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玉华
心理动力理论告诉我们,团体对个体的态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成长营造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人际氛围,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实现更完善的个人成长。基于此,课题小组成员依托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的二十四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依据,结合农村学校音乐课堂实际,开展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要求重新审视学科课堂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让孩子在音乐课堂中能够沉浸式地获得音乐审美体验,激发创造,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一、从心理学视角探究农村学校音乐课堂积极心理品质缺失的原因
依据课题研究规划,课题小组针对现阶段三至五年级学生在音乐课堂积极心理品质实际呈现情况展开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兴趣匮乏,学习热情不高涨,积极情绪无法唤起,不能很好地在课堂进行有效的审美体验。我们总结影响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审美体验缺失的原因有二:课堂中主客体的个体因素和所处的环境因素。
(一)学生在音乐课堂积极心理品质缺失的个体因素
1.缺乏对艺术的认知基础
笔者所调查研究的对象为乡村学校的三至五年级学生,91.8%的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没有接触或参加过有关音乐活动方面的熏陶,所处的生活环境中也没有音乐的氛围,孩子偶尔升起的音乐渴望也会被家长以工作忙等各种理由扑灭,取而代之的是电子产品,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缺乏对音乐活动的了解和向往。音乐教学活动中基本素养的培养和训练因为不够自信等原因,孩子就对音乐教学活动放弃了追求。
2.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独立意识增强
三至五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有想表达自己想法和见解的愿望。前期调查显示,有的孩子觉得上音乐课浪费时间;有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喜欢音乐课,没有必要认真参与活动;有的孩子则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想和成年人做抗衡等,综上因素是导致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积极心理品质缺失的原因。
(二)影响学生在音乐课堂积极心理品质缺失的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我校是濒临太湖的水乡小镇,以羊毛衫织造而名声大噪。羊毛衫的产业链中大部分相关产业以人力劳动为主,大多是家庭作坊为主,24小时不间断地看护机器工作,这样家长工作时间很长,孩子上学父母刚刚入睡,孩子放学父母还在奋力工作,以至于跟孩子每天见面的机会都不能保证,更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培养问题。全校近1600名学生,参加校外艺术类培训的学生为12.5%,地处乡村的学校家长对学生艺术培养的概念较为淡漠,无形之中也在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艺术类的学科学习不是那么重要,学得好坏家长也不做任何要求,孩子在音乐课堂上就会表现得闲散、随意。
二、音乐课堂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探究
依据课题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情况汇总分析,我校三至五年级学生所在家庭教育观念淡薄,网络的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积极人格形成,学习积极性不高,积极心理品质薄弱等。针对现实情况,课题小组立足音乐课堂,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四个基本纬度进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探究。三至五年级侧重在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真誠、领导力、宽容、谦虚、持重、心灵触动等九项进行积极心理品质的引领,让学生在婀娜多姿的音乐课堂中参与、感悟、体验音乐课堂的美,从而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获得审美体验,健全人格发展。
(一)挖掘资源,探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温暖土壤
积极心理学侧重人类的价值观用于激发积极潜能、发现美德(塞里格曼倡导的拉进幸福的六种美德)等方法来处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足。挖掘音乐教材中的积极有效资源,尝试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土壤。
以苏少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材《夏夜》为例,这是一首通过优美富有表现力的合唱声音表现轻盈、可爱的萤火虫形象。为调动三年级学生课堂积极探寻歌曲的美妙,课题小组从歌曲的歌词入手,挖掘萤火虫的资源,探究学科整合。通过和科学老师沟通和请教,了解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和生活习性等,请科学老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萤火虫秘密的探究,孩子们对此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分小组完成了萤火虫生活习性资料查找、萤火虫发光原理的探寻、萤火虫喜欢吃什么、萤火虫如何繁殖等等,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了分享,科学老师从科学视角给孩子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孩子们在探究萤火虫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就是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求知力、探索创造力等积极思维品质。有了前期的铺垫,在新授《夏夜》这首歌曲时,孩子们讲述萤火虫的特点、习惯显得尤为主动,音乐老师展示了他们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实现了课堂多学科的整合和联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情绪。当老师告知他们还可以用优美的歌声表现萤火虫时,他们就更加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歌曲的学习中去。在积极挖掘课程资源中实现课程整合,我们以情感为先导,以体验探究为纽带,使学生获得积极审美体验,促进他们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适性发展,创设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路径
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遵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进他们积极健康的适性发展,课堂教学设计是确保活动顺利实施的“先锋军”,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基于此,课题小组成员致力于探究导入环节如何营造积极情境、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重难点、巩固环节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参与活动、延伸环节如何引领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总结环节如何培育学生活动归纳总结的能力等等,每个环节设计都是以“学生视角”促进他们的适性发展。
以苏少版五年级下册《水乡歌儿多》教材为例,课题小组立足我校学生生长于太湖之滨,对划船、采菱、赏荷、戏水等一系列江南水乡特有的活动较为熟悉这个实际情况,以太湖风光视频导入活动,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一下子激发起他们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将划船、采菱、戏水等动作模仿融入节奏练习中,孩子们情绪高涨,都能依据自己的偏好参与到江南水乡的活动中来。在和老师的互动中体验到“声断气连”的演唱方式,在后续的歌曲教唱环节中因为难点的提前解决而更加容易掌握歌曲,歌曲模唱环节也显得兴致高昂。尤为令人欣喜的是下课后大部分的孩子是边唱着《水乡歌儿多》边做着划船等动作兴高采烈地蹦蹦跳跳出教室,楼梯上都回荡着他们的歌声。孩子们的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整堂课沉浸地学习体验,他们的创造力在自然向上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展,他们的心灵深受触动,这就是积极课堂的积极魅力,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无限潜能的,让他们积极向阳生长。
(三)沉浸体验,强化积极心理品质的课堂效应
课堂教学活动是音乐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激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大舞台。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积极语言、肢体、神态引导,让孩子站在“课中央”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求知力、思维与洞察力等积极心理品质。
以苏少版四年级上册《打麦号子》为例,这是一首充满了劳动热情的靖江民歌,来自田间地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集体创造出来的歌曲。按照以往传统的教学,通过听、模唱、重难点讲解,学生基本掌握歌曲这个主体教学活动也基本完成。此次课题小组成员在商讨课题研究时认为,可以尝试让学生沉浸式地学习体验歌曲的情绪和劳动场面,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他们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我们在课前做了精心的设计,整个教学活动以靖江打麦子的劳动人民为线索,将学生座位设计成圆弧形,新颖的座位形式让学生都感到很新鲜。请一位同学到教室中间组织大家完成“一领众和”的念白时,孩子的气氛很高涨,相较之其他没有设定情节和变换座位的班级,做了调整和设计的班级在学习歌曲演唱时明显表现得更为积极和投入。教师采用接口唱的形式基本完成歌曲教学后,引导学生担任领号子的劳动人民,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方式进行歌曲巩固,并在歌曲演唱中传递号子时,他们都踊跃想扮演领号子的人。在基本掌握歌曲后,尝试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劳动节奏”来为歌曲伴奏。各个小组展示的各种创编也极富想象力:扮演打连枷的劳动者情景式的表演;创编用凳子和击掌等小组合作的节奏为歌曲伴奏等,形式非常的丰富。由此,课题小组成员总结:沉浸式体验的教学活动,更加地直观具体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情感,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有了直接的感知体验,在后续的活动中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感受音乐的魅力,体验音乐带来的乐趣!
(四)有效评价,延伸积极心理品质的延伸效应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育人,看得见的是技术,看不见的是艺术。评价是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和调整教师教学的最佳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专家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它要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价是一致性的。教、学、评必须共同指向学习目标。本课题的研究中,侧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评一致性”探讨,这也对教师的课程素养和评价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更需要在课堂中关注到学生学会了多少?掌握了多少?是以积极情绪状态沉浸式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音乐审美体验等。
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课题小组在前期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想立足音乐课程标准,挖掘单元主旨。厘清每个单元中作品之间的内涵,找到音乐作品之间表现特征的关联性,依据我校学生的年龄认知和能力,确定贴合课程标准,切合教学特点和要求的学习重难点,将这一要求贯穿在一个音乐教材单元中,引導学生通过创设的情境和适合他们积极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设计来逐步实现单元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例如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五彩民歌风》通过对“民歌”核心概念线索的梳理,统整本单元内容的学习规划。第一课时走近民歌:初步感受民歌,通过欣赏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傣族民歌《月光下的凤尾竹》了解民歌的特点、题材分类;第二课时学习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第三课时学习黎族民歌《跳柴歌》;第四课时举行民歌音乐会对本单元的歌曲做总结和梳理,并延伸到小组准备的其他少数民族的歌曲介绍和欣赏。依据单元教学安排设计每一课时的音乐活动,评价设计前置,带着教学评价去有目的地完成教学设计,通过评价来反思教学活动,改进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方式方法和路径。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等循环往复,积极探究音乐课堂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活动。
积极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也是与社会建立积极联系,为社会作贡献,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致力于研究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探究如何才能让普通人变得更加幸福,成就蓬勃丰盈的人生。”作为身处乡村学校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加希望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积极探究以音乐课堂为载体,挖掘和培养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积极心理品质,从音乐课堂延伸到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拥有自信、乐观、开朗,对世界抱有积极探索的激情,拥有不竭的求知探索力,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他人,拥有积极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