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联系生活,让物理教学生动起来

2023-07-10 05:54马军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药瓶支持力茶杯

马军华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不仅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也能让学生学得真知、提高素养。

巧问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学生耳闻目睹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唤起学生有意注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

在教学“压力的作用效果”一节时,我设问:请同学们拿出你用过的铅笔,用两手食指同时轻轻按压铅笔的笔尖和笔尾,两手食指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呢?学过了本节课“压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后你会找到答案。

在教学“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应用实例——连通器”时,我设问:你见过单位或家庭装修卫生间用到的和下水管道相连的“U”型弯管吗?为什么不用直管(直管节省材料)呢?这种“U”型弯管是如何将卫生间内的污水顺利排入下水管道的呢?学过了本节课连通器的知识,你会找到答案。

通过这些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顺水推舟,整节课的学习学生都处于兴奋、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效果自然可观。

引导学生自制简易学具,促使学与用紧密结合

安排学生紧密结合所学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进而取得学生“迁移”和“内化”知识的效果。

在讲“物体的浮与沉”时,我让学生分小组提前准备一个用过的小玻璃药瓶。课上,我给每个小组发一个较大的盛水烧杯,让学生通过“把拧紧盖子的空玻璃药瓶浸没于水中,然后放手”和“把裝满水并拧紧盖子的玻璃药瓶浸没于水中,然后放手”两次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观察玻璃药瓶的运动情况,分析玻璃药瓶的受力情况。得出初步结论后,我再提问:你能否使浸没于水中的玻璃药瓶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即悬浮在水中)?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完整的“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自觉、积极投入新知学习中。

在生活经验和实验体验中寻求真知

在学习物理时,学生只有有了切身体验,对物理现象的印象才会深刻,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才会透彻,但前提是体验必须以生活经验为基础。

我在讲“气体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时,提出问题:“南方的空调一般应该安装在距离地面较(高或低)的地方,而北方用的暖气设施则需要安装在距离地面较(高或低)的地方?”学生联系所学知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很快找到了答案,部分学生还能有理有据地说出原因:低处的热空气密度较小会往上升,然后冷空气和热空气对流,进而让房间的整体温度降低或升高。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我让学生两两结合,提前在家里自制一套“土电话”。课上,两人为一组做“土电话通过绷直的线传播声音”的实验,学生深切感受到“固体传声”的神奇。

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体验,每组学生在一个稍深一点儿的水槽里装满水,在水中放几只塑料小鱼,其中一名学生用“鱼叉”刺小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叉小鱼的学生几次都刺不到小鱼,刺到的是小鱼上方的位置。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师生一起画出水中小鱼反射的光在水面处折射进入人眼,人眼看到小鱼“像”的位置在小鱼上方的光路图。教师设问:你要想叉到鱼,必须朝看到位置的(偏上方或偏下方)叉才行。这样鲜活的实例由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而有选择地把抽象乏味的物理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有机结合,能够对比分析、化难为易。

在学习“压强的增大与减小”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准备一个书包(没有背带,有两个挂环)、两块砖、细麻绳、宽背带,课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各小组很顺利得出了结论,即“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或者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或者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即时巩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在学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在家利用废旧洗衣机排水管和碎泡沫颗粒做“模拟龙卷风卷走地面物体”的小实验。学生快速摇动洗衣机排水管上端,上端管口处的空气流速较大、压强较小,而下端管口处的空气流速较小、压强较大,所以下端管口处的碎泡沫颗粒就被托举到了上端管口处,如“天女散花”一般。学生即学即用,即时巩固,对“龙卷风卷走地面物体”的原理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物理知识理解得非常透彻。

在学完“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后,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如下题目:我们家里的厨房一般需要同时安装照明灯管和抽油烟机,具体使用时,二者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同时工作,请你设计画出符合上述要求的电路图,并试着说一说你的设计依据。学生趁热打铁,积极思考,根据“并联电路中各元件工作互不影响”的特点选择画并联电路,根据“二者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同时工作”的要求给两个支路各串联了一个开关,顺利画出了符合要求的电路图。

在日常事例中辨析知识异同

在物理学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在学完“力的认识”及“二力平衡的条件”后,我安排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先画出“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所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力的示意图,再画出“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一对力的示意图,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严格按照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对这两组所画的力的示意图逐条件进行对照、辨析。

学生争相发言,依次说出了“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所受重力和支持力完全符合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是一对平衡力。而“静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只符合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中的三个,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但“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桌面上,“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是作用在茶杯上,不符合“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所以它们是一对相互作用力,而非平衡力。学生紧扣定义,借助图示,对比分析,辨明了是与非。

从生活实际到物理课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究、体验、讨论、交流,不断学习、理解物理知识,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该踏实践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执教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尽力让物理课堂活起来。学生乐学善思,积少成多,学习成绩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

猜你喜欢
药瓶支持力茶杯
茶杯里的风波
开在茶杯上的花
翻转茶杯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绝句
浅谈气息与声音的关系
对下滑物块的给力分析
提醒你按时吃药的智能药瓶
人的内力做功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2010年高考海南卷物理第5题答案的商榷
“动”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