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宁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以德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途径。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通过调查发现,学生整体劳动素养欠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工作开展中存在着劳动教育开展场所不足、物质资源匮乏、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劳动教育机制虚化、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开展劳动教育校内条件的保障、完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及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劳动教育; 校内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4-0103-06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不断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劳动教育给予高度重视。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这充分肯定了劳动的时代价值,为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劳动价值、增强劳动观念、遵守劳动法规、弘扬劳动精神指明了方向[2]。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实施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全面部署。接着,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从教育内容、教育支持等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更详细的指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辞海》中指出勞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教师百科辞典》中强调劳动教育是智育的一部分。本研究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中包含劳动观念、精神、能力等教育内容。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更应该注重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虽然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和其他劳动教育有着很多相通之处,但其更具针对性,它针对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因此,在上述劳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本研究中的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在一些服务性劳动、公益劳动等实践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进一步提升劳动品质、劳动观念等综合劳动素养。
随着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积极倡导劳动教育的开展,很多高职院校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和实践,形式多样。但受较多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欠缺,如忽视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建设等。良好的校内支持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保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文献查阅发现不少高校教师及研究者对劳动教育的内容、价值、实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的研究,就显得颇为急切。本研究通过对S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和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建设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发现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一、S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现状
(一)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研究采用李孟设计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基于政策文件和理论的要求最终划分出“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现状”两个一级维度,其中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又分为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能力四个子维度;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现状分为物质支持、师资支持、实施支持三个子维度[3]。本研究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对S校的劳动教育现状及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为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下校内支持体系现状,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本研究随机选取S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328名在校学生发放电子问卷,回收323份,无效问卷3份,有效率为98.5%。另外,随机选取了教师和学生共8名,在征得对方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了线上访谈。
(二)研究结果
1. S校学生劳动素养现状
第一,劳动观念方面。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所谓的劳动观念也就是人们对劳动的看法。针对问题“劳动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有92.7%的学生表示赞同。此外,还有94.8%的学生认为“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访谈中,98.8%的学生都认为劳动教育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从以上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有着正确的劳动观念,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对劳动观念认识不清晰,因此,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第二,劳动精神方面。劳动精神是劳动理念认知和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在理念认知上表现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4]。针对问题“您毕业后是否愿意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或者支教、扶贫等工作”,仅有61.7%的学生表示愿意,38.3%的学生都不想去。关于问题“您认为当今时代还有必要弘扬热爱劳动的精神吗?”3.3%学生认为没有必要,96.7%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代部分大学生的劳动精神欠佳,需加强对其劳动精神的培养。
第三,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劳动习惯和品质是通过经常性劳动实践所形成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和品格特征,是劳动过程的体验性生成和对劳动技能的综合性掌握,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真实的劳动场景,能够自愿、主动地开展劳动[5]。针对问题“您是否愿意参加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公益活动、见习实习、清洁校园等)”,有90.4%的学生表示愿意,有9.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关于问题“您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公益性的劳动教育活动(社区服务、青年服务等)”,有93.1%的学生表示愿意,有6.9%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有些学生在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存在着欠缺,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第四,劳动能力方面。所谓劳动能力并不是指普通的体力劳动,而是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并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的一定的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针对问题“您认为自己是否具备日常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97.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还有2.4%的学生认为自己并不具有这种能力。在访谈中当问到“您具有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吗”,有86.7%的学生表示具有该能力,有13.3%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具有该能力。因此学校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
以上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劳动精神、习惯和品质、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足,整体劳动素养欠佳。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等。
2. S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现状
物质支持方面。问卷中问题:“学校为您所学的专业提供的社会实践计划和资源能否满足您的发展需求?”32.1%的学生表示一般满足,比较满足的学生只占19.8%,而在“学校目前的实习实践基地设施完善程度如何”的问题中,有66.7%的学生持一般完善及以上的态度,有33.3%的学生认为不完善。综上可得,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机会和资源相对比较匮乏。
师资支持方面。第一,关于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的情况。问卷中问题“您所在的学校是否配备劳动教育的专任教师”,59.0%的学生表示学校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仅有6.4%的学生表示有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34.6%的学生持有不清楚的态度。第二,关于辅导员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问题“您的辅导员(班主任)有没有开展过劳动教育”,72.6%的学生表示辅导员(班主任)没有开展过劳动教育,23.7%的学生表示辅导员(班主任)开展过劳动教育,还有3.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第三,关于在专业课和思政课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问卷问题“您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讲过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有59.8%的学生表示并没有讲过,16.2%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仅有24.0%的学生表示讲过。综上可以看出,学校劳动教育专任教师缺乏,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做到将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地进行融合。
实施支持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劳动教育的内容、性质、形式等方面也发生着变化。劳动教育的开展不仅需要丰富的实施形式,还需要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及有效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等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问卷多选题:“您在学校主要是通过哪些形式来接受劳动教育的?”调查结果显示86.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清洁校园、打扫卫生,有26.7%的学生表示是参加校团委的活动,9.7%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讲座等,17.6%的学生认为是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来接受劳动教育。此外关于问题“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是否合理”,72.1%的学生认为设置合理,27.9%的学生认为设置不合理。在问题“关于劳动教育,学校是否有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中,69.9%的学生认为有,30.1%的学生认为没有。综上可以看出,学校劳动教育在支持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
二、S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劳动教育开展的场所不足,物质资源匮乏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学校应该给学生创设劳动实践的必要场所。但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还停留在通过理论知识来进行劳动教育的层面,对开展劳动实践的观念意识不够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2.6%的学生表示学校劳动教育为所学专业提供的社会实践计划和资源不足。而且在实际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实践场所,更没有配套齐全的劳动教育设备,另一方面,学校与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脱节,相关的硬件设施等得不到保障。访谈对象W学生说道:“学校能够进行集体劳动教育的地方很少,即使在开展有关维护校园树木劳动教育活动的时候,劳动工具也比较少。关于专门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学校好像没有。”
(二)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学校对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度不够,致使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没有形成体系。一方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较少,93.6%的学生对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不够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观念意识不够强烈。思想政治教师、輔导员、专任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学习,在兼任一些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时,劳动教育效果不佳,在日常学生教育及教学过程中对劳动教育渗透也不够多。另外,从学校层面来说,没有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制度。在访谈的过程中,F老师说道:“学校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劳动教育,但是老师们对一些劳动教育的文件理解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涵义,所以也就很难把劳动教育和平时的教学进行链接。而且学校很少开展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的示范课、研讨活动等,光靠我们老师自己去琢磨,就有一些困难,效果也不好。”
(三)劳动教育课程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形式单调
劳动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实践调查发现,学校并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在访谈中C老师说道:“学校虽然设立了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劳动教育的内容没有贴合学生专业去考虑,而且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访谈中S老师说道:“这学期劳动教育课程属性是纯实践课,而上学期的劳动教育课程属性是纯理论课,所以按照这样的课程属性,在授课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另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及形式单调,致使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够高,劳动教育效果欠佳。在访谈中D学生说道:“我觉得劳动教育中开展最多的活动就是干一些体力活,如捡垃圾、给校园树木浇水、在一些集体活动中搬搬抬抬等,很累的,大家都不想干,所以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怎么高。”
(四)劳动教育机制虚化、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下,学校的劳动教育还大多停留在文件的学习阶段,具体开展实施的力度不够,关于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详细规划、激励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间断性的特点,缺乏系统的、连续的、长期有计划的实施方案。此外学校关于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考核机制不够健全。例如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校把志愿者服务、暑期实践活动纳入学生学分体系,但是在活动中出现学生“走马观花”“凑热闹”等现象,使实践活动浮于表面。在访谈中L老师说道:“学校好像没有具体的劳动教育体系,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评价中会趋向于表面化,大多根据学生表现来进行评价。”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开展劳动教育校内条件的保障
首先,开展劳动教育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足够的经费是劳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太多地依赖政府的劳动教育拨款经费,应做好内部经费调整,多方面筹集开展劳动教育的经费,确保劳动教育能够顺利开展。如可以联合市机关单位和一些企业成立相关的劳动教育组织,吸引各行各业募捐大学生劳动教育资金[6]。其次,学校要为劳动教育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物质基础的建立可以保证劳动形式多样化,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7]。第一,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空间场所为学生搭建实践基地。如利用闲置校园场所让各年级“分片包干”,在各自的“学农劳动小天地”开辟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劳动技能。第二,加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学校和实践基地保持密切联系,利用“劳动周”等实践时间,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和实践基地的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积累劳动经验,提升专业劳动能力,实现劳动教育开展和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双赢。第三,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劳动教育书籍、设备、材料等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结合劳动知识获得劳动技能、劳动情感。最后,学校应创设校园劳动教育开展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学校推动劳动教育的开展必须要加强劳动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其一,营造劳动教育的文化环境氛围,开展工匠人物、劳动事迹等主题展览,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其二,开展学校特有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如开展“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植树节”等劳动相关的节日活动来弘扬劳动的风气。其三,充分挖掘典型的劳动人物和事例,通过分享会、话剧表演、视频等方式进行展示,鼓励师生在耳濡目染和感同身受中感受劳动的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其四,构建劳动教育制度文化环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劳动教育管理制度,在常规制度的规划中要重视劳动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把国家关于劳动教育的要求根据制度落到实处。
(二)建设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完善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首先,培养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队伍。学校可以在遵循教师意愿的情况下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培育劳动教育教师,既可以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专业知识,还可以丰富教师的劳动教育经验。其次,培养一支复合型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8]。强化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也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对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增强其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鼓励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多外出学习进行实地考察,去基层调研并结合理论设计出合理的劳动教育方案和课程计划。最后,学校可以通过聘期长短结合、“引培结合”等多种形式促进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可以实施“双导师制”,即校内教师和实践导师相结合共同进行指导。
(三)整体优化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高校铸魂育人目标的实现[9]。完整科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建立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并且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贴合学生的实际和专业特点,凸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要把劳动教育课程自然地融入思想理论课和专业课。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重要途径,将劳动教育积极地贯彻其中,实现两者深度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强化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的意识,依据学科课程特点将实践部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如在师范类的专业课中,教师可以“植入”时代楷模张桂梅校长的教育精神,激励学生学习张校长为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开展“送教下乡”等相关实践活动。最后,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形式。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要仅局限于校园,可以辐射至社区服务、企业、社会实践活动等。
(四)建章立制,構建有效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第一,学校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建立规范的制度,要求分工明确,运行科学来保障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10]。第二,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协调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场地建设等,确保劳动教育落地实施。第三,学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规范劳动教育考核的评价体系,其中评价的体系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关于教师评价主要从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立德树人的劳动教育价值观树立等方面进行。同时学校应将这一考核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要求。关于学生评价,学校应该制定符合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要体现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理念、劳动品质等,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劳动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劳动教育成果达标展示活动、劳动技能比赛等来显性考核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效,从而达成长效的劳动教育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1] 林焕新,高众. 劳动创造最光荣[N]. 中国教育报,2021-05-01(1).
[2] 刘月.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21(11):89-92,112.
[3] 李孟.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校内支持体系建设研究:以S大学为例[D]. 重庆:西南大学,2021:38-39.
[4] 程德慧.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时代诉求及实践转化[J]. 河南农业,2019(15):29-30,54.
[5] 韩天骄,苏德. 劳动教育的本质解构、现实困境与可为路径:基于身体视域[J]. 现代教育管理,2022(8):48-57.
[6] 刘冬.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1:49.
[7] 李桂芳. 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学段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1:76.
[8] 米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1:27.
[9] 朱永红. “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实施体系的构建[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05-108,120.
[10] 冯刚,刘文博.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2019(12):22-24.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hool Support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aking School S in Lianyungang as an Example
CUI Ning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successors and builders of socialism who develop morally, intellectually, physically, aesthetically and laboriously in an all-round way.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rough the survey,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labor literacy of students is poor.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plac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lack of material resources, imperfect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empty labor education mechanism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era,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trengthen the guarantee of the conditions in the school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eaching team, optimize the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build an effective labor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school support system
(責任编辑:姜聪瑞)