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此增进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和缩短作业时长,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感悟,达到提质增效的“双减”目的。教师可以创新作业形式,引进议题式、游戏式、探究式、测量式、问卷式、统计式、访谈式、竞赛式等作业形式,让作业更多地接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帮助学生积累感悟和学以致用。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时,根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体验出发”的教学构想,作业设计也需要落实这个总体要求。教师可融合班级实情,选取本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早餐情况进行现场调查整理,统计吃早餐和未吃早餐的学生人数,并计算出具体的比例。练习作业的设计应强调“时间最短、效率最快”的训练意识,重点引导学生以最短时间获得有效数据,教师推送需要统计的表格,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统计归纳,并以此推算出年级、全校学生以及男女生吃早餐情况的比例。
作业的设计要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帮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把现实中的事物转化为可以理解的数学概念,以更好地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例如围绕上述早餐话题,提出几个具体的要求:一是利用网络信息,制作早餐餐点的营养表;二是计算男女生以及不同体重、身高的学生早餐的营养配比和数量;三是制作“营养早餐推荐表”“健康早餐须知”“特殊学生早餐注意事项”等知识卡片。这些设计都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体验和应用意识。
(二)充分遵循身心规律
实施“双减”举措,重点需要强化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让课堂出效益、提质量。数学作业是学生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的“检验剂”,也是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的“显示屏”。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知识储备才是数学作业设计的基点。
要重视作业层次,强化梯度设计,让学生都有享受成功和快乐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对数学更感兴趣,作业也会更具有趣味性。因此,数学学科的作业整体设计需要立足学生天真、好奇、善思、乐做的年龄特征,重点强化作业的游戏性、生活性、实践性、针对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单元作业、课时作业整体设计时,应该根据班级学生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需要,设计让所有学生都能贴近“最近发展区”的梯度性作业和选择性作业,这样才会确保更多学生选择并完成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作业。
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状态及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富有乐趣、切合实际的作业内容,以此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其自觉参与。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以内加减法”,对于第一课时的课后延伸性作业,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发送至班级家长群,邀请有兴趣的家长和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游戏。请家长准备好“鱼篓”(纸箱或者垃圾篓)和各种剪成小鱼形状的10以内的算式卡片。家长抽取卡片,学生回答,答案正确的便放进“鱼篓”。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口头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兴趣盎然地投入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新知,培养了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个过程又增进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学生操作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数学的“趣味性”“生活性”,也更好地体现了整体设计的综合价值。
(三)积极倡导互动互问
整体设计数学作业可以转变作业中的提问方式,让互动互问成为课堂和作业的常态,这样也会让学生感到有尊严和被重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自主探究意识。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将自己的想法或者困惑写在作业本中,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作业形式。由此形成的作业,教师也需要就单元作业、课时作业和补差提优作业作精心安排,做到作业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为素质提升服务。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整体设计本课作业需要紧紧围绕教材编写的体系并融合网络信息资源,增加师生互动互问模式,以此创新学生思维策略。可以利用教材中“你知道吗?”数学故事导入,利用故事中给出的計算方法和公式进行尝试性探究活动。教师出示多组不同数据,让学生按照公式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按图索骥完成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设计出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组合而成的动漫物体,并进行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拿出具体的设计方案和物品购置计划。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可以在设计的作业中加以预设,学生在物件(如机器人、雪人、手工作品等)设计方案中提出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教师组织汇报活动让大家进行分享,让问题在师生二次互动中得到解决。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锻炼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总之,按照“双减”政策的规范要求,小学数学学科减负增效势在必行。要重视作业的整体设计并进行大胆有益的尝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认真领会“双减”精神,研究“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整体设计的核心旨要,并通过各种可行性途径,创新作业设计的策略。要有效融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感悟;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增加作业的技术含量;加强师生互动发问训练,创新学生完成作业的思维路径。通过上述路径,不断优化学生数学学习的感悟和体验,切实减轻作业负担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为有效实现学生的科学、全面、健康、快乐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