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
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就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不进行纸笔考试”怎么实施评价?“表现性评价”再次成为热议焦点。于是,我们再次根据二年级下学期内容深研细磨“无纸化”测评——以表现性评价为主,搭建在生活化情境的基础之上,注重过程性学习的展示,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彰显。
一、评价标准如何界定
在开发表现性任务时,我们需要从最终目标倒推,以终为始,把握评价标准。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定下这个“大标准”,明确方向。这场阶段性评价要考虑实效性、合理性、实际操作性,更要具备引导、激励的功能,着眼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指向今后的“教”与“学”。(具体“评价标准”略)
二、评价内容怎么筛选(见表1)
三、评价情境从哪儿来
对于表现性评价而言,最好的激励性情境就是生活情境,让单个的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测评将变得亲切、生动。“我是同和小主人”的情境缘起于每年的迎新生活动。学校发起“招兵买马”令,全体二年级学生参加此次“应聘”——努力成为“校园小主人”,为八月底迎新生活动做好准备。于是,情境测评活动与真实生活相联系,它是“真实任务”完成的“前奏”,又是一个连续性的“大任务”。测评内容与教学重点、场地特质、功能介绍融为一体,校园生活成为了更大的测评境域,评价隐藏于各关、各项选拔中。
四、表现性任务怎么设计
评价目标明晰了,测评重点确定了,生活情境创设了,内容框架搭好了,这时就需要对每个任务评价板块进行丰实。最终,我们确定了八个板块。
第一关:认识我的新朋友
读准新生的名字是最起码的要求。这一环节符合“迎新生召集令”情境主题,让学生迅速入情入境。新生名单中,生字覆盖率达本书总识字量的80%,保证了识字考查量。评价时,我们借助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考查效率,也给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复盘”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第二关:寻访路线我做主
新生到校,收到的第一份礼物将是校园手绘地图,也将借由它去认识校园。手绘地图上,有地标名称、校园标语和温馨提示,其实就是一份实用性文本的阅读能力考查:借助图片识字、读懂图意、口语交际训练。学生选择的路径可能各不相同,但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理由,他们将带着快乐与自信完成接下来的任务。
接下来的测评路线会由引导员自主决定。所以,以下板块都是独立项目,互不干扰,没有先后顺序。
“同趣漢字墙”
“同趣汉字墙”是校园的一道文化景观,传递寓教于乐理念,是学生识字学习的操作天地。“阅读前言”,体现生活识字的理念。“偏旁宝库”里的操作没有唯一答案,让学生自由选择,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了解字义、识记字形。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借助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完成,让这面墙变成“多面墙”,大大提高了测试的效率和趣味性。
“同享滋味堂”
食堂是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方,把考核子情境设在这里,勾起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回忆。把生字融入菜谱,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继续在生活情境中识字;介绍校园美食,这又将口语交际的学习反馈落实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让学生在主动表达、合作互评中学会与人交往。
“同悦广播站”
课文朗读、背诵是测评的重要板块,怎么测呢?我们将它安排进“广播站招聘小主播”的子任务情境中。学生在挑战中测评,在测评中展示。这一项同样以小组合作形式推进,自评、互评、师评结合评定。
“同欣阅览室”
阅览室成为学生交流感受、分享故事的舞台。除了综合性评价外,此项测评还让学生展示自己一学期以来的阅读记录,比比谁读的书多,这样的情境不仅考核到了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情况、平时的阅读积累,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乐学习园”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一、二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我们结合平时作业展示、临场写字考核,双管齐下,通过自评、互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注重平时,又关注最后的综合性呈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同和小剧场”
阅读理解怎么测评?“同和小剧场”综合呈现。以小组为单位抽取测评任务,内容涉及根据语境猜字音、词义,在情境中想象,分角色朗读、表演续编等等,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在这个项目中,教师会根据观察评价细目表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把过程性评价做全做细。同时,学生在互相碰撞的过程中可以向同伴学习,取长补短,实现自己的最近发展,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五、评价量规如何制订
怎么衡量学生在相关表现任务预期标准方面的完成情况?这就需要使用正确的评价量规。使用整体型评分量规的表现性任务是以整体作为评估对象,而评估结果就代表了质量水平。整体型评分量规将所有的重心放在代表达到成功标准的表现层级上,即我们常说的“水平”,因此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评价。此次评价量规中,大部分都是采用“A、B、C、D”四个层级。
解析型评分量规的精细化程度更高,它往往会将“作品或表现按照核心属性或维度进行划分”。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等板块,评价标准就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层级的具体数量和要求会更多更复杂。“同和小剧场”其实是将“立体”课堂搬入现场考评中。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分块评价——“会默读课文得一星;能提取主要信息,了解故事内容得一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主动发表意见,有合作意识得一星……”阅读里,考核的知识能力点有所不同,评价的精确化程度就更高,可以累计计分。
六、基于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思考
表现性评价的结果是情境任务中搜集到的学生学习表现信息,它是具体的,不是概括化的结论性信息。在搜集到学习表现信息后,就会涉及对它的解释和运用问题,而这正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表现性评价的构成及其特征决定了它的优势,是为学生学习的绿色评价,需要的是“1”的破冰,呈现的是“1+N”多维样态。
“1+N”,是核心素养引领下的知识能力整合。学科知识与素养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核心素养是总指挥棒“1”,知识能力是“N”。由此,课程目标、考查内容、核心素养的细化与转化,应定位于学生的素养发展。分解下来的考查目标不仅具体、可操作,更有承载力,更聚焦现实问题的解决,指向知识的迁移应用,指向学科大概念的建构。
“1+N”,是从终极评价走向序列推进。“1”是期末综评,“N”是过程反馈。我们在“N”上做文章——考查写字能力时,我们要求学生提供自己一学期以来最满意的一本作业参与评价;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评价时,我们融入本学期总共阅读的书目参评,将“阅读与鉴赏”的学段要求与整本书阅读的任务能力考查合二为一。一次综评,加上N次过程性测评,让学业评价更为细致,也更为全面。
“1+N”,是“1”次测评后的“N”场诊断。它更注重评价的导向作用。情境测评见“真人”,是对学生个体的诊断式测评,反馈结果落点在辨别学生的学困点以及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为学生改进学习、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支撑。同时,这样的结果也会以“素养测评单”的形式反馈给家长,让他们清晰地看到学生在学科素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整。
“1+N”,是以学习任务群统整零散能力点。设计任务时,我们就将零星的能力考查点归整到以学科素养为单位“1”的项目化任务完成之中,让考查不仅仅局限在对旧知的回顾,而是指向知识的重组、再建构。它涵盖有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学习子任务,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测评本身就成为一个综合性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子任务中,也同样有所体现。如“同享滋味堂”一项考查中,读菜譜考查识字能力,推荐美食测评口语交际能力,小组互评又是合作能力的彰显。因为有着统一的情境,所有的任务完成包罗其中,既是活动要求的挑战达标,又是语文学习表现性任务完成状况的反馈体现,显得整合又自然。
“1+N”,是以多样特点改变单一模式。这一点可以说是表现性评价与传统纸质测试的最大区别。评价方法多样,可操作性就是标志性亮点,它是学生知识理解、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
现。评价工具多样,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有效加入是对传统测评方式的冲击,不仅增强了测评的时代感,更会大大提高测试的效率和趣味性。评价形式多样,测评子任务的完成多次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堂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
从“1”到“N”,再到“1+N”,我们企图找寻到最佳的测评入口,试图透过“微对话”触摸学生背后的“宏学习”,正在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变到“为学习的评价”,以绿色测评助推学科课程的生动构建,以理趣共生、情理兼得的方式,努力培育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形成扎实的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同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