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立立
摘要:新课改视域下,为改善传统教学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的问题,小学德育教育应配合推行“双减”政策以及“五项管理”制度,借此进一步完善课程配置,体现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减负减压”的最终目标是“增效”,“双减”的执行也并非一味控制学生学习时长,而是强调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加丰富的学科知识,从而利用課余时间去对生活中的不同现象进行思考,如此才能够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为有效达成这一目标,本文基于德育管理的视角,对“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五大“支撑”及德育教育的路径进行分析,从而打造具有“双减”特色的全新育人环境。
关键词:“双减”;小学教育;德育工作;开展路径
“五项管理”包括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以及体质管理,是配合“双减”政策一同执行的重要管理制度。而通过这一制度可以看出,“双减”并非单纯关注学生的休息时间,而强调学校应遵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规律,在开展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保证素质教育齐头并进,共同推动小学生的成长。为此,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教学工作不仅考验学校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倚重学校的组织策划能力,需要学校所有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联络更多的教育主体,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课余实践活动,如此才能够保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协同进行,对学生思想认知与学科知识学习都能够起到启发作用。
1 “双减”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五大“支撑”
1.1现实支撑——解决“双减”实施的关键障碍
“双减”政策的推行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举措。然而在其实施过程中,学校以及社会各界也需要客观看待“家长工作时间与学校课时安排冲突”等现实问题的存在,如此才能够体现“双减”政策的人性化与合理化,并避免引发争议话题。为此,学校需要对学生放学后的时间进行合理安排,特别是对于一些有留校需求的学生,既要保证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同时需要减少学生的课业总量,如此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减少课外辅导活动的存在,为“双减”政策的执行提供助力。
因此,对于学校来说,需要关注“课后服务+德育美育课程”等全新教学模式的开发,以确保能够通过不同的实践活动取代学生原有的课业安排,并帮助学生通过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能够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各学科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学校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主题、乡土主题、环保主题、爱国主题等,将其与学生的课程体系进行对接,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在加深理解程度的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感悟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
1.2资源支撑——促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教学不仅仅是强化小学生的道德观念与思想认知,还包括对学生心理、价值、行为、意识等多个层面的引导。因此,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要切实结合当前的课程配置开发相关的德育、心理、美育、劳动课程,这样才能够起到实际的引导作用。为了不让学生产生额外的压力,学校应当以“融合”视角来看待德育教学的开展,而非将其作为单独课程体系与其他学科分隔开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更加丰富的知识信息,同时有助于整体改变文化课程教学现状,使其内容配置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需要加大对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定期组织校内教师进行课程研讨,汇报最近一个阶段内的教学进展情况,从而有利于教师基于“跨学科融合”的视角,将学生当前接触的知识整合起来,并结合不同的德育主题来开展课后实践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还避免了各学科课后任务累加,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剧的问题。
1.3监督支撑——加强正确示范与引导
“双减”视域下,德育内容的开发工作尽管能够为教育改革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难以避免会存在一定的“变相讲课”或者教学开展不规范问题。为了有效杜绝这一现象,同时实现“双减”落实的平稳过渡,需要学校设立专门的监督审查机构,加大对德育课程开展的督查力度,严禁“主课”教学抢占德育课程资源,同时对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与学习时间进行严格监督,以此保证学校德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为此,学校可以主动联合分管的教育督导与家长群体,不定时对学校各门课程的开展情况进行视察,了解学生每天参与德育学习的课时比重,并通过“家长问卷”与“学生问卷”双管齐下的方式,了解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长,以及其对学校当前课程安排的想法态度。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德育工作的规范开展,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地区的教育部门需要发挥宣传示范作用,对辖区内学校的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同时发布在教学工作网站上,以供更多的学校进行参考与借鉴,从而形成区域合力的良好教学环境。
1.4联动支撑——吸引多方教育力量加入
德育工作的开展,不仅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同时需要学生家长乃至更多社会力量的协同配合,这样才能够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成长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同时,“双减”政策的执行也需要各方的积极配合与理解,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减负提质”效果,并避免家、校、社三方教育主体之间产生冲突。为此,学校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面向社会宣传“双减”政策的思想与意义,使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增进理解、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从而发挥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作用。
1.5政策支撑——解决教师工作疑虑
德育资源的开发,能够有效赋予当前教育体系更多的育人内涵,并体现各学科知识的思想特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并推动健体益智、愉悦身心、铸魂育人、陶冶情操等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对于教育改革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然而,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双减”政策的推行为德育教学开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但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却依旧面临着“升学”与“考核”等现实压力的困扰,故而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顾虑,担心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为此,相关部门也应当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来进一步完善并更新教育政策,以此消除教师工作的困惑,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来开展教育工作。
2 “双减”背景下小学生德育教育的路径
2.1遵循成长规律,设置分层管理目标
德育教育的实施目标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其在具备崇高的道德水准之余,也能够基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看待学习以外的更多事物,以此形成精神素质的内化积累,并通过日常的行为模式来将其外化显现。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是一个极为漫长的塑造过程,并且会在整个过程中持续改变学生对待事物的认知与态度。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特征来合理设置成长目标,这样才能避免给学生造成额外压力,并使其在适宜的成长环境下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为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以及其当前接触的知识结构、兴趣特征、心理狀态等多方面因素,为学生制定分层化的德育活动方向,以此配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其实现德、智、体、美、劳等多重领域的共同发展。
随着学生年龄层次的不断提高,当他们开始具有独立意识且产生自主想法时,教师应当主动为其提供窗口,引导学生正确接触不同的事物,并在这一过程中适当接受挫折教育、感恩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等不同的德育内容,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抗压能力,使其在面对不断提高的学习难度时,也随之获得更好的适应能力,并逐渐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够确保德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并配合“双减”政策的实行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2.2重塑课程结构,高效利用在校时间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日常学习压力一方面来自任务量过重,另一方面源于作业难度过高。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一知识点掌握不够彻底,那么其课后作业面临的困难也就随之增多。而这样的作业任务不但无法起到知识巩固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学习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适当调整原有的教学结构,并配合作业内容的创新设计来一同执行。在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同时,有效渗透丰富的德育内涵。例如,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课业时长特点,对教学结构进行一定的调整。低年段的学生将新课教学时间统一安排至上午进行,下午13:00之后则由各学科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对当天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复习,以便能够在作业完成期间进行指导。中、高年段的学生则需要在每天16:30~17:30空置出一定时间,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2.3开发校本课程,落实德育管理目标
实现德育管理的渠道丰富多样,而校本课程无疑是其中最能够体现出学校管理特色的一种形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发展需求,同时能够基于学生特长、兴趣、品质特征进行专项培养。因此,它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特征。不仅如此,校本课程的实施还可以配合学校课程体系一同开展,这样便能够在文化课程以外帮助学生提升知识能力,从而减少作业、课时带给学生的直接压力。因此,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结合“双减”需求开发相应的德育校本课程,以确保能够将德育思想落实在学生的成长目标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通过学校德育教学的开展,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认知观念,并全面重组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因此,需要学校对此提高重视程度,在不断开发新型课程资源的同时,主动联合多方教育主体,共同结合学生的成长目标开展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芦萍.关于做好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19):63.
[2]吴伟.“双减”政策下开展德育教育的思考[J].华人时刊(校长),2022(Z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