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机制构建探索与实践

2023-07-10 14:15汪明杨伯龙毛梦真江玲丽郑禄红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治理机制评价体系

汪明 杨伯龙 毛梦真 江玲丽 郑禄红

摘  要: 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是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关键举措,以某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的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实践为例,结合校情深入分析当前产业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具有行业特点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治理机制,基于组织生态学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重构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机制与外部动力循环机制两大组成部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产业学院; 模式; 治理机制;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4-0092-06

产业学院是基于产教融合实践诞生的一种多元主体合作育人模式,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1];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出“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2]。产业学院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组织形式,担负着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衔接的组织功能[3],其核心价值在于人才培养[4],其外延价值在于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就业创业和文化传承等,有着传统组织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5]。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依据自身条件、合作对象、管理逻辑等要素,纷纷探索了不同类型或模式的产业学院,但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组织身份模糊、组织架构不合理、运行机制有缺陷、合作动力有缺失、各方满意度高低不一等系列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本文以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为研究对象,以治理机制为切入口,深入剖析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治理机制构建方案,为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以建立更加规范、科学和高效的产业学院治理机制,从而提升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一、产业学院治理机制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一)组织生态学理论

组织生态学理论指的是用生态学观点研究组织个体发展及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学院是由外部生态系统和生态圈构成的具有“圈层”特征的创新组织,与组织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群落、种群概念相对应[6]。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产教融合育人的组织,从原母体学校分化发展而来,又与政校行企多元主体重组而成,既受母体学校的各项制度、文化等“圈层”的影响,同时又受政府、企业、行业以及整个产业环境等外部“圈层”的影响。因此运用组织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及研究成果,能较好地审视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的困境,并提出解决方案。蒋惠凤等人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及其观点,提出了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维度:共生度、融合度和适应度,共生度解决产业学院的组织合法性问题,融合度解决多元主体共治的治理体系问题,适应度解决产业学院的专业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转变的问题[6]。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美国学者弗里曼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经典概念标志着该理论的正式确立,他认为“利益相关者是影响一个组织目标实现的所有个体和群体。”[7]他系统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将政府、社区和环境保护者等主体融入利益相关者的内容,丰富了利益相关者的内涵,认为利益相关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以互利共赢为目的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7]。将该理论迁移到职业教育领域高度适用,尤其是针对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共管机制下的产业学院更是如此。在该理论独特视角的指导下,要充分认识到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对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如何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从而解决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中的问题

多元主体合作办学下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影响学校整体办学理念、资源投入方向、管理体系的重心和权限分配。笔者以某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为例,系统梳理产业学院在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和堵点等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

(一)身份合法性不明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历程中,产生了诸多类型的合作模式或名称,如行业学院、特色学院和校企合作共同体等,在卫生健康类的院校还有附属医院和临床学院等建制。但由于法律和政策供给的缺失,尤其在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模式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法律风险,对探索过程造成一定的掣肘,如:二级学院作为主要依托的合作对象,却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产权不明晰,非营利与营利组织目标价值有冲突等。在身份合法性界定不明的情况下,产业学院的管理层级、产权归属、责权分配、资源协调和考核体系设计均会出现难以适从的问题。

(二)赋权与自主放活不够

名义上,产业学院成立理事会和管委会等组织架构,聘任了院长和副院长等行政管理人员,但是为了体现产业学院的企业主导地位,往往让企业方担任产业学院的负责人。由于产业学院主要是以专业或系部为单位进行建设,在非实体化运行的前提下往往由二级学院代管,因此实际专业建设发展主导权仍在二级学院,人权、事权和财权往往并未完全下放授权至产业学院负责人,特别基于“财务一支笔”原则,若将学校财权赋予非本校人员,政策上存在一定的风险。产业学院的行政层级不高和权限给予不足,难以发挥人才培养“特区”的主观能动性。

(三)外部变化适应性不足

在卫生健康類高职院校实践中,附属医院(非直属)和临床学院合作共建方往往为公立医院,一方面,要遵循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体制的一般规律,在上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合作,但深化体制创新改革相对比较困难,需要政府层面介入。另一方面,公立医院用人学历要求上移已成定局,原有合作内容维持现状已属不易,创新产教融合模式空间有限。此外,对护理类的专业而言,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前提是必须在二甲及以上等级的综合性医院实习满40周,在不能随意变更人才培养方案,学历要求上移的前提下,综合性医院成为区域内就业稀缺资源,“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地位已发生变化。

(四)企业深度参与意愿不足

首先,国家、政府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细则不明,尽管新《职业教育法》、产教融合“五个一批”等系列法规文件已经出台,企业可申报项目也较多,但大多数企业并未获得政策辅导。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知,普遍局限于人才输送和技术研发等浅层次方面,而教育系统又不了解税务、征信和土地等企业高度感兴趣的问题,很难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其次,部分企业前期参与校企合作热情较高,但在合作过程中发现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出现如合作培养的学生留企意愿不强、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企业持续投入教育的热情有所下降。究其原因,在于现有产业学院考核、激励政策模式设计基于单一的主体视角,难以反映高校、企业、专业和学生各方的利益诉求,高校方面往往以自身利益为本位,没有足够动力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提供路径图。

三、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治理机制体系构建

由于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产业学院多采用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8],但作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教育组织需要理顺其治理机制,对产业学院治理进行创新,以确保人才、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在学院各主体间的互通共享[9]。

(一)治理机制模型初构

有必要依据相关理论,针对现有问题探讨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体系。结合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存在的上述现实问题,构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从内部机制整改着手,从产业学院的组织生态学相关研究成果出发构建破除难点、痛点和堵点的内部治理机制;同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融合“政、校、行、企、生”多方视角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监管者评价工具角度出发形成工作导向,注入外部动力逐步促进组织发展的良性循环(图1)。

(二)理顺内部治理机制

1. 共生度:明晰身份

国家尚未出台针对职业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文件,各校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探索产业学院模式,故应注重产业学院“四个基本特征”的确立。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原有的附属医院(非直属)、臨床学院和校企合作共同体等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基地,均已具备了产业学院基本形态并不断加强深化培育。在探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方面,应主动协同地方加强区域立法调研,提供政策建议,校地协同推进混合所有制模式的探索。根据各产业学院不同合作模式,制定并实施“一院一策”或“一型一策”。

2. 融合度:赋权放活

专业、系部作为对本行业、产业最为了解的单位,应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放活专业发展,积极联合产业企业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争取产业资源发展专业,应予以大力鼓励,形成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赋权放活的核心在于赋“什么权”以及明确“权力边界”。校方有“治权”,产业学院有“事权”。治权包括党建和思政教育权、监察审计权、人事决定权和考核评估权等;事权包括人才培养自主权、财务支配权、人事建议权和内部治理权等。以上权力又一一对应,如“党建和思政教育权”对应“人才培养自主权”,“监察审计权”对应“财务支配权”,“人事决定权”对应“人事建议权”,“考核评估权”对应“内部治理权”。在学校支持下,应该建立合作共赢的治理机制,通过理事会实现产教深度融合,实现理事会领导下的产业学院负责制,充分授权,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特区”。

3. 适应度:增强适应

“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国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学院建设的重要目的为依托产业龙头企业的领导地位,形成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即“三链”的有效衔接,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专业建设三种功能深度重构[10]。应探索建立三年一轮的评估与修订产业学院发展改革方案工作机制,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同步结合。上述两项工作是相辅相成、相融相合的,甚至是两位一体的关系,不应是割裂状态或隶属关系。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高效开展产业学院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前瞻性探索产业学院发展模式。

(三)建立外部动力循环机制

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因此,产业学院作为多元主体共建的组织机构,重构评价体系体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应有之义。

1. 确立产业学院的利益相关者

通过改革评价机制,正确看待合作企业利益诉求,进一步避免校企合作过程中“校热企冷”或企业“先热后冷”的现象。在实践中,不仅仅学校和企业是产业学院的利益相关者,当代学生更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而校企双方如仍按传统思维开展工作,忽视学情,将不能实事求是调整产业学院办学预期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基本确立“学校—企业—学生”三个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主体,其他如政府、行业协会可以作为间接利益相关者,本文暂不讨论。其中,学生包括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已毕业学生相关数据可以参考教育厅毕业生调查一年跟踪和三年跟踪数据;在校学生的数据可以通过校内问卷调查得到。

2. 确立产业学院的评价维度

拟从多元主体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构全新的“大维度、宽指标、竞争性”的考核体系,确保多方共赢,形成良性深化合作的动力机制。结合前期实践,可大致将评价维度设置为以下五个方面:政策制度完善度、资源投入保障度、绩效目标达成度、利益相关方满意度和社会认可美誉度。其中,政策制度完善度是工作基石,考察合作机制的有效性、完整性;资源投入保障度是发展依托,考察校企双方资金、场地、人力等各项资源是否满足发展需要;绩效目标达成度是建设成效,考察各方目标成果达成的客观指标;利益相关方满意度是可持续发展意愿,考察利益相关各方的主观体验;社会认可美誉度是社会影响力,考察产业学院取得的社会评价成效。

3. 设置参考指标及观察要点

本文构建考核评价的参考指标体系(见表1),目的是对具体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方向加以引导,结合“双高”建设需要,提供参考的观察要点,便于产业学院制定有关绩效指标,仅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刚性考核条目,鼓励自由探索,创新机制,提出“自选动作”。

四、结束语

理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治理机制是促进其高水平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必然路径。基于卫生健康类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的相关实践,在三个方面构建内部治理机制,明晰身份确保其“行得稳”,赋权放活确保其“走得顺”,增强适应确保其“赶得快”,通过重组评价体系构建外部动力机制,确保其“跑得远”。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仍有较多方面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如评价体系量化,探索卫生健康类混合所有制模式等。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 (2017-12-19)[2022-12-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 教育部 財政部.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2019-04-01)[2022-12-1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

6_qt/201912/t20191213_411947.html.

[3] 于意,谭慧子,盛欣. 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中“三链”有效衔接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23(2):10-17.

[4] 聂梓欣. 高职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与模式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5] 王晓明,张定华. 高职院校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23(10):111-113.

[6] 蒋惠凤,张兵,刘益平. 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22(12):88-93.

[7] 李强.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21.

[8] 方一鸣,戴世明. 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探索与思考: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 继续教育研究,2021(7):69-74.

[9] 段明.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治理模式、问题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2021(16):28-35.

[10] 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EB/OL]. (2020-08-11)[2022-12-15].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Industrial Faculties in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Ming, YANG Bolong, MAO Mengzhen, JIANG Lingli, ZHENG Luhong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s,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faculty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for the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e industrial faculty in a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industrial faculty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situation, explored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for industrial faculty in industry-characteristic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n proposed a solution of reconstructing the in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faculty and the external driving force circul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ecology and stakeholder theory.

Keywords: industrial faculty; model; governance mechanism; evaluation system

(责任编辑:姜聪瑞)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治理机制评价体系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机制与企业创新
论我国网络表达的治理机制与转型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安置农民参与社区公共环境治理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