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基地走向多维教育新样态

2023-07-10 05:54田伟才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基地劳动评价

田伟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要注重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城区普通高中要到什么场域开展劳动教育?如何上好劳动课?要达到什么样的育人目标?……这些问题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我们依托劳动基地,进行了5年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探索,逐步构建了多维教育新样态,破解了劳动教育中的难题。

一、缘起:加强劳动教育,补齐教育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2020年,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2022年,《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印发。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到《意见》发布,从《指导纲要》出台到课标制定,劳动教育从国家的顶层设计走向了学校的具体实施。

普通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重视文化课学习。许多学校把卫生打扫、花草修剪等劳动任务交给物业公司打理,让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假期中,家长多是催促学习,很少让学生参加劳动。诸多因素叠加,导致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愿劳动,劳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短板。

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中,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是劳动教育。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亟须补齐劳动教育短板。

二、实践:依托劳动基地,构建多维教育

2018年秋,我们在距离学校1.7公里的北水屯村租赁4亩土地作为劳动基地,开启了劳动教育的探索之路。

(一)新鲜兴奋的“蜜月期”

开展农业生产劳动,对普通高中来说是新鲜事。没有经验,没有师资,没有课程,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把4亩地分为3份,分别由高一、高二师生和行政人员负责;基地所需的种子、化肥、工具、资金等由学校统一协调安排;聘请一名懂农业的村民指导基地的农业生产。

在这个新领域里,大家积极性非常高,师生争先恐后地学犁地、耙地、打垄、修田间小渠、种植、锄地、施肥、間苗、拔草、收割……劳动场面热火朝天,种植作物品种繁多,收获季节硕果累累,有小麦、玉米、黄瓜、西红柿、芥菜、白菜、萝卜等。

但不到一年时间,那股新鲜劲儿就过去了,最初的兴奋和快乐很快被牢骚和抱怨替代,甚至有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们通过调研座谈,发现了问题所在:基地距离学校有点远,安排车辆有困难;作物品种多,管理难度大;劳动次数有点多,影响正常教学;有些班级多让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参加劳动,无意中给学生传递出“不好好学习,就让你去劳动”的错误信号,让学生感觉到劳动是一种变相惩罚;有时害怕耽误学生功课,就让没课的教师去劳动,次数多了,教师们有怨言;每次劳动仅是匆忙完成任务,缺少劳动教育……

(二)课程开发的融合期

针对第一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劳动教育进行改进、完善,具体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确立领导机构,进行系统设计

学校书记、校长担任劳动教育组长,整合学校资源,挖掘处室功能,建立课程开发机制;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劳动教育,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意见》,整体规划设计,系统推进实施。

2.完善基地运行,实施项目负责制

学校把基地的生产劳动固定到高一下学期和高二上学期开展,由所在年级负责基地的种植经营管理。这样安排,给更多学生提供了参加劳动的机会,保证学生有一年能参加基地劳动,保持了学生对劳动实践的新鲜感。

3.设计劳动任务单,开发劳动课程

(1)设计劳动任务单

设计劳动任务单,细化规范活动流程。活动前讲清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意义;活动中讲清怎么办,让学生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完成劳动任务;活动后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分析得失、撰写心得、分享感悟、评价成效等。所在年级负责把小麦、玉米等生产过程开发成活动课程,逐年完善提升。

(2)探索课程开发路径

我们以劳动教育为基点,纵向挖深度,横向拓广度,从一个学科的试点到多个学科的延伸,从一个领域的实践到多个领域的拓展,形成“劳动+”课程开发路径。

劳动+思政。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我们对基地的作物种植进行构思设计,确定“喜迎二十大,劳动最光荣”的主题,以此祝福党的二十大召开。我们先用白石灰粉在田地里撒出“喜迎二十大”5个大字,画出卡通笑脸;再用油菜种出图案,不断间苗、拔草、浇水、施肥、修剪;到了春天,绿色的小麦、金黄的油菜花,黄绿相间,“喜迎二十大”和卡通笑脸格外醒目,成为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通过这个创意活动,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农业生产不是简单的种地,只要我们加入智慧,就可以种出美丽的风景,种出美好的祝福,给劳动赋予美好的寓意。

劳动+学科。为了让劳动教育与更多学科深度融合,各科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劳动过程。比如,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选种、合理密植的重要性;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气候、土壤、环境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政治知识分析乡村振兴、端稳中国饭碗的重要性;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化肥、农药对小麦和土壤结构的影响;回顾语文课本上劳动单元的文章,体会劳动的文学之美、意境之美等。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活用知识,在研究分析中重构知识,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和力量。

劳动+综合。我们把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开发了“碾转”课程。一是美食欣赏课。学生观看“味道济源——碾转”特色美食视频,唤起舌尖上的记忆,点燃探究的欲望。二是实践操作课。每年5月份,学校组织学生收割部分青小麦,经过脱壳、清洗、炒熟和在石磨上磨等工序,把麦粒制成“碾转”,让学生明白“碾转”的“前世今生”。三是社会调查课。学校组织学生到济源市西许村调研,了解“碾转”的发展前景,形成《关于济源特色美食“碾转”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让学生明白“碾转”不仅是传统美食,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其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劳动+美育。我们把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相结合,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与美育相融合,开设手工制作课,制作小麦“干花”,用麦秆编织手工制品,用学生制作的工艺品装饰学校画室、餐厅。

三、评价:设计评价量表,总结反思提升

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劳动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依据课标精神,根据劳动素养和任务,设计评价量表。不同类型的劳动项目、劳动内容,评价的标准有所不同,但都侧重于表现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我们以劳动任务单为载体,考评劳动项目的完成情况,主要记录学生的劳动方案设计、过程、成果、体会等;以劳动档案袋为载体,记录每个学生参加劳动的过程,主要是项目、次数、收获等情况,便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该段时间内的努力、进步和成就。

设计劳动素养评价量表,让学生、团队、项目负责人等不同主体进行评价,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素养。以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每学期的劳动教育进行综合评价,研判目标的达成情况,调整下学期的劳动课程,持续改进完善,达成预期目标。

劳动基地是试验田、孵化器。5年来,我校的劳动教育逐步从碎片化开展到系统性构建,从基地劳动到课程开发,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从单一劳动教育到“五育”融合,不断给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样态,在学生心中播下劳动的种子,静待花开。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普通高中生产劳动多样态教育的实践研究”的成果。立项编号:GZYR2021119)

猜你喜欢
基地劳动评价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我的基地我的连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