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场域·建设课程·联动评价:系统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3-07-10 06:32吴树超李潘迪俞芳萍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

吴树超 李潘迪 俞芳萍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教育活动。学校应“统筹打造劳动场域,让劳动教育处处可见;系统建设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联动劳动评价机制,让劳动成果时时表现”,在打造场域、建设课程、联动评价的过程中落实劳动育人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场域;劳动课程;联动评价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和劳动价值观,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学校必须着力克服当前存在的场地资源、课程建设、评价方式不协同的状况,树立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劳动教育,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基于此,笔者所在学校从“打造场域、建设课程、联动评价”三方面入手,落实劳动育人的目标,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一、统筹打造劳动场域,让劳动教育处处可见

劳动场域是开展劳动的基础条件,包括劳动场所、劳动材料及劳动氛围等。劳动育人的有效落地,需要合适的劳动场域的支撑。因此,学校打造了班级劳动场域和社区劳动场域,让劳动教育处处可见。

(一)创建班级劳动场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

班级劳动场域是指在学校内以班级为单位设立的劳动场域,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专属的劳动场域。在设计劳动场域时,应坚持人人参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劳动项目,科学、合理地给每个班分配对应的劳动场域。教师组织学生将劳动成果以照片的形式呈现在成果墙上,将劳动课制作的作品有序地摆放在展示角,并在一旁写下自己的劳动体会,从而在每个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一些班级将班级劳动场域和学科内容相结合,以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展示。如科学学科中有大量种植、观察植物和记录植物生长变化的学习任务,基于此,一些班级打造了最美植物角。学生自主规划、布置场地,通力合作完成植物角的搭建、植物盆景的摆放等。学生用自己勤劳的小手种下一颗颗神奇的种子,并通过精心照料,使植物逐渐长大,感受收获的喜悦。这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教师带领学生对一天的劳动任务进行细化,学生在劳动场域中能够清晰地看到劳动任务分配表,每个人都能领到劳动任务。这也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开辟社区劳动场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社区劳动场域是学校和社区联合设立的劳动场域。在社区劳动场域中,学生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劳动参与度,使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学校与某社区共建、共享劳动场域,开辟出了一块独立的烹饪场地,弥补学校劳动空间的不足。烹饪场地配置了专门的餐饮工具和适合学生高度、大小的工作台。这个烹饪场地不仅对学生开放,也对社区家庭开放,使家庭亲子互学成为可能。烹飪场地的墙上张贴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照片,营造了浓郁的劳动氛围。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实践基地,如食品加工厂、蔬菜种植基地等,增加学生参与社区劳动的机会。

二、系统建设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劳动课程在劳动育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劳动课程以丰富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建设人人参与的劳动课程和家校社联动的劳动课程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建设人人参与的劳动课程

学校要依据自身特色、地域特点和学生的兴趣,建设人人参与的劳动课程。具体可以从校园文化、当地文化传统、学生的爱好等方面入手。

劳动课程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进行创设,让劳动变成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有很多劳动场域,在统一规划后,各年级分别认领自己的劳动场域和劳动任务。以鸽子这一动物主题为例:有的年级负责给学校的鸽子屋做门牌;有的年级担任鸽子“护卫队”,定时给鸽子喂食、清理粪便;有的年级负责鸽子主题宣传工作,设计和制作主题纪念品,如鸽子蛋玩偶、鸽子主题编织袋等。以菌菇这一食物主题为例:有的年级在学校创建“小菌屋”,有的年级分时间段照顾“菌菇宝宝”,如定期浇水等。待菌菇成熟,学校用奖励的形式将劳动成果分给全校学生。这样的劳动课程包含学校特色,且充满趣味。

劳动课程也可以结合当地文化传统进行创设,让劳动教育变得更接地气。学校以宋韵文化中的饮食文化为切入口,组织举办“厨神争霸赛”。经过班级初级筛选,晋级决赛的“厨神”准备自己的拿手好菜,将制作过程和学习体会分享给教师、家长、学生三类评委。一道道当地美食被搬上桌,千年宋韵文化在人们的舌尖上完成了传播。

劳动课程也可以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建设。学校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根据调查结果建设相应的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和成就感。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饮食文化感兴趣。于是,学校开展了饮食文化类劳动课程。学校还根据节日设置相应的劳动课程,如在清明节开展“做青团”的活动,在中秋节组织“做月饼”的活动,在期末阶段开设“做定胜糕”的活动。这些活动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

(二)建设家校社联动的劳动课程

学校要关注家庭、学校、社区的合作关系,构建家校社联动的课程。学校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设三方协同的劳动课程,使劳动教育产生“1+1+1>3”的效应。这类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元、时间灵活、活动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也可以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探索新的兴趣,提升动手实践的能力。

家校社联动的劳动课程可以在寒、暑假时间和周末时间进行,以系列课程的形式进行组织。学生利用假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承担家务劳动,减轻家长的劳动负担。这样的活动将劳动教育与亲情教育结合在一起,内涵更丰富。只有将学生在学校养成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传递到家庭、社会,劳动教育才算真正达成。

家校社联动课程还包括学校组织的劳动比赛,该形式能够促进家校之间的联系,使劳动教育常态化、生活化。如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剥毛豆”等技能比赛,每周让学生为学校食堂设计菜单,鼓励学生自制春、秋游食物,或开展校园美食节活动。同时,学校还开展劳动实践作业,如“我为长辈做顿饭”“我上菜场去采购”等。这些作业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成长。

为了推动家校社的联动合作,学校发挥校外专业劳动人才的力量,组建了由家长、社区人员、学校后勤员工组成的队伍。这些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成为学校育人的同盟军,与学科教师一起创设劳动育人双师课堂。学生在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本领、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三、联动劳动评价机制,让劳动成果时时表现

对劳动素养的评价应着眼于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校和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教育活动,教师需要不断了解学生的过程性体验,着眼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动态发展,充分肯定学生在劳动中的进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劳动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不断改进提高。如学校以时间为主线,构建日评价、周小结、学期表彰结合的评价模式,使劳动素养的评价贯穿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

劳动素养评价维度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促使学生樹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围绕短期反馈、长期小结的评价模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通过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精神。

劳动实践的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个体、家长、社区工作人员。教师负责对学生在劳动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劳动技能情况进行评价,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学生在小组内部对同伴的劳动态度进行评价,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促进共同成长;家长对学生的假期劳动表现进行评价;社区工作人员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由此,多主体的共育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实践证明,打造场域、建设课程、联动评价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方式。学校应立足本校特色,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合多个教育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开展真实有效的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良华.劳动教育何以成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J].人民教育,2021(1).

[2]任倩.在生活中重构劳动价值自觉[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7/8).

[3]蒋碧玉.以“评价体系”构建,促“核心素养”提升:浅谈基于“三生教育”的劳动课程评价方式[J]. 安徽教育科研,2022(34).

[4]董泽华,蒋永贵.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J].人民教育,2022(19).

(浙江省杭州采荷第二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
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
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
“动”与“不动”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