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耕学苑”劳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2023-07-10 05:54金辉孙琳丽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苑研学劳动

金辉 孙琳丽

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相继出台可以看出,国家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放在了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我校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内容与本土元素相结合,构建了“耕学苑”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进课程、劳动实践进生活,全面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为学生发展赋能。

一、“耕学苑”劳动课程建设

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行动指南。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家校社发展的需要、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等,为“耕学苑”劳动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与理论支撑。我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对劳动课程进行开发与设计,逐步构建符合学生发展的劳动课程体系,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

(一)顶层设计,构建课程体系

我校配备专职劳动教师,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体系,自主开发多样化的劳动课程,构建“耕学苑”劳动课程体系,设置“和美创造、和安相伴、和乐生活、和喜相遇、和善相迎、和器相处”六个板块课程,分构建课堂、开展社团、创设基地、组织研学、牵手家庭、搭建乐园六个路径,定期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在全学科及家庭教育中深度推进实施,全面开展劳动教育。

(二)目标分层,引领课程实施

一是课程总目标。“耕学”一词本意为种田与治学,“耕学苑”意为学校将劳动与学习并行发展,以“耕学同行,创造美好”的劳动课程理念引航,着力构建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价值引导、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的劳动教育体系,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二是课程分段目标。“耕”取自“耕耘”,意为辛勤劳动,希望学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耕耘不辍;“学”源自“学思知行”,希望学生学而有思,思而有悟,悟而知行。学校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设置低中高三个学段的课程目标,聚焦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行以致远”的深层次开拓和发展。

(三)细化设置,厘清课程脉络

基于我校劳动课程发展现状与需求,立足师生全面发展及素养提升,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我们确立了种植与实践、烹饪与营养、整理与收纳、工艺与制作、劳动与服务、电器使用与维修六大领域课程,分别针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与综合能力,设置了“我的种子会说话”“膳食搭配学问多”等68个主题课程。在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指引下,我校开发了完善且系统化的课程资源,既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又大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与研究能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时代性。

二、“耕学苑”劳动课程实施路径

(一)围绕一个核心

“耕学苑”劳动课程以劳动实践为核心,落实劳动教育,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我们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使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提升综合素养。

(二)形成两个保障

采取专职教师与任课教师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保障“周周有课时+月月有主题”,夯实课程基础,拓宽课程领域。一是根据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尽可能多地设置场域和活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设计人人可参与、丰富鲜活的劳动实践,保证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二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结合周课时内容拓展月主题活动,如5月份的活动主题为“母亲节献礼——自制水培绿植、花卉”,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等综合能力。

(三)展开六个路径

1.构建课堂

我校采用“线上+线下”的形式,构建面对面课堂、云课堂,进行教师指导、学生实践、分享交流、课程评价等活动。如“和喜相遇”领域的工艺与制作系列课程中,一年级的“七彩蝴蝶翩翩飞”、二年级的“创意纸杯秀秀秀”、三年级的“五色彩绳送祝福”等主题课程,都可以利用课堂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创作与审美能力。

2.开展社团

社团课程由专职或其他教师自主开发,向学校申请后开团,利用统一的课后服务时段或课余时间,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满足有需求的学生,营造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氛围与场域,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如垃圾分类社团每周组织一次班级垃圾回收,进行分类称重、数据统计、统一变卖或处理。如此一来,学生养成了垃圾分类习惯,认识到可回收垃圾的价值,发现有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增强了环保意识。

3.创设基地

学校在教学楼的平台上创设“植此青绿”种植园,为学生提供认识各种蔬菜及农作物的沉浸式体验场。种植园负责人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与能力、季节变化等,组织学生种植蔬菜或农作物,统筹安排各项实践观察与体验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了解到一些农作物与蔬菜的名称、生长特点、养护常识等,亲身经历翻土整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虫、采摘分享等实践劳动,懂得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意义。

4.组织研学

学校以“感悟劳动美”为核心思想组织劳动研学,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我计划”“我参与”“我感悟”等板块开展,根据每个年级劳动课程设置,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生活。通过确立研学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制订研学计划、经历劳动观察与亲身体验等,形成研学成果。例如,利用校园的竹林,我们开启了“竹文化”课程研学,进行“竹子生长观察与记录”“竹文化诗词创作与吟诵”“竹子艺术品的制作”等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學习。

5.牵手家庭

学校建立家校社的联动机制与劳动实践课程的发展坐标,整合劳动实践课程资源,以“和安相伴——烹饪与营养”“和乐生活——整理/清洁与收纳”“和善相迎——劳动与服务”三个领域的课程为主,根据课程主题分年级开展“蔬菜沙拉拌一拌”“美味饺子自己包”“个人卫生我负责”“房间变身我来做”等系列活动,创新劳动实践课程的实施形式,充分发挥家校社共育的作用,拓展劳动实践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搭建乐园

以“知行合一,乐享劳动”为题,我们利用植树节、劳动节、端午节等时间节点,为各个年级量身定制劳动实践项目,通过活动策划、活动推进、活动实施、活动总结四个环节,定期开展“耕学苑”劳动技能大比拼活动,以“静态+动态”的形式,展示学生劳动成果,使学生在实践、交流、分享中锻炼能力,涵养品格,实现自我价值。

(四)推进三方评价

结合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及成效等,学校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对师生、家长参与劳动课程情况分别进行量化评价。一是教师评价。根据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展示等,采取“定量+增值”的方式,对教师劳动教育进行综合评定。二是学生评价。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三是家长评价。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家长参与劳动课程的次数与效果进行描述性与星级制评价。三方整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形成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和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共同实现课程育人价值。

我校“耕学苑”劳动课程经历从无到有、从碎片化到体系化,把劳动课程建设作为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和着力点,营造了浓郁的劳动文化氛围,增强了教师劳动课程领导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发挥了家校共育作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课程品质。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在地化教育理念的劳动实践课程构建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JCJYC2224010073)

猜你喜欢
学苑研学劳动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豪雅三维渐进学苑
与家有关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